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费晓莉 侯宏强
为了我国的乡村建设和发展,国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改革方向。而作为战略落实中真正的实践者与内在因素,“人”发挥着最活跃、最持久、最根本的作用[1]。由此看来,为了真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人民的角度,以培养乡村居民的责任感、情怀为己任,提高乡村居民的现代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作为服务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教育途径,乡村社区教育肩负乡村振兴的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乡村社区教学团队的主要动力和教育核心就是“工匠精神”。因此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入“工匠精神”,即在传递他们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可以持续地学习和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20世纪末,我国提出“社区教育”理念,但社区教育其实可上溯到元代的社学。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打工”经济支撑的现代乡村必然会不适应,因此社区教育的经济基础也有了改变。为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促进作用,以及应对经济社会的整体变化,国家极其重视发展社区教育,以期能为乡村精神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乡村社区教育在局部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看来,师资短缺从整体上制约着乡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基于乡村社区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乡村教师队伍对于乡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这两点问题,探讨如何建设乡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已成紧迫任务。
工匠的开端是蒸汽机的发明。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工厂开始实行大规模生产,手工艺者也因此得到重视,“工匠精神”也由此不断完善、加深。“工匠精神”是通过长期实践养成的一种价值观。不是每一位工匠都能成为行业的优秀者,但是行业的优秀者必然有“工匠精神”。工匠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的作品,将细致而认真的态度融入作品中以展现自己的风格。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没有固定的定义,一般可以理解为工匠们对待作品的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态度。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工匠精神”[2]。他认为,当下中国只有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才能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了给祖国培养优秀人才,职业学校的教师首先自身应该具备“工匠精神”。
2010年,为规范乡镇(街道)成校管理,保障学校的自主权力,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太仓市实行乡镇(街道)成校法人、校园、人事、财务、事业五方面的独立运作。但学校在教师编制、学校建设经费保证、校园建设面积等方面受到一定制约,有限资源倾斜于“重要项目”,支持边缘位置的社区教育的资源有限。
作为线上“学习超市”,太仓乡村教育平台汇集了多种学习资源,可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其初衷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独立学习的能力,并通过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全方位和个性化的终身学习服务,建设全社会参与的终身学习系统。但是,因农村地区人们接收信息条件受到限制,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普及率低,因此社区教育领域的数字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在乡村社区教育中未能普及。
乡村社区教育重点培养乡村居民的道德法治观念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契合度高、针对性强的特点[3]。目前,虽然教育部提倡“远程教学、才艺展示、参观游学”等教学形式,但是太仓开放大学教育仍多采用传统课堂模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单一性相矛盾,影响了乡村社区教育质量[4]。
从纵向来看,太仓开放大学对失业农民以及在职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与当地大学和德国知名公司建立联系,开展“双元制”培训计划,形成“职业技能+专科+本科”的“社企双元”人才体系。但横向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相比,乡村社区教育仍然属于乡村教育的“短板”。
强化乡村社区教育研究,弄清认识和概念,从而形成理论。将乡村社区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且制定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将其纳入基层干部年度综合考核。此外,在教育实践中学习经验,将借鉴其他地区的宝贵经验,同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打造出符合本土教育发展的政策。
为加快“双元制”标准的本地化,根据本地所需的行业人才特点,制定社区教育“双元制”培养计划。计划将开展共享课程、培训标准、互联网+新形态教材等“双元制”本土化资源,构筑服务地方、促进发展的“校企双元”培训资源,形成与德国国际标准接轨、与企业资源融入、与职业技能契合的新型本土化社区教育资源体系。
教师短缺是社区教育的普遍问题。即使在社区教育先进的上海,村级社区学校也缺乏兼职教师和志愿者。实际上,乡村社区教育中的教师短缺问题更为严重。为了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社区教育单位建设“工匠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工匠型”是指在建立教学团队的过程中,削弱了学历、职称、身份标准,组建实用型的师资队伍。例如,四川威远县的一个村子聘请有无花果种植经验的村民担任讲师;重庆市巴南区的一个村庄聘请有成功种植经验的农民担任雪梨种植技术培训讲师等。尽管“工匠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专业知识不够强而影响教学等情况,但至少这种方法可以使某些类型的社区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比,社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区发展、解决村民实际问题。由于社区面临多样且复杂的发展问题,并且现有资源难以满足其需求,因此乡村社区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拓展“工匠型”教师队伍的新途径。它的主要特征是不从以前建立的专家数据库中选拔教师,而是雇用乡村社区教育实际需要的教师。另外,一些乡村社区开展活动次数较少,无需提前组建好教学团队。因此,乡村社区教育从“懂行、能教、会研究、善生产、强服务”出发,全面促进社会企业相融合,通过“双重教师工作站”,加强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具有“产学结合”的“工匠型”社区教育师资队伍。
为了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人才培训的考核质量,乡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需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5]。这个过程没有先后关系,而是建设的重心问题。教师人数是社区教育的“温饱”需求,而教师素质即“小康”需求。结合乡村社区教育实际及未来预计,教师素质要从三个方面提高:一是社区教育教师资格认定。研究表明,建立社区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可以有效提高社区教育教师素质;二是资格认证的方法,这需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体系,考虑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等;三是考虑教师参加认证的目的,为了鼓励专业人员参加,又需要考虑以下问题:认证通过可以获得哪些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及社区教育老师是否是一个可以谋生的工作岗位。要想真正实现乡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提高,建设和发展“工匠型”优秀师资队伍,必须把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解决。此外,还需通过对现有教师和有成为教师意愿的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工匠型”师资质量。
培养优秀的“工匠型”乡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是需要一直探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强化政策引导作用、保障乡村社区教育资源和经费、以实用为导向建设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以实际需求为基础建设社区教育教师队伍、通过资格认证与培训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乡村社区教育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清现实,顺应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从而寻求更高效的发展之路,促进乡村社区教育和村民整体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