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友好社区构建背景下社区户外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2021-11-21 23:16:21黄剑雅
运动精品 2021年12期
关键词:连通性步行体育锻炼

黄剑雅 李 森

老年友好社区构建背景下社区户外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黄剑雅 李 森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33)

【】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在老年友好社区构建背景下,社区户外建成环境与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提供数据支撑,从全民健身融合全民健康的角度助力健康老龄化的发展。在南京市5A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及周边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区步行环境调查表(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Abbreviated,NEWS-A)以及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对老年人的居住区周边环境的可步行性特征及其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分析。有关老年人体育锻炼情况和居住环境可步行性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来研究社区步行环境对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1)以每周参加3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每次运动强度达到中等以上者界定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通过比较不同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老年人NEWS-A量表得分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公共服务可及性、交通安全、社区治安维度得分显著的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P<0.05),而在街道连通性维度得分显著的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P<0.05)。(2)以417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就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老年人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公共服务可及性(OR=1.937,95%CI=1.308~2.869)、交通安全(OR=2.540,95%CI=1.519~4.246)、社区治安情况(OR=1.859,95%CI=1.220~2.832)具有正向关系,而道路连通性(OR=0.390,95%CI=0.238~0.640)与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呈现负向的关系。控制了一般人口学特征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公共服务可及性(OR=1.813,95%CI=1.187~2.769)、交通安全(OR=2.123,95%CI=1.224~3.683)、社区治安情况(OR=1.957,95%CI=1.369~3.018)具有正向关系,而道路连通性(OR=0.421,95%CI=0.251~0.706)与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呈现负向的关系。老年人社区户外建成环境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可及性、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环境与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关系,而道路连通性与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负向关系。

老年友好社区;建成环境;体育锻炼行为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年首次提出“老年友好城市”概念,《全球老年友好型城市指南》中定义[1]:老年友好型城市以促成积极老龄化为目标,通过不断减少人们在老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城市中的物质与非物质障碍,强化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参与,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我国借鉴世界卫生组织的概念,延续此前开展的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推进老年友好社会建设,计划到2025年在全国建成5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5年,全国城乡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2]。

社区户外建成环境作为区域性社会生活的公共载体,占据健康人居环境构建重要一环[3],尤其对于生活半径相对有限的老年人来说,日常活动主要集中在所居住的社区及其周边地区,因此社区环境作为老年人主要的休闲娱乐、日常活动区域,是影响老年人活动质量的关键要素[4]。随着社会生态学的兴起,引发了人们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维度综合考虑对行为影响的思考,为分析环境对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居住区环境要素中的可步行性特征与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打造老年人“步行友好型”宜居社区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活动量以及健康生活质量,以期能促进老龄化事业以及中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受访者来自南京市民政局评定的南京市5A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其中每个区域抽取1个规模最大、条件相对最好、老年人集中程度相对较高的社区服务中心。本研究中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区域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南京市老年人最受欢迎的养老方式,是老年人聚集程度较高的区域;另一方面,从行政区域选择上来说,本研究中所调查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面覆盖城市的中心地带、过渡型地带以及边缘地带。从居住类型上来说,所选择社区的居住格局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进行选取受试者,共计480名受试者接受了我们一对一的访谈。要求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年龄60周岁以上;(2)南京市常住人口,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3)无身体活动限制。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2.1.1 问卷设计

本研究选取问卷作为调查工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基本信息调查。本部分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身体形态学指标、慢性病情况等调查;(2)社区可步行性调查:采用社区步行环境量表NEWS-A来评价社区环境的可步行性情况。此量表是由Cerin E研究团队研发的评价社区步行相关的建成环境感知量表[8]。其信效度已被多项研究进行证实,并且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此问卷中的部分问题进行改良。此问卷主要包括居住密度、土地混合使用、公共服务可及性、街道连通性、步行等基础设施、美学特征、交通安全、社区治安在内的8个维度环境变量的测量。(3)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包括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每次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运动项目、是否加入运动团组等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分析。

1.2.1.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NEWS-A量表已经被国内学者进行验证[5-6],本研究中采用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验证。通过在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体育大学6位副研究员或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进行访谈,其中4人认为这两个量表适用于本研究中老年人居住环境可步行性以及体力活动水平的调查,另外2人认为NEWS-A量表中的部分问题应该根据中国国情进行适当修改,进而更加适合中国老年人的使用。本研究在正式下入社区调查之前,随机选择了45名老年人受试者,进行了本次研究问卷的预调查,一周后再对这批受访者进行相同问卷的第二次填写,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分析,信度系数88%。因此,本研究中涉及到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1.2.1.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采用一对一的问询方式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员在调查之前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问卷调查员均来自于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系本科生。调查的样本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每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主要据点,对符合样本要求的老年人进行拦截后调查。

在本次调查中原计划发放问卷480份,但在实际问卷发放过程中,部分社区由于老年人文化程度有限,对于问卷的理解程度较低,因此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降低了部分社区问卷发放的份数,总计发放问卷450份,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无效问卷后,共计获得有效问卷417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2.7%。

1.2.2 数理统计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25~75)表示。非正态分布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检验,3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来研究社区户外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检验水准α=0.05,当<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表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分布

指标人数(人)百分比(%) 性别 男13933.3 女27866.7 年龄 60~69岁24157.8 70~79岁11327.1 80岁及以上6315.1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18043.2 初中13231.7 中专/高中及以上10525.2 退休非退休农民职业2705592 64.713.222.1 月收入 <1500元13632.6 1501~2500元6816.3 2501~3500元15837.9 3501元及以上5513.2

本次调查中,男性老年人参与受访的比例为33.3%,女性为66.7%,其中女性受访者居多。调查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68.9±9.3岁,其中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及80岁以上人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6.2%,21.6%,18.5%,8.6%及15.1%。95.4%的老年人文化程度在中专/高中以下。调查者职业主要以离退休人员(64.7%)和农民为主(22.1%)。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元和2501~3500元这两个区间,比例分别为32.6%和37.9%。

2.3 不同参加体育锻炼老年人NEWS-A量表得分比较

表2 不同体育锻炼行为老年人NEWS-A量表得分比较

维度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n=274)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n=173)P值 中位数P25~P75中位数P25~P75 维度A328.00278.00~428.00 374.00303.00~448.000.101 维度B4.093.70~4.35 4.043.70~4.390.956 维度C3.002.67~3.33 3.333.00~4.000.000 维度D3.002.50~3.00 3.002.50~3.000.014 维度E3.002.83~3.00 3.002.67~3.170.650 维度F2.752.50~3.00 2.752.50~3.000.595 维度G2.002.00~2.33 2.332.00~2.670.000 维度H3.003.00~3.67 3.333.00~4.000.000

注:维度A=居住密度;维度B=土地混合使用;维度C=公共服务可及性;维度D=街道连通性;维度E=步行等基础设施;维度F=美学特征;维度G=交通安全;维度H=社区治安

“体育人口”曾经是我国群众体育研究和群众体育实践工作中的一个十分广泛而流行的概念。但国家体育总局在2008年12月向社会发布“2007年我国第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时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取代了“体育人口”这个概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标准为:每周锻炼三次,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运动。通过比较不同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老年人NEWS-A量表得分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公共服务可及性、交通安全、社区治安维度得分显著的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0.05),而在街道连通性维度得分显著的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0.05)。

2.4 老年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文以417名老年人作为调查队形,就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与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因变量赋值如表3。

表3 变量赋值表

变量意义赋值情况 X1性别1=男,2=女 X2年龄1=60~69岁,70~79岁,3=80岁及以上 X3职业 1=退休,2=未退休,3=农民 X4文化程度1=小学即以下,2=初中,3=中专/高中及以上 X5是否患有慢性病1=是,2=否 X6社区类型1=Ⅰ型社区,2=Ⅱ型社区,3=Ⅲ型社区 X7BMI水平1=体重过轻,2=正常,3=超重,4=肥胖 X9居住密度 X10土地混合使用 X11公共服务可及性 X12街道连通性 X13步行等基础设施 X14美学特征 X15交通安全 X16社区治安 Y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情况0=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在模型1中,把体育锻炼分为两种水平:“0”定义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1”定义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并以其为因变量,NEWS-A量表中的8个维度为自变量,釆用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住区周边环境的可步行性对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影响。采用似然比检验,得出<0.05,表明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公共服务可及性、交通安全、社区治安情况具有正向关系,即公共服务可及性越好,交通越安全,社会治安越好,越有利于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道路连通性与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呈现负向的关系。

在模型1的基础之上,在模型2中控制了一般人口学特征变量。表4中模型2的Cox & Snell R方和Nagelkerke R方两均高于模型1,且其-2对数似然比大于模型1,提示模型2比模型1拟合效果更好。模型2建模数据总的准确率为67.2%,说明该模型较模型1稳定,见表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公共服务可及性、交通安全、社区治安情况具有正向关系,即公共服务可及性越好,交通越安全,社会治安越好,越有利于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道路连通性与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呈现负向的关系。

表4 模型汇总

Model Summary-2 对数似然比Cox & Snell R方Nagelkerke R方模型1514.4730.1120.151模型2498.4260.1460.196

表5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建模数据汇总

观测预测是否体育锻炼准确率(%)不经常经常模型1是否体育锻炼不经常1895378.1经常947945.7总体百分比(%) 64.6模型2是否体育锻炼不经常1954780.6经常898448.6总体百分比(%) 67.2

表6 模型1的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

因素BS.E.WaldP OR(95% C.I.)居住密度0.0010.0011.0160.3141.001(0.999-1.003)土地混合使用0.0860.1770.2380.6261.090(0.771-1.541)公共服务可及性0.6610.20010.8910.0011.937(1.308-2.869)街道连通性-0.9410.25213.943<0.0010.390(0.238-0.640)步行等基础设施0.0460.3700.0150.9011.047(0.507-2.163)美学特征-0.0500.2960.0290.8650.951(0.532-1.699)交通安全0.9320.26212.631<0.0012.540(1.519-4.246)社区治安0.6200.2158.3250.0041.859(1.220-2.832)

表7 模型2的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

因素BS.EWaldPOR(95%C.I) 居住密度0.0010.0010.8680.3521.001(0.999-1.003) 土地混合使用0.0690.2080.1100.7401.071(0.713-1.609) 公共服务可及性0.5950.2167.5910.0061.813(1.187-2.769) 街道连通性-0.8660.26410.7390.0010.421(0.251-0.706) 步行等基础设施-0.0510.3870.0170.8960.950(0.445-2.031) 美学特征-0.0120.3090.0020.9680.988(0.539-1.810) 交通安全0.7530.2817.1740.0072.123(1.224-3.683) 社区治安0.6720.2219.2360.0021.957(1.369-3.018) 年龄组-0.3110.1663.5060.0610.733(0.529-1.015) 性别-0.1240.2440.2570.6120.883(0.547-1.426) 职业类型0.0220.1660.0170.8971.022(0.737-1.416) 文化程度0.2020.1721.3750.2411.224(0.873-1.716) 慢病患病情况-0.3970.2402.7310.0980.672(0.420-1.077) 收入水平0.1320.1390.8970.3441.141(0.868-1.500) 社区类型0.1830.1890.9370.3331.201(0.829-1.741) BMI水平0.2640.1463.2510.0711.302(0.977-1.734)

3 讨论

本研究中引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一概念对所调查的老年人进行分组,根据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定义标准,本研究中41.7%的老年人达到此标准,通过比较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公共服务可及性、交通安全、社区治安维度得分均显著的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而在街道连通性维度上得分显著的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本研究中以417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就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与居住区步行环境的关系进行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否对人口学变量进行调整,公共服务可及性、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环境越好,越有利于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道路连通性与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行为呈负相关。

可及性是指到达目的地的难易程度。目的地一般分为服务性场所设施、公共交通以及娱乐休闲场所,本研究中对于混合土地使用的可及性的调查涵盖了以上三个方面,其中娱乐休闲场所设施多涉及居住区周边的公园绿地,Isabel等人[7]研究发现葡萄牙老年女性到达离家最近的娱乐设施的距离每增加100米,休闲性体力活动的时间就会下降14.2%。Diana等人[8]研究研究波哥大市50个社区1966名老年人建成环境和积极的公园环境使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较高的公园密度可以增加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水平。以上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相反的观点,部分研究认为娱乐设施的可及性与步行活动之间没有关系,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步行这种形式的运动对于外部环境的要求不高[9]。增加与优化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被认为是促进居民体力活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可达性高、设施完善、免费或低收费的城市公园。美国的地方公园和游憩服务机构所管理的公园和室内场所已经为国家公共健康事业所服务。而我们国家的城市公园的发展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10]。Michael等人[11]研究发现购物区域的可及性与老年人休闲性步行活动呈正相关。

道路连通性通常选取道路面积、密度和交叉路口的种类与数量等指标来衡量。一般来说,道路的连通性越好,单位面积内交叉路口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人们出行。朱雯研究[12]结果发现街道连结性越好,居民的总身体活动和交通性身体活动越少。其原因可能是街道连通性越好的地区可能相对更拥挤,从而减少了居民的出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街道连通性较好时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缩短从而降低了出行时的交通中的体力活动水平。Luis也发现街道连通性与每周步行至少60分钟可能性呈负相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较高的街道连通性意味着较多的交叉路口,使得老年在心理上对与交通安全的感知有一定的负担,进而对外出步行活动产生顾虑[13]。本研究与以上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是也有来自中国香港[14]的研究显示,街道连通性与香港地区老年人休闲性步行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香港的城市居住密度高有关。在未来可以引入行为心理学理论对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心理需求和建成环境感知等因素进行分析,更深层次的考虑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基本特征[15]。

安全性主要包括交通安全、社区治安、路面质量、基础设施等。本研究中主要涉及交通安全以及社区治安这两个方面。从交通安全维度上来说,当老年人对于街道的安全感知越好时,他们可能会认为步行活动的安全性越高,进而增加休闲性步行活动的时间,而车流量大、车速快等交通环境特征会使老年人感觉到不安全,进而限制其采用积极的方式步行。一项比利时的研究[16]中研究人员利用老年人不安全感量表(Elderly Feelings of Unsafety Scale,EFUS)及居住区周边的交通安全的调查发现,城市、郊区以及农村的居民,不安全感都会导致老年人步行率的降低,其与休闲性以及交通性步行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在社区治安方面,William认为老年人对与犯罪活动的感知是影响其步行活动的主要因素。社区环境存在涂鸦以及被故意毁坏行为,会让老年人缺乏安全感,觉得身边存在犯罪行为,可能会阻碍其进行身体活动。安全的居住区环境可以降低老年人外出进行休闲性体力活动时的不安和恐惧心理,比如灯光照明、社会治安以及流浪动物等因素,创造一个安全的居住区环境能够促进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活动[17],本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一致。

4 结论与建议

无论是否对人口学变量进行调整,老年人社区户外建成环境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可及性、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环境与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关系,而道路连通性与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负向关系。

社区户外建成环境的多个维度影响和制约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可以通过改善建成环境中的可及性、安全性以及社会治安环境来提高人居环境对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主动式干预。

[1]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age - friendly cities: A guide[R]. Geneva: WHO, 2007.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Z].2020年12月.

[3] 陈云凤,李玲玲.社区户外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体力活动影响机制研究进展及启示: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J].当代建筑,2021(03):129-133.

[4] 陈晓霞,张建国,陈建华.城市老年人步行能力与建设其适合的居住区户外环境的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价值工程, 2011,30(34):321-322.

[5]任艳军,刘庆敏,曹承建,等.杭州市城区不同特征人群对体力活动相关建成环境的主观感知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0):1089-1094.

[6]孙宇亮,张新新,何春振,等.西安市中心城区住区环境与居民身体活动的相关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8(06):114-121.

[7] Ribeiro AI, Mitchell R, Carvalho MS, et al. Physical activity-friendly neighbourhood among older adults from a medium size urban setting in Southern Europe.[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57(5):664-670.

[8] Parra D C, Gomez L F, Fleischer N L, et al. Built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active park use among older adults: results from a multilevel study in Bogota.[J]. Health & Place, 2010, 16(6):1174-1181.

[9] Tsunoda K, Tsuji T, Kitano N, et al. 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with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transportation modes in older Japanese adults[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2, 55(2):113-118.

[10] 王开. 健康导向下城市公园建成环境特征对使用者体力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 体育科学, 2018(1):55-62.

[11] Michael Y, Beard T, Choi D, et al. Measuring the influence of built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on walking in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Aging & Physical Activity, 2006, 14(3):302.

[12]朱雯.宁波市15~74岁居民身体活动现状及其与建成环境的相关性研究[D]. 宁波大学, 2017.

[13] Gómez L F, Parra D C, Buchner D, et al. 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and Walking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Bogotá[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0, 38(6):592-599.

[14] Cerin E, Lee K Y, Barnett A, et al. Objectively-measur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nese urban elders[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3, 56(1):86-89.

[15]王欢.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7.

[16] Cauwenberg J V, Clarys P, Bourdeaudhuij I D, et al. Phys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lated to walking and cycling in older adults: the Belgian aging studies[J]. Bmc Public Health, 2012, 12(1):142.

[17] Weber CM, Hallal PC, Xavier CH, et al. Safety from crime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older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Brazi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lth,2012(6):641010.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utdoor Built Environment on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lderly Friendly Community

HUANG Jianya, etal.

(Jiangsu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Nanjing 210033, Jiangsu, China)

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项目编号:BE2014727。

黄剑雅(1987—),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老年人体质健康与建成环境。

李森(1977-),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国民体质健康研究。

猜你喜欢
连通性步行体育锻炼
偏序集及其相关拓扑的连通性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步行回家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 06:59:58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拟莫比乌斯映射与拟度量空间的连通性
从步行到奔跑
河道-滩区系统连通性评价研究
高稳定被动群集车联网连通性研究
通信学报(2016年11期)2016-08-16 03:20:04
以前的交通工具和未来的交通工具
大灰狼(2013年1期)2013-03-01 07: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