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宾
(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高级中学 新疆 阿勒泰 836699)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自然学科,通过加强实践能够使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技能知识外,还要在教学中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就要在高中物理教育中引入课外实践活动,从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基础。
在物理学科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1]。物理观念是指学生通过物理学习所形成的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独特看待角度;科学思维则是说从物理学角度出发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方法;实验探究则是指对问题进行科学的猜想、假设,并综合信息最终进行解决的素质;科学态度与责任则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正确态度。
高中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围绕教材展开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物理学习的正确认识。学生通过实践能更深入地认识物理、理解物理,并深度挖掘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而形成科学思维与实验探究能力。
2.1 培养物理观念。要形成物理观念,就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实践,通过接近学生生活的课外实践,使学生的思维在面对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能够自觉进行加工与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物理观念的养成,让学生在面对物理现象时,能够以物理观念进行分析与处理。
2.2 培养科学思维。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自觉以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证明,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2.3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展开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自行挖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科学使用物理仪器,对实验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并通过运用误差理论,学会改进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在活动中与他人充分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团队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课外实践活动中的侧重方向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小制作类、科普类、体验类和调查研究类四种课外实践活动。
3.1 小制作类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小制作类实践活动通常规模小而内容精,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注重内容的导向作用。小制作类课外实践活动通常开展于新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能够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进行指导,并根据实验内容的复杂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前要注重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的所学知识能够得到巩固,进而明确实验制作的原理,为实验制作指引方向。
(2)实验前要对原材料与仪器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自行对材料的选取和组装仪器。
(3)实验前可以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探讨与研究,组员之间互相补足,并规划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4)实验过程中,要及时对实验中的错误进行指正,避免实验的失误。
(5)实验后,要组织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出实验技巧[2]。
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工作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加速度计,将一根轻质细杆的下端固定一个小球,杆的上端与光滑水平轴0相连接.杆可在竖直平面内左右摆动。
学生通过参与这一活动,能够加深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3.2 科普类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科普类活动内容广泛,在进行实践活动设计时,教师可以围绕高新科技进行科普教育,也能结合重大科学现象进行科技讨论等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等使学生更易于对物理知识进行理解,也能通过向学校申报校外实践参观,带领学生参与科技展览等活动。
3.3 体验类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体验类实践活动不能徒有形式,而是要注重关注学生的主题感受,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养成物理思维,并通过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通过活动,就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物理素养[3]。
3.4 调查研究类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在开展调查类课外实践活动时,首先要做好选题工作,在选题内容上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在调查方案上,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设计,使活动能够有计划地展开;在活动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写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格式要规范,在内容上要体现出学生对于活动后得到的心得体会。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调查研究类活动实践,能够提升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要认识到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充分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实践能够提升自身的物理水平,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