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福建省惠安县东关小学 福建 泉州 362100)
教学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提问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开展互动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察途径。数学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有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不足都能够在教师的提问中暴露出来,教师也能够从中看到学生的优势,是对学生学习状况较为全面的考察。
小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起始阶段,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时期的特殊性,积极引入问题引导法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有理解力的学生的培养,因为这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基于问题的教育环境时,应结合学生的日常习惯进行全面研究。小学数学问题主要源于日常生活,教师需要能够将自己的问题引导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知识水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遵循从容易到困难的原则来引导学生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并相应地设计基于问题的情境。这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此实现学生自身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有关“问题导向”的时候,通过建立与学生相对应的基于问题的情况,并让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这个问题应该根据“从容易到困难”的原则来设定。首先,老师应该设计相关的问题以及最基本的知识,以便学生对情景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老师应该增加问题的难度,并帮助学生提高对情景问题的整体认识。最后,教师通过要求学生解决更为复杂的形成问题,改善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此外,教师在设计这些数学问题时应格外小心,以便他们可以充分融入日常生活,以提高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需要把握好问题化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学生的参与感。教师需要在创编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细致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和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意识,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知识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通过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师创编的教学内容:“现有鸡和兔子共49只,它们共有100只脚,问此时有多少只兔子和多少只鸡?”教师采用有效的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通过教学问题来引导学生就该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切实改善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待到学生顺利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则可对学生提出更深难度的问题,使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交流更加充分。因此,通过教师的问题情境教学,使得学生的知识理解更加充分,学生的参与感更加强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提问教学是由多个环节共同组成的,并不是只有字面意义上的“提问”一个环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师选择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提问教学的各个环节予以重视,不能够有所疏漏,减少提问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完提问后,不能够仅仅根据学生回答的正误对学生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回答具体内容进行评价。学生的具体回答内容显示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等多种元素,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例如,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比较面积大小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课本上的三位小朋友说出了不一样的测量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测量方法更合适呢,请说一说你的理由。”有同学回答说:“我认为最后一个小朋友的方法更好,因为其他两种方法在测量时都会有小面积测量不到,只有最后一种方法把整个面积都包括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這位同学注意到了测量面积必须都测量到这一点,很好,这正是测量面积的重要原则—不重不漏。”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显示出了回答评价的积极作用。
小学数学问题引导教学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其不仅需要小学数学老师转变自身平铺直叙式的教学理念,而且还需要数学老师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数学问题,并通过创设情境、知识生成等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