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1-11-21 22:43胡青青王其云
大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道德教育传统

胡青青,王其云

(湖南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0)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栋梁、未来社会繁荣的主要力量,其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然而,随着信息智能的普及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道德状况出现了消极现象,诸如失信于人、享乐至上、奢侈浪费等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影响到社会的文明程度,也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根本性的教育工作,对促进社会的文明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此,深刻领会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快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转带来物质条件的丰盈和人文精神的缺失。高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需重视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为实现立德树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说明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领会文化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价值观,还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来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高校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让其以“盐溶于水、春风化雨”的方式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进一步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最终实现大学生自我文化素养的提升提供养分。

(二)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基于当代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责任意识不强、不守诚信、价值取向迷失、公共道德意识淡薄等问题,高校应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尚人格的孕育和培养功能。纵观优秀传统文化,“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人背信则名不达”道出了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业精于勤荒于嬉”描绘出古人学而不厌、学无止境的精神境界,劝诫人们要勤学敬业;“百善孝为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无不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家庭美德和个人品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折射出了高尚的情操。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强有力地塑造出大学生价值观念及道德行为,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价值追求与道德品质。对此,高校教师应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有限,效果亟须提升。究其缘由,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大学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育人环境和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四个方面。

(一)课程建设有待完善

现今高校一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但在其实际运行中,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师授课方式传统陈旧、教学时间和空间有限等,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师生互动不足、教师无法实时掌握学生心理等问题。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很难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无法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践行其道德规范、提升道德素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模板,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文化互动环节,实现文化理论到道德实践的教学过程,都是课程建设有待完善的重要方面。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强有力保障。然而,部分高校重职称资历、强科研重理论的现象较为突出,这给有才能、有思想的中青年教师的岗位任用、进修学习、实践经验的积累带来一定的阻碍,也对其创新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带来了影响;再者,部分教师的师德和教风不足,表现在课堂教学水平不高、教学不认真、上课照本宣科、涉课外信息量较少等;还有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导致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融入。由此可见,教育理念的更新及其实践、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加强师德建设在现阶段尤为迫切。

(三)育人环境仍需优化

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和渗透,部分大学生盲目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导致其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较多高校虽然开设了传统文化的讲座,但却以参加讲座、比赛的数量作为考核依据,缺乏事必躬亲的具体实践环节,于是,学生为了学分、评优评先的有限名额,被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导致育人环境浮于表面,优秀传统文化较难内化为大学生品德修养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因此,为引领大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的融入,高校需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四)综合评价体系仍需提升

就目前高校推行的综合评价体系而言,部分高校仍然“唯分数论”,出现了对思想品德评价不够重视的现象,造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理念的失衡。儒家文化如“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3],对个人道德的完善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成才的评价标准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中“德”居于首位,是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由此看来,教师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5]。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并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评价体系和标准中,也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

(一)拓宽高校课程建设的融入渠道

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依赖于高校课程中传统文化融入渠道的进一步拓宽。首先,高校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教学,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领会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鉴得失、志高昂、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与大学生生活相关联。教师在讲述传统文化精髓时,要结合大学生感兴趣、熟悉的具体事例来开展,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全面、更立体的认知,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融入效果。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入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使大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形成诚信友爱、尊师重道、自强不息的优秀道德规范,最终达到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目的。

(二)提升师资队伍的道德文化素养

教师是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对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高素质的师资是优秀传统文化能否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应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教师是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传播者和组建者。高校应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教龄、学历程度、授课对象来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开展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理论、道德教育模块、经典情景模拟等专业培训;通过工作量、教学成效来对教师水平进行阶段性的综合考核和评价。其次,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育人素质和教学水平。高校教师不仅承担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担当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教师培养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建立在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前提之下,教师只有深入领会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精髓,努力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与学的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程度,确保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三)实施校园活动的文化浸润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强有力的辅助因素。高校首先要加强校园的物理环境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建筑与景观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著名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并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优良传统,以之为榜样,利用好道德模范效应。其次,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高校可举办大学生“讲好中国道德故事”活动,号召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组织免费观影活动,让大学生免费观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影或纪录片,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开展相应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深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团、院系、班级为单位的文化主题活动,随堂调研学生道德现状,辅以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举办文化知识竞赛等多样化文化活动等,通过上述多种活动的开展,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弥漫校园每个角落,使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结语

高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的道德文化培养、校园文化活动的浸润和“德行”评价机制等方面能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融入程度。高校应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挖掘丰富教育资源,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以此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道德教育传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养成之我见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