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培元 天津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郭红 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天津一中分校)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理念,各类课程都应充分开发自身思政元素,与思政课齐心协力,共同育人。众多课程当中,体育课,是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课程中时间最久的课程之一,同时高校体育课,是除思政课、英语课等基础课程外,全校开展的最为普遍的课程,作为这样一种开展时间久、开展范围大的重要课程,如何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践行思政教学是我们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高校开展的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具体聚焦高校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体育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平台以“课程思政”“体育课程思政”为检索条件进行主题检索,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挑选,选取与本论文研究紧密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阅读与总结,从而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
借助参加全国或省市举办的学术会议、体育比赛、课程教研等机会与学校体育相关的专家学者、教师进行面谈或线上访谈,从而使得本论文的主体框架更加完善、脉络更加清晰、研究更加具有可行性。
3.逻辑分析法
对搜索、搜集到的相关文献、书籍、访谈记录等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从而为文章的撰写提供理论思路与理论支撑。
课程思政的教学,首先应是爱国主义的教学。当今,高校开展的众多体育课程当中,无论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舞龙舞狮,还是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课程内容中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的挖掘这部分元素,同时积极构建“融入式”的教学模式,把与体育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内容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从而发挥其育人功能。如与传统体育武术有关的“精忠报国”“闻鸡起舞”“世代忠烈杨家将”等爱国典故、竞技体育中“女排精神”“中国梦之队”等典型事迹,都可以融合进日常体育课程的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当中,如此不仅可以丰富众多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元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青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年一代主体的大学生群体,是我们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是社会发展的强劲“后驱力”,青年一代的身体素质、品德修养代表了我们国家下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因此,青年一代必须有为祖国建设发展奋斗的责任担当意识。体育课程教学与训练当中,任何一项技术的完美掌握,竞赛当中的适时运用,都需要场下千百次的磨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磨练,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实现人生奋斗的基础所在。同时这不仅是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基础,也是与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的直接纽带,学生应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为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担当意识。
礼仪是形式,礼义是本质,尊师重道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待教师与学业的态度。如同世界各民族使用不同的礼节礼仪形式一般,不同的运动项目亦有不同的礼仪形式,如武术的抱拳礼,跆拳道的鞠躬礼,其它项目的握手礼等等各不相同,虽然各项目的礼仪形式有所不同,但内在的礼义又有着基本相同的含义。各类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必要的礼仪形式强化学生“尊师重道”。如:“以礼始,以礼终”是各类跆拳道课程最基本的礼仪形式要求,开始上课、结束下课,师生均要行鞠躬礼,甚至上课过程中,学生出列示范或是配合练习也要以鞠躬礼开始,这样通过礼仪形式的外在要求,在不知不觉当中培养了学生的礼仪习惯,培养了学生尊师重道的品质。我们国家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也是如此,武术武德当中对学生仁、义、礼、信、勇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使学生练习技术的同时陶冶其道德情操,从而使得学生技术练习与品德培养同步进行。其它类型的体育课也有着自己的礼仪要求,各门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因课制宜”,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道德 品质。
习近平主席讲:幸福是拼搏出来的。但是,当代许多大学生都缺乏这种拼搏精神,对待学业成绩的态度,是六十分万岁,对待专业课的态度,是缺乏钻研精神。“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毛主席提出的著名体育思想。“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是跆拳道精神,任何一门体育课程,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特殊竞赛,都需要学生有拼搏精神。各类体育课程教学当中,使学生通过对技术动作的不断练习,运动竞赛的不断拼搏,体育锻炼的长期坚持,在艰苦的训练中得到尚武精神的熏陶,使之意志品质更加坚毅。因此,通过各类体育课程的学习与练习,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尚武精神”,拼搏意识。
绝大多数体育课程的教学与训练,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无论是日常训练,如:篮球运动中的“传切配合”“突分配合”,足球运动中的“长传短传”“二过一”等,或是乒乓球、羽毛球中基本功配合练习的“正反手攻球”“高远球”等;还是体育竞赛中的团队协作,都需要学生们的相互配合方能得分取胜、技术提高。因此,配合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学生间的配合练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会与他人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这种相互协作的精神培养可以进而引申到对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国家的培养当中。
体育教育是规则在先,运动在后,规程在前,竞赛在后。参与一项体育运动,除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术以外,对于规则的理解同样重要,甚至有时候对于规则理解的程度甚至高于对于技术的掌握程度。在体育课程日常教学中,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规律的体育学习与练习活动,可以培养其遵守规则的意识。竞技场上,争金夺银的关键除了自身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外对竞赛规则的掌握程度亦是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日常规律的体育活动以及对裁判法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而引申至对学生遵纪守法的培养。
体育运动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项目,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体育技能的养成需要学生长期且有规律的练习,因此,在体育技能练习过程中自律非常重要,这对学生今后迈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也非常重要。武术谚语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除了说明练武的艰苦性以外,也是强调练武需要长期坚持。只有长期规律的练习,才能掌握这项运动的精髓,其它体育项目也是如此。体育课从学生步入小学到学生本科毕业步入社会,长达十多年之久,应该培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律意识”。
挫折教育是当今许多学生缺乏的教育,在面对失败时、面对挫折时,只有百折不屈的人,咬牙坚持的人,在今后的学业中、事业上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与成就。而体育竞赛,就是一种很好的挫折教育。竞赛场上,输赢是常态,在公平竞赛中无论收获在规则约束下的赢,还是体面而又有尊严的输,都会赢得尊重和播撒友谊的种子,在完成自我挑战和超越中,用筋骨皮劳累、精气神陶醉来诠释德智皆寄于体。通过体育竞赛活动的输与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输赢观,进而可以引申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毛泽东同志讲: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身体是承载知识的车,是蕴含道德的房屋,身体是一系列活动、学习、工作的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学习与工作无从谈起。武术讲:文无武则馁,武无文则蛮,文化知识学习与武术练习,两者缺一不可,只练习武术不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蛮夫一个,只强调知识的学习而不锻炼身体,遇到不公之事,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支撑,亦不可以。身体是基础,强壮的身体孕育强大的自信心,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与练习,不仅可以磨砺学生的机体,更可以在不断的挫折教育中强化学生的精神与意志品质,从而使得其自信心增强。
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尚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我们缺少总体规划的“计划表”与执行过程中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因此,对各类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内容积极进行“挖掘”、对体育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进行有益探讨,是我们每名体育教师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锻炼中可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尊师重道”“尚武精神”“集体观念”“规则意识”“自律意识”“正确输赢观”“自信心”等,对体育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落实课程思政,达到“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