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媛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智力最核心的本身就是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小学阶段也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关键时期,那么教师就更需要额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目前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了大问题导学这一方式,这一模式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针对这一模式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大问题所指的就是那些能够直接指向本质,涵盖所有教学的重难点,具备较高水平,主要进行探究的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大问题应该说就是整个课堂的主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出这些大问题,能够在一些程度上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可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能够逐步的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大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特点。我们也对大问题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归纳。
1.1 较强的挑战性。大问题一般都是一些具备一定难度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难度还没有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学生还是可以通过自己一定的努力得出结果的。所以大问题都是具备一定的挑战性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不经过思考学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1.2 具备繁殖能力。大问题一般从一个问题出发会衍生出一系列的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大问题具备一定的繁殖能力,也可以说就像是一棵青竹,在春风中可以长出更多小的嫩芽,我们也可以认为大问题具备有较强的繁殖能力。
1.3 少而精。大问题一般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所以大问题并不是越多就越好的。一般是会包含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内容,也是教材中一些容易忽略的部分,把握住了这些内容也就把握了整个课堂的命脉,具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
1.4 问域宽。教师提出大问题都是面向所有的学生的,所以提出的问题绝对不能仅仅围绕着几个学生展开,也就是需要具备比较宽广的胸襟,要能做到海纳百川,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从而帮助学生借助大问题获得思维方面进一步的发展。
1.5 外延大。大问题往往具备一定的自由性,也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也正因为如此,大问题能够为学生留下比较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可以进行主动地探究和独立的思考,这样更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和途径。
1.6 抓本质。大问题往往都是那些可以触及到数学本质的问题,这个本质包含了教学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和具体的知识技能,所以大问题的提出必须要学会从本质入手落实。
2.1 借助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大问题导学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可以通过大问题进行探究,完成深度谢谢,,激发学生对于目前已经存在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究探索,改造和充足现有的知识结构,获得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学生思维发展中创新思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大问题导学能够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应该得到我们教师高度的关注。比如在落实开展乘法运算相关教学的时候,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教师在黑板上可以给学生罗列出一个大问题:计算9+9+9+5+9,然后鼓励学生使用简单的方法完成运算。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有位学生提出了可以把算式转化为9x4+5然后完成运算。这样一个方法的提出对于刚开始接触乘法运算的学生来说相对困难。[1]那么针对这位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眼界,可以让学生再尝试想想其他的简单算法。这时候有的学生还提出了可以转化为9x5-4,其实这样一个算式就算得上充满了创造性,因为学生从原来的算式中找出了不存在的9,像是这样的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更是创造力的一种体现,那么针对学生的这样一种表现教师更需要给到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所以说在创造性思维培养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数学的大问题来引导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究,相信通过不断地积累努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肯定可以取得进步。
2.2 借助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形象思维一般就是利用大脑当中积累出来的一些表象完成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而表象所指的基本就是之前人们具备的意识知觉,还有就是在大脑中能够直接再现的一些现象和形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具象思维阶段,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也具有着一定的优势,并且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借助大问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在学习除法余数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主要是希望学生可以了解余数概念和性质,但是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掌握的并不扎实。[2]为了让学生可以深刻的理解余数的概念和性质,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大问题进行引导,这样可以借助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深度的学习。首先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目前我们有14根铅笔,平均分给6个学生,那么每位学生可以分到几根铅笔,还剩下多少呢?第二个问题是现在一共有17个面值为1元的硬币,把3元硬币分为一份,那么可以分几份,还会剩下多少硬币。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道具,鼓励学生自己摆一摆分一分。在操作完之后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表象。然后鼓励学生闭上眼睛,为学生描述这样的两个情境,让学生继续思考如何分。第一个就是这里一共有9块蛋糕,平均每个人分两块,那么一共可以分给多少人,还会剩几块蛋糕。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放了18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学生,那么每位学生可以分到几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其实我们会发现教师提出的上面这些问题都相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己操作和思考,然后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一步步理解余数这个概念,也能认识到余数小于除数这样一个性质。在借助大问题引导的过程中,开放性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2.3 借助大问题引导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逻辑思维往往考查的是一个人思维的严密程度,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遵循客观的逻辑规律,符合合理的逻辑推理规则。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问题论证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具备较强的说独立。逻辑思维算是思维能力当中比较高级的一种能力。[3]在小学阶段就应该着重培养。而且通过实践我们也发现了大问题引导也同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在进行商不变性质指导教学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个大问题:教师在黑板上面列出这样几个算式,8÷4=2;80÷40=2;800÷400=2;8000÷4000=2.当教师列出这些算式的时候,学生肯定不能理解教师的用意,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对这些算式进行观察。将算式进行比较,比如先针对第一个和第二个算式进行比较,让学生思考在两个算式中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了几倍。两个算式的商有没有发生变化。然后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再把第四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针对问题和比较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对比。这个时候学生思维运转是比较快速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可以在探究中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掌握了从观察到比较到分析这样一个逻辑的方式,这时候学生的逻辑思维肯定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2.4 组织学生探究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在确立了大问题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教材进行观察和分析,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其次就是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针对一些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先尝试借助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就是为学生制定简单学习目标,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在落实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让学生借助问题思考,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4]另外教师可以对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阐述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且也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思维的碰撞,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力。当学生完成了交流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成果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针对汇报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互相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提问和质疑中会获得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意识就是善于反思总结自己,在反思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思维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的目标不再是让学生单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我们还希望学生可以获得思维的发展,而且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善于借助大问题,通过大问题导学来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