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宇 张向辉 黄 芳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国家为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自2019年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1]。双高计划是继2005 年国家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建设工程,亦是推动中国特色职业院校特色创新发展的新举措。在此“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开展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对于完成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整体目标,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动能,推动行业企业升级改造,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2]。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四对接四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提升模式,为职业教育院校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理念,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院自2001 年合校以来,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理念,持续强化学院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治理体系建设,实施“产教融合、组合创新、多元共享”工作机制,面向黑龙江省智能装备制造类、现代服务商贸类等产业发展新需求,组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与团队,汇集“政、行、校、企”四方社会资源,对接产业链、对接科技链、对接人才链、对接服务链,实行“促进平台搭建、促进团队组建、促进资源汇聚、促进专业发展”的四对接四促进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效。
1.汇聚科技拔尖人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1)全面推进科技拔尖人才汇聚计划
改善学院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学校—二级学院—专业”三级高素质人才引育体系,引进和培育行业大师、企业能工巧匠、博士研究生和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构建横向多层次、纵向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布局重点专业(群)选派拔尖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出国访学、短期研修,汇聚高水平拔尖人才,教学科研队伍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梯队结构递进、年龄结构完备[3]。
(2)全面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集聚智能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商贸、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现代设计、生态康养等六个特色专业群的优势资源,组织成立汽车雷达、BIM、机器人、家居设计、汽车营销等8 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3)全面部署科技创新项目数量
以国家级、省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深耕厚植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技术、智能装备应用技术、桥梁材料应用技术等5 个创新团队,立项“难加工材料应用技术”“现代设计类专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2 个,“浪潮大数据技术”“校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每支队伍资助相应科技研发项目启动经费,重大公关项目给予专项经费资助。
2.“政行校企”四方联动,构建政行校企协同创新平台
以立项建设的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为主体,创新开展“政行校企”四方联动,以重点专业(群)杰出人才为核心,整合凝聚专业大类相关,培育项目研究方向相近的创新平台,推动校企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联合7 家国内知名企业组建“华为ICT 产业学院”“浪潮大数据产业学院”“俄速通数字贸易生态产业学院”“哈电集团产业学院”“新道云财务产业学院”“京东供应链产业学院”“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学院”,联合黑龙江博观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1 个,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和技术服务活动,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新要求,取得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发展新成效。
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立足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展“师带师”“师带生”“生带生”协同创新攻坚团队建设,扩大科研和技术服务合作范围,实践成果反哺教学改革,迈出了纵向贯通、横向共享校校合作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步伐。
聚焦传统行业升级改造急需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组建博士创新工作室团队12 支、科技创新团队8支、技术服务团队25 支。面对企业实际需求,揭榜立项重大公关项目,设置团队专项资金账户,团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榜单任务,实行多团队协同创新发展新举措。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汇集整合人员、经费、场地等科技资源,重点打造“省级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更新科技硬件设备和科研条件,对接省级重大公关难题,引育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实现校内外科技团队融合共建,扩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仪器设施、科技数据文献、科技创新成果开放共享,进而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益[4]。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建有10000 平米的智能教学工场,设备100 余台套,设备值1.2 亿元,实际生产设备纳入学院工业中心统一规划使用,为全院教职工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活动提供重要保障。
1.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规范科技创新工作
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团队建设工作,强化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专利申报、横向课题等科技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技创新工作从供给侧向需求侧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顶层设计实施了科技团队培育工程,瞄准科技服务团队遴选、横纵向科研课题立项、协同创新中心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科研工作量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工作流程,形成制度体系。
2.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提升科技创新热情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将行政人员充斥到教学单位中,把“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科研和技术服务目标和任务纳入一线教学单位、科技团队、全院教职工的年度考核和绩效奖励指标体系,全方位调动和激发全院科技创新热情,全力完成科研和技术服务“双高计划”目标和任务。学院组织出台了校内科研工作量绩效改革实施方案、薪级工资改革实施方案、岗位选调与聘用改革实施方案等,在全院教职工大会和学院工会代表大会充分讨论,将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学历提升、绩效奖励等与教师科研与技术服务完成情况挂钩,实现薪酬工资浮动化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5]。构建多维复合的评价体系,打破“唯帽子、唯论文、唯学历、唯课题、唯获奖”旧五唯评价指标,重塑“唯效率、唯水平、唯贡献、唯影响、唯质量”新五唯评价指标,对科技平台建设、技术开发、专利授权、成果转化、技术应用与推广等成果效益实施重点奖励。
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大多起步晚、基础差、平台低、团队弱、资源少、成果少,对科研工作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足。高职院校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还不到本科院校的1%;在科研硬件设备方面更新缓慢,明显滞后于本科院所,特别是高端精密仪器严重缺失;在纵向科研项目方面上级指导单位大多不对高职院校开放;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为吸纳高学历科研人才推出了利好政策,仍难以改变科研人才数量较少的总体局面,影响了“四对接四促进”模式发挥效用,制约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对科研工作存在意识偏差,众多高职院校教师追逐职称晋级的“加分项”,为量化分数达标才被动开展科研工作。核心期刊、发明专利、重大课题由于周期长、难度大、投入多、标准高难以短期见效,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只求数量达标,而忽略质量达标,这种科研意识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偏差,影响“四对接四促进”模式发挥效用,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实施科学发展的主线,协同创新平台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壮大的基础,是汇聚整合“政行校企”四方资源的重要渠道。如何确保多方渠道畅通,吸引资源可持续投入,推动平台发挥效益,成为现代职教领域的重大关切。目前,学院专业(群)发展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有共识,但协同创新有效机制缺失对壮大科技力量带来不良影响,例如:高端成果转化与应用、技术服务与到款、知识产权授权与转让、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政行校企资源汇聚与共享、产学研用创新发展等方面协同创新机制始终有瓶颈,科技创新动能难以释放,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优先加快引进和培育行业大师、企业能工巧匠、博士和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高端科研骨干和杰出人才,优化科技人才队伍层次结构。应加强科研投入力度,拓宽科研合作渠道,用好高端科研平台,鼓励科研人员参加横纵向重点课题合作,联合解决一批政府和企业发展技术难题,联合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6]。在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岗位配置上,选取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科技创新能力强、应用研发技术佳的骨干教师,积极对接企业真实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专精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还应提高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比例,升级改造必要的科研硬件设施,开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发明专利博览会、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充分展示现代职业院校科技成果,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广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成效,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才基础[7]。
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纠正当前急功近利的科研意识,引导和督促科技人才走向正确的科研道路,在职称评审、年底考核、绩效奖励等方面强调创新性和实效性,加大专著、译著、智库咨询、发明专利、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实践成果鉴定和评价标准。用好制度创新指挥棒,对缺乏实质内涵的科研课题和论文加以限制,对建设中取得标志性成果清单定期公示,营造“科技助企、科技兴校”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释放科技强校活力,增强科技人才创新文化认同感,激发全院教职工科研热情,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共同体。
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双方合作前提是共建、共享、互惠、互利,企业往往注重经济效益,学校则关注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合作主体应符合企业经营的市场规律,科技团队与企业同频同向协同发展。校企双方在科技成果所有权界定、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才选拔、合作产生经济效益分配等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科技资源,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咨询、产品升级等活动,持续释放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力。通过科技信息共享、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人才共享、科技成果共享实现校企协同互补共赢,扩大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知名度,产出一批校企合作特色科研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四对接四促进”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示例,探索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新模式,分析了这个模式及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工作基础和现状,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全面推进科技人才汇聚计划;纠正功利性的科研观,营造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持续释放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