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莹
阅读水平的提高能够帮助小学生从书中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以及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小学到高中语文的考试内容阅读都是占比最高的部分,阅读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水平、增强文化鉴赏能力、了解文学知识。本文以如何在课堂上建构小学语文阅读链接为议题,提出相关的实用建议。
优秀的书籍是培养良好阅读兴趣的基础,一本好书能带来的效益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范围和类型是各不相同的,那么教师就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年级来选择相关阅读书目,在选择前应该把书籍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及是否能提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作为首要考虑前提,其次再去思考这些书能让他们从中获得什么样的知识。
作为一至二年级的教师,首先要把握这些小学生的兴趣倾向,小学生在一至二年级的阶段正是喜欢色彩强烈,故事性强的书籍,而且在这一阶段的他们对于词汇的掌握不够全面,那么在选择课外阅读书目时就要选择一些内容相对浅显易懂,附有注音并且图文并茂的书籍,《安徒生童话》《月亮的味道》这些简单易懂的书籍就是不错的选择。作为三至四年级的教师,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他们与五六年级的知识进行衔接,所以挑选的书本就要像《安妮的日记》《窗边的小豆豆》之类的过渡性书籍和文章。作为五六年级的教师,那么就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深意的作品,比如《简·爱》《傲慢与偏见》《草房子》等国内外名著和童话。
通过教师选择与学生年龄相适宜的书籍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来开阔眼界,让他们见识到从未领略过的风景,从书中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体现,最重要的是还能让他们积累写文章的素材,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小学教材中会出现大量的国内外经典名著节选和古诗文,这些作品大多都比较难理解,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作者或是文章人物的了解,就会产生这些文章很枯燥的想法。教师在这时可以将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衍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常识积累,促进学生对教材中的作者具备更加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作者是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本篇课文是她对于鲁迅先生的回忆,通过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表达她对鲁迅的怀念以及敬爱之情。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其他作者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比如郁达夫《怀鲁迅》、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来丰富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让学生能够对教材的理解更加透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其他的文章,在各个阶段鲁迅先生的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思想情感,鲁迅先生的用词用句都具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的文章就像一柄利刃划破了笼罩在当时中国的漆黑浓雾。
通过结合教材内容拓展阅读书目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用更加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这样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书中作者的一面之词,而是拥有更多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会用全局观看待事物,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能更加成熟,角度也能更加多样化,从而训练他们阅读题的解答思维。
阅读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轻易见到的事物。然而现如今很多小学生都将阅读视为老师布置的一项强制任务,每次在阅读中都只是囫囵吞枣,无法从阅读中获得快乐,阅读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营造氛围,让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逐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这就是训练学生培养多样的阅读方式的好机会。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仅凭文字讲解,让学生凭空想象圆明园的景观,学生一定会觉得无聊,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展开联想,让学生动笔试着画一下圆明园的样子,再运用多媒体展示圆明园在毁灭前和毁灭后的对比图片,深度讲解八国联军毁灭圆明园的无耻行径,让学生明白圆明园的毁灭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强烈的氛围中感受《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所包含的情感。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带领学生解读课文,可以启发学生在书中如果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查找相关图片和资料的方式帮助自己理解,这些图片和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文章作者的深层情感,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益处,获得情感上的深华。
综上所述,教师在建构小学语文阅读链接这个问题里可以运用三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是寻找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课外书籍,其次是搜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最后是学习多种阅读方式和手段易于理解。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帮助学生在语文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