顾燕艳
(江苏省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 江苏 常州 213300)
科学,是小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去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敢于创新的一门课程。小学生对各种自然界的科学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个正是提升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实现让科学探究精神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的事情就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兴趣教学法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能够从科学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进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去学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愿意去创新,愿意在课本以外寻找更多的知识,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枯燥的科学教育变成有趣的事情,让学生打心眼里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为学生主动研究科学学理论和发现新的事情打下基础。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空气,来自主的进行总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十分重要的,学生或许在日常生活中知道有空气存在,但是对它的一些知识还不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让学生证明空气存在开始导入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了让孩子能够思考,教师可以在这一环节中扮演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自主地发挥,从而增加课堂趣味,让孩子能够开心。
兴趣,是将科学教育课堂变得快乐的工具,也是学生主动研究的基础,更是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
探究是学生建构知识、丰富体验、形成科学观念的过程,也是学生开始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探究学科的奥妙、掌握科学概念。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教师通过填鸭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直接接受学科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和研究的方式获得结果。探究式教学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创新,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解答自己想要知道的消息,进而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中,教师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热空气和冷空气是存在的,然后让学生去探究还有什么实验能够证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存在,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并在探究过程中避免教师的教学内容,这样他们就不得不思考新的方式,从而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让学生被迫思考和创新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运用的比较多,因为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教师不再一言堂,还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综合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要以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明白合作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通力合作的情况下完成创新能力提升的任务。教师要在分组的时候,明确每个学生的职责,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责挖掘创新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合作中的竞争,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从而能够思考,能够别出新意。通过分组竞争讨论的方式掌握学习的重点:“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学生为了能够在小组竞赛过程中获胜,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空气对于生命的意义”,然后从如何进化空气出发思考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有害的气体消除,释放出更多有益的气体,从而实现净化空气的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的方式将创新思维融入到小组学习当中,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
小组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小组竞争中提升创新能力,而更能够在合作当中将创新能力付诸行动。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还是要以学生为主,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创新,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也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对科学教育感兴趣,更需要用一种探究的精神去学习科学教育,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变成实践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