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词典体小说的形式探索

2021-11-21 23:46:35陈建军
写作 2021年6期
关键词:马桥辞典词条

陈建军 李 鑫

词典体小说是为提供有边界的特殊知识,并围绕特定的对象对知识进行结构编排,使读者对特定对象获得系统认知的小说文体。词典体小说以词条为编排方式并具有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基本要素,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以词典为外在形式、以叙述者意图为解释中心的虚构叙述文本。自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Милорад Павић)在1984年出版第一部词典体小说《哈扎尔辞典》①[塞]米洛拉德·帕维奇:《哈扎尔辞典》,南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DictionaryofTheKhazars)始,词典体小说便以其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赢得广泛关注,但众说纷纭的争议也随之而来。词典体小说打破传统小说整一性的故事结构和主线因果导控的模式,寻找到一种新的编纂方式,即敞开的、不被“主导性”独霸的多重因果线索交叉的文体形式②隋倩:《“词典体”文学文本——基于〈马桥词典〉的思考》,《海外英语》2014年第19期。。“词典体”的前缀,给小说带来的不仅有内容上的新变,而且有形式上的变革。无论是在词条的编排方式、整体的结构组成上,还是在词条的联结方式上,词典体小说都透露着鲜明的先锋特质。

1996年,韩少功为“一个村寨编辑出版”③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的《马桥词典》初刊《小说界》第2期,同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自此,词典体小说这一新锐文体浮出历史地表,并在中国有了独特的生长脉络。2002年,韩少功的《暗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作品用若干关于“具象”的词条,打破言说的边界,“用语言来揭破语言所掩蔽的更多生活真相”④韩少功:《暗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2010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张绍民的《村庄疾病史》和贾勤的《现代派文学词典》,前者以疾病为词条,串联现代化冲击下村庄的人与事;后者用若干看似散乱的词条,解构文学意象,对历史的现时阶段和过去文明进行瓦解和重构。2011年,萧相风出版《词典:南方工业生活》,以词条穿越现实,表现打工一族的南漂生活。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工业时代的草根词典,并获得2010年度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奖、第三届深圳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非虚构文学冠军。2011年,戴斌出版《打工词典》,用打工一族诚实的当代叙述,寻找平庸生活的力量和温暖,记录大时代中老百姓的小故事。2015年,格绒追美出版《青藏辞典》,选取关于青藏地区的1076个词条,呈现该地域的自然风貌、文化特色。

词典体小说是具仿真性质的小说类型(如语录体小说、书信体小说、传记体小说)之一,其文体形式的分析还有很大空间。本文试图探讨中国词典体小说的形式特征,以期丰富中国词典体小说文体研究,并为中国词典体小说后期创作提供相关经验参考。

一、有意味的词条编排

目前,国外词典采用的编排法主要有两种,即音序编排法和分类编排法。在中国,因汉字的特点,词典的编排多了三种可能性:部首编排法、笔形编排法和笔画编排法①胡明扬、谢自立、梁式中等:《词典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198、195页。。概括来说,词典主要按照形、音、义三种要素来编排词条。词典体小说借鉴词典,大体有以形为外、以音为尺和以义为标等三种词条编排方式。

(一)以形为外

“以形为外”,即按词条首字的笔画、部首或笔形为标准,对词条进行分类,并作为目录以供读者查阅的方法。其中,笔画编排法适用于收录词条较少的专科词典;部首编排法是利用汉字字形特点而形成的编排法,即把同一偏旁的字归在一起,这种方法最早为许慎发明②胡明扬、谢自立、梁式中等:《词典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198、195页。;笔形编排法是利用汉字笔形的同一性来编排的方法,又可分为起笔笔形法和笔形代码法。词典体小说虽然借鉴上述编排方式,但又有所突破,其内部脉络并未按此外部编排行进,这一点在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中表现较为突出。

《马桥词典》书首有“《马桥词典》条目首字笔画索引”,是按照词条的首字笔画由少到多排序,将全部词条分为14类,前13个类为“一画”至“十三画”,第14类为“十四画以上”。然而,这一编排方式具有强烈的矛盾性。词条在索引中的前后顺序并非文本中实际出现的顺序,索引中相邻两个词条在正文中可能相隔“千重山”。如“八画”中的“罗江”和“官路”在索引中前后排列,但在正文中,前者是在第2页,后者则在第396页③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6、2页。。《马桥词典》的笔画索引不过是作者对词典外在形式的借鉴,其实用价值远不如一般词典的索引。

笔画索引是《马桥词典》向词典形式靠拢的象征,但考虑到叙事的需要,文本实际上搁置了这一索引。韩少功在序言中对此也有论述,在他看来,保留首字索引是为了方便读者查验,文本内部顺序调整是“为了便于读者较为清晰地把握事实脉络,也为了增强一些可读性”④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6、2页。。《马桥词典》未抛弃叙事这一核心要素,其词典体的形式只是叙事的一种手段,索引与正文的不一致,显示出词典体小说对词典编排方式的突破与创新。

(二)以音为尺

“以音为尺”,即以音序为编排标准,将词条的首字字母按照26个字母的顺序排列。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广韵》《集韵》等,根据四声和韵部来编排每一个字,从本质上说也是音序编排法⑤胡明扬、谢自立、梁式中等:《词典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198、195页。。词典体小说中,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和贾勤的《现代派文学辞典》,就是音序编排法的代表。

《词典:南方工业生活》和《现代派文学辞典》以拼音为序编排词条,其词条的正文顺序与索引顺序具有一致性。《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的“L”类分列“老乡”“流动人口证”“流水拉”“轮休”词条,正文中的叙述也是如此排列。《现代派文学辞典》中,“E”类分列“饿”“Easy”“Europe”词条,中英文混杂,但都以拼音及拼音所对应的26个字母为分类标准,正文中这三个词条也是前后相承。

“以音为尺”,有利于读者循“音”找词,查阅更简便。作者利用这种方式将若干词条整合,较之其他方式更加谨严,能够一贯到底。但不难发现,以音为序的词典体小说,其叙述也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散文化倾向。如《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的“白话”词条,作者从儿时听音乐的经历讲起,接着对比客家话、潮州话等多种方言,进而追溯粤语的起源,没有人物情节等小说要素,反而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意味。

(三)以义为标

“以义为标”,即按照意义或学科归属对词条加以分类的方法,又称分类编排法。这种方法在我国可追溯至《尔雅》,百科性质的词典大多按此分类,如《辞海》等。词典体小说中,韩少功的《暗示》、张绍民的《村庄疾病史》、戴斌的《打工词典》、格绒追美的《青藏辞典》均借鉴了这种“以义为标”的编排方式。作者通过分类选择、组合排列,让词典形式与小说内容紧密融合。

《暗示》是“具象”的词典。韩少功企图“闯入言说之外的意识暗区”①韩少功:《暗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揭露语言之外的生活真相。整部作品按作者的思维脉络分成四卷,“卷一:隐秘的信息”陈述具象的常例;“卷二:具象在人生中”“卷三:具象在社会中”分别考察具象符号在人生中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卷四:言与象的互在”探讨语言与具象怎样相互生成和相互控制。在每一卷的内部,作者列举相关词条进行叙述。《村庄疾病史》是“疾病”的词典,集纳一个村庄里的疾病,如“忧郁病”“空调病”“牙痛”“儿童多动症”等,以“病”引“人”,以“病”叙“事”。《打工词典》是以“打工”者为中心的词典,围绕深圳的人、事、物展开叙述。《青藏辞典》是“青藏”的词典,其中包含着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佛教文化,也容纳着作者自身在青藏的心灵轨迹。

“以义为标”,让意义相关的词条集中,能够构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读者在阅读某一词条的同时,还能阅览其他相关的词条,这有利于读者更全面地把握整体。但使用此种编排法时需要注意词条与主题对象的相关性,词条围绕主题核心展开,否则就会变成关键词择取的随意写作。由于词条内部叙述要素的差异,作者只有尽量将人、事、境较为相似的词条放在一起,才不至于让叙事过于零碎。这一缺点在《青藏辞典》中尤为突出,其词条间跳跃性过大,加上作者的感悟评论、情感抒发、道理讲述较多,因此虽然词条整体服务于“青藏”这一核心,但其完整性和连贯性却是值得怀疑的。

二、创新性借鉴的结构组成

词典按一定方式编排,是一个看起来相对严密的整体。词典体小说不仅在词条编排上对词典有所借鉴和创新,而且在整体的结构组成上也有所吸收与突破。黄建华在《词典论》中引入法国词典家雷伊·德布伏(J·Rey-Debove)的观点,将词典的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前者指词目总体的编排,后者指条目中经过系统安排的全部信息,也可称为词条结构②黄建华:《词典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在总体布局和词目解释两方面,词典体小说都借鉴了词典,但这种借鉴并非完全的,而是在此基础上创新形式,并融合进多种文体因素,最终形成别样的文体。

(一)借鉴词典结构

在宏观组成上,词典体小说存在着对词典形式的借鉴。词典通常包括凡例、检字法和检字表、词条、插图、附录等几个部分①陈炳迢:《辞书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凡例是辞书前面有关编制原则和体例的概括说明;检字法用于说明排列词条的方法和检字索引;词条是辞书的正文;插图包括照片、图画和表格等;附录是辞书根据读者查阅需要而提供的附件。《马桥词典》前附编者说明和条目首字笔画索引;《暗示》有目录整理,其后有三个附录,“消失”“地图”词条还包含插图;《村庄疾病史》有目录索引,“狂犬病”词条中有表格;《现代派文学辞典》和《词典:南方工业生活》均有拼音检字索引;《打工词典》也有目录整理。

词典体小说在词目解释上也借鉴了词典的释义方式。语文词典的释义一般包括注音、词性、词形标注、词源注释、释义、举例及语法、修辞和语用上的附注等要素②陈炳迢:《辞书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词典体小说对这些要素进行了有选择的留存。《马桥词典》的第一个词条“江”被解释为“马桥人的‘江’,发音gang,泛指一切水道,包括小沟小溪,不限于浩浩荡荡的大水流”③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其中就包含了注音、释义、附注等元素;《暗示》中,作者举例对“暗语”词条进行了解释。《现代派文学词典》综合运用词典释义中词源注释和附注的形式,如“强喻”词条写道:“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出了‘强喻’的概念,语言就是强喻(语言=强喻)。”④贾勤:《现代派文学辞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词典:南方工业生活》运用了词性解释的释义法,如“出租屋”被解释为“出租屋是打工诗歌(详见“打工诗歌词条”)里一个常见名词,准确地说,是一个具有动词特征的动名词”⑤萧相风:《词典:南方工业生活》,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打工词典》对词条进行释义和语用上的附注,如“三无人员”被解释为“三无是指无身份证明(身份证)、无固定住所证明(暂住证)、无用工证明(工作证),但并不是三个都没有才叫三无,而是三个都有才不叫三无”⑥戴斌:《打工词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青藏词典》运用数据对词条进行解释,如“喜马拉雅山”词条:“世界最高的山脉,全长2400公里,其中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有4座。高峰汇集,众目仰视;连接天地,荡起浩然。”⑦格绒追美:《青藏辞典》,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页。

(二)不循固定体例

词典体小说在借鉴词典形式的同时,并未完全遵循其固定体例。在宏观结构组成上,词典体小说对词典原本必须存在的部分进行了可有可无的处理,部分作品还增添了新的结构组成。在微观词条解释上,词典体小说增添了新的元素,用先锋写法解构词典的规整性。

词典体小说在结构组成上对词典的必有部分存在着悬置、创新和省略的现象。《马桥词典》的索引就是结构悬置的一个例子。除此之外,《马桥词典》在整体行文构思上较之一般词典也有所创新,如“△”和“▲”的存在。作者指出,作品中加“△”的词条指这个词的流传范围不限于马桥,加“▲”意在表明该词流传范围仅限于马桥,甚至只为马桥个别人使用,这种标注方式是对词典的形式创新。《村庄疾病史》集纳若干疾病,但是并无排序说明和检索法。《打工词典》的排序说明和检索法也是被省略的,词条按照无序排列。《青藏辞典》对词典形式的破坏在词典体小说中最为突出,此书没有目录整理、检索法、附录等部分,全文内容被分成27个模块,以“【】”为词条独立标志,内部是无规律排序。

在词条解释的内部,词典体小说打破词典解释的惯例,增添地方志、民间歌谣、连环画解说词、字母画、百度链接、诗歌、数学公式、广告、关键词、授奖词、格言短语、对话体、问答体等多种文体因素。《马桥词典》用地方志的形式介绍马桥弓的地理位置并梳理了该地区的建制沿革,还借用民间歌谣作为释义的补充,如词条“撞红”和“格”。《村庄疾病史》用连环画的文字说明来讲述赵子园的故事①张绍民:《村庄疾病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198页。,增添了文本的趣味性。《现代派文学辞典》在每一部分开头附有后现代的字母画,如“A”的字母画为两个相互抵触的人物,两人双手聚合成为顶端,双腿互指成为“A”字中间的横线,其形式与内容的现代性相契合。《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的词条内部要素更为丰富,如“白话”词条引用百度相关链接,“冲凉”“打工”“打工诗人”“打卡”“流水拉”词条借用诗歌,“轮休”词条引用数学公式,“出粮”词条以招工广告为开头,“职介所”词条借用关键词写法等。《打工词典》中,“拉妹”词条引用小诗,“袁庚”词条借用爱尔兰儿歌,“千里背尸”词条中有招魂歌,“劳务工博物馆”引用致敬工人的授奖词。《青藏辞典》也存在文体融合现象,如第2部分的“寂寞”词条、第3部分的“大地”词条有诗歌的色彩,第5部分的“当下”、第14部分的“格言”、第16部分的“计谋”和第17部分的“短语”类似格言短语。除此之外,文本还存在着对话体、问答体的词条,如第19部分的“问答”等。

三、相联结的词条个体

词条围绕对象或目的分布,前后连贯,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所联系。借鉴此特征,词典体小说诸词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其联结方式主要是形式上的指引延伸和内容上的呼应联结。

(一)形式的指引延伸

在词典体小说中,词条形式上的联系主要以路径指引、词条延伸两种方式存在。路径指引让读者能够选择不同的阅读线路获取信息,给文本创造出“迷宫般”的阅读效果;词条延伸则是“花开多朵,各表一支”,这种方式不仅充实了词条内容,而且为文本增添了亮点和新意。

路径指引是词典体小说形式联结的方式之一,具体表现为“参见词条XX”“详见XX词条”等。《马桥词典》中存在多次指引,如“老表”词条中,“(本仁)他说他当年跑江西就是因为一罐包谷浆(参见词条‘浆’)”“神仙府(以及烂杆子)”词条中有“复查说过,他们根本不醒(参见词条‘醒’)”,词条“龙”中有“我出门一打听,是万玉散发了,也就是死了(参见词条‘散发’)”。《词典:南方工业生活》存在大量的词条指引现象,仅在“打工”词条中,就有16个词条指引,如“详见‘白话’词条”“详见‘老乡’词条”“详见‘保安或防损员’词条”“详见‘毕业证’词条”等。部分作品如果不按照路径查阅,就无从得知其中意思,也就无法贯通整个内容。路径指引邀请读者的参与,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词条延伸是词典体小说形式联结的另一种方式。一般来说,词典的词目选择遵循不重复的原则,但词典体小说并非如此。词典体小说中有的词条作为“续”对前者加以解释说明,有的词条出现两次甚至两次以上。《马桥词典》中“龙”词条后面有“龙(续)”词条,前者讲述万玉的故事,后者引申到龙的观念和端午节的龙舟文化。再如“黑相公”和“黑相公(续)”词条,前者是指一种山猪,后者是指以“黑相公”为外号的知青牟继生,它们一语双关地服务着整篇小说,使内容更加完善。与此类似的还有“马疤子”“马疤子(续)”与“不和气”“不和气(续)”。《青藏词典》同样如此,文中有连续重复词条,如第5部分出现三个以“酒鬼”命名的词条,第19部分出现两个以“文学”命名的词条。文中还有间隔重复词条,如第10部分的“烟供”与第13部分的“烟供”、第21部分的“语录”与第22部分“语录”、第25部分的“方法”与第26部分的“方法”等。《词典:南方工业生活》中,“打工诗人”词条后附有“打工作家”,并用不同的字体将其分隔,其联结点是“打工作家或者打工文学最早的出发点就是打工诗歌”②萧相风:《词典:南方工业生活》,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词条延伸是对原词条的补充说明或对词条的另一种阐释,这一方式不仅让词条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而且也使词条内容更加丰富。

(二)内容的呼应联结

词典体小说各词条间不仅存在形式上的指引,还有内容上的呼应。词典中的词条一般独立且完整,词条之间联系较少。然而词典体小说的词条在内容上却存在着大量互相呼应、彼此联结的现象,其联系主要表现为人物联结、词义联结和主题联结三种方式。

人物联结是词典体小说词条联结的重要方式。《马桥词典》的词条存在人物的“抱团现象”,即前后排列的若干词条均是围绕同一个人物展开,如“碘酊”和“乡气”词条围绕外来人希大杆子展开,“神仙府(以及烂杆子)”和“科学”围绕马鸣展开,“汉奸”“冤头”“红娘子”“渠”“道学”围绕盐早展开,“晕街”“颜茶”“夷边”“话份”围绕本义展开等。《打工词典》整体由我和何斌两位人物串联,其间穿插由“词条群”讲述的其他人物的故事,如“十元店”“姐弟恋”“博客”“人肉搜索”“天涯社区”“楼梯间之恋”“爱情”“教堂”均围绕姜冰冰、赵睿、周敏扬三人的爱情故事展开。《暗示》中的“声调”“铁姑娘”“骨感美人”“老人”“方式”“抽烟”以小雁为中心。除此之外,人物也可以作为承上启下的连接点,成为下一个人物故事的起点,如“母亲”“无厘头”讲述多多的故事,下一个词条“亲近”讲述“我”的故事,其转接句“其实,我也是一个多多”,就是通过多多这一人物自然引出“我”的故事。多多对缺席他成长过程的母亲的死亡未能产生悲伤之情,而“我”对所崇敬的老师的死亡同样如此,二者都是“很想悲痛却悲痛不起来”①韩少功:《暗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村庄疾病史》人物众多,包含刘氏家族、吴氏家族、汤氏家族和徐氏家族,文本往往讲述完一个家族的故事再转而引出下一个家族。志玉是核心人物,其关于创作疾病音乐的想法贯穿始终。

词义联结在词典体小说中有多种存在方式。词条包含释义,其释义的逻辑关系(如反义关系、从属关系、并列关系)便成为连接词条的桥梁。反义关系即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语义关系,在词典体小说中,词条的反义关系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例如《马桥词典》中,“醒”和“觉”为一对反义词,在马桥方言中分别指愚蠢和聪明,二者是显性的反义关系。在《暗示》中,“铁姑娘”和“骨感美人”则是隐性的反义关系,在劳动时代人们认为女孩子的美是具有黝黑的皮肤、宽硕的肩膀和踊跃劳动的“铁姑娘”;而在当今时代,美是骨瘦如柴,是冷漠无情和畸形瘦削的“骨感美人”。这两个词条不是明显的反义词,只有阅读文本内容之后才能了解作者的意图。从属关系又称包含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在词典体小说中指某一词条是另一词条的细化分类。如《暗示》中的“触觉”词条与“痛感”词条,前者包含生活中联动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后者是触觉的一种,作者在文中说到“痛感是触觉中最有伤害性的一种”,明确表示这两个词条是从属关系。并列关系是在同一属概念之中存在同层次的种概念,两个词条或多个词条在同一类别中相互独立且平等。如《暗示》之中的“军装”和“时装”,军装是革命时代服装的一种,时装是现代化衣装;《马桥词典》中的“格”和“煞”也是并列关系,前者指男性的名誉话份,后者指女性的名誉话份;《词典:南方工业生活》中的毕业证、边防证、流动人口证、暂住证等词条是并列关系,众多证件组成了外地人前往深圳的巨大屏障。

词典体小说的主题联结相较于人物联结、词义联结而言更加宏观,多半是出于词典体小说整体谋篇布局上的考虑。如《马桥词典》围绕马桥方言展开,其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的若干日常用词,用方言构造马桥的文化和历史;《暗示》围绕具象展开,韩少功自述要“考察具象符号在人生、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语言与具象的生成与控制;《村庄疾病史》围绕疾病展开,用疾病串联人物故事,展现时代洪流下村庄的变迁;《现代派文学辞典》围绕文学先锋理念展开;《词典:南方工业生活》和《打工词典》围绕南方工业打工生活展开;《青藏辞典》围绕青藏的风土人情展开,作者在文前直言“青藏的辞典是阳光、雪花、青草,是泥土、甘露、花香,是草原、河流和山峰,也是道路、心性和觉悟”,用文学语言对词典体小说内容作了概括,也对词条主题进行了说明。

词典体小说词条内容上的联结往往是上述三种方式的混合运用。主题联结是整体上的运用,人物及词义联结则更为具体。词条内容的联结与形式的指引延伸结合在一起,让词条联系更加紧密,让文本更加充实。

四、结语

小说+词典的文体,不是两种文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借鉴融合,是有选择的共融。中国词典体小说在编排方式上“以我为主”地对词典进行了吸收,让新颖形式服务叙事,词条编排基本以笔形、读音、字义为分类标准,这三种分类在内容表达上各有利弊。在结构组成上,词典体小说有选择地接纳并舍弃了部分词典体例,不循固定体例,让词典文体“栖息”在小说文体之中;具体到词条内部,则以形式联结为显,以内容联结为隐,存在着与词典相似的形式上的指引延伸和内容上的呼应联结。

词典体小说陌生化的形式特征,产生于80年代反僵化和反传统的开放潮流之中。这一时期,文学创作转变思路与关注焦点,“写什么”的疑问开始转为“怎么写”的探索。词典+小说的文体融合具有浓烈的变革创新意味,其形式的创新背后,实际上是对传统规范和秩序的反叛。作家希望通过这种先锋文体打破既有写作范式的藩篱,传递对现实的超越态度,尝试让文学的陌生化效果唤醒作品在读者处的生长力。同时,这种文体创新也给汉语写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从1997年至今,词典体小说在中国已走过20多个春秋。从《马桥词典》的形式独创,到《暗示》的散文化理论化倾向,再到《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等作品与“非虚构”的密切联系,再到后期《青藏辞典》的碎片化写作,展示着当代中国词典体小说写作方式的多样性。应该承认,上述几部词典体小说,有的可读性较强,有的却在先锋道路上行进较远,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有所下降。

作为一种新生的小说文类,词典体小说显示出当代中国文学界对形式的积极探索,但词典体小说如果脱离其叙事的本质因素,变成纯粹的词条堆砌和关键词写作,便会让读者难以抓住文本中心,造成阅读之后不知所云的情况。如何找寻内容与形式的平衡点,让陌生化形式更好服务叙事,创造出别样的审美效果,而不被形式所束缚甚至让小说沦为词典的“附庸”,是词典体小说在未来应该继续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马桥辞典词条
河南马桥北马庄矿区二2煤层煤岩煤质特征及瓦斯含量分带性
矿产勘查(2020年7期)2020-12-25 02:43:32
饮水思源话闵行 水博园里游马桥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9:04
亚鲁辞典
散文诗(2017年22期)2017-06-09 07:55:33
2017年2期《IQ辞典》答案
学生天地(2017年7期)2017-05-17 05:49:19
2017年1期《IQ辞典》答案
学生天地(2017年4期)2017-05-17 05:48:33
2016年12期《IQ辞典》答案
学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23
从《马桥词典》看民间对词语的二次阐释和误读
中国出版(2017年11期)2017-01-26 15:05:41
解读《马桥词典》中“词条”蕴含的儒家文化
长江丛刊(2016年20期)2016-11-26 13:12:58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