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淑颖 天津师范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教育改革注入时代因素,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愈加严峻,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保证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强化就业育人实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人才成长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力是近年来的热词之一,但是关于就业力的概念的界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中对就业力的共同概念的分析,本文将大学生就业力界定为大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实践锻炼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实现理想就业,并掌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具有终生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力从构成要素上来说,主要由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品德修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六种基本能力构成。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主要有:
当代大学生一直都在校园的环境中,对外部世界尤其是外部职业信息了解不够。学习是主要任务,虽然也接触校园招聘,参与过校园招聘会,但是搜集就业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不强。基本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辅导员推送的招聘信息,没有根据自身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的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如有的同学想考教师编,到了毕业年级对于教师编公告发布渠道还不甚了解,这必然在求职中处于劣势。畅通的就业信息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对就业信息了解不够可能直接导致求职的失败。因此,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主动挖掘就业信息对于就业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解决好就业问题的重要抓手。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主渠道应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虽已纳入必修课教学计划中,但却没有专职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都是由辅导员兼任的,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较少,授课的专业性不强,导致就业指导课程效果不好,学生的重视度不强,积极性主动性较差。
随着经济形势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趋于稳定和保守。“考编热”逐渐升温,“铁饭碗”成为众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为了逃避就业,部分学生考研失利后选择继续备考,由此“慢就业”“不就业”的现场普遍,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就业动力。唤醒学生求职动力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就业工作的难点和重心。就业工作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其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此外,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普遍青睐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即使中西部地区有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工作机会也鲜有人选择,造成就业供需的不平衡。
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就业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信息搜集能力、求职技能等等。不管是对自己专业的选择还是未来的职业定位、就业方向都缺乏规划,存在“随大流”等盲目性,这势必会导致就业困难、就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而高校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没有提供全程有效的生涯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没有系统的、连贯的体系,大多数都集中在毕业年级“临门一脚”的训练和提升,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力成为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一环。
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导致大部分入学时热门的专业到了学生毕业时已趋于饱和。根据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毕业生最后工作时都选择的与专业无关的职业。尤其是师范类院校,众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都是从事教师或教育相关的职业,但是就业市场上提供的就业岗位确是有限的,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接受了良好的专业教育,综合素质很高确无法找到理想职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没有与就业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由就业工作中对于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分析,反馈给教学单位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也很难做到一生一策全覆盖,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都是毕业年级才有进行就业指导的意识,而且就业指导活动主要就是针对简历、面试等实用性的技能提升,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就业指导。我国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学生基本上都是上大学之后才开始接触生涯教育,生涯教育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能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涯教育可以唤醒学生的求职意识,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影响深远。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学生基本上都是进入大学之后才接触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被动的接受学校的专业课学习,对于自身的探索和外部世界的探索动力不足。系统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经历自我觉知意识唤醒、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生涯决策、目标确立与行动、动态调整等阶段,需要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相应的探索,学校也没有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双向的缺失导致学生没有进行职业规划就盲目就业,对于学生就业力的提升及就业满意度均有所影响。
从大学生就业力构成要素做出全面的分析,从“三全育人”理念出发,探索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育人属性与通力合作,从而从贴切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对策。
各高校要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尤其是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站在提高“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学校主要负责同志直接牵头谋划,亲自督办落实。其次要科学研判形势,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统筹做好内挖潜力和外拓资源,要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情况进行总体分析和研判,对内结合实际出台和完善各项推动措施和帮扶举措,深入挖掘潜力,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就业工作,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共同负责制,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广大校友和毕业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全体教职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出谋划策,做好毕业生就业辅导、倡导广大校友贤达心系学弟学妹就业,充分调动有利资源,丰富就业岗位、引导毕业生调整心态、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就业工作。
发挥学校各方资源优势,探索“供需对接+沉浸式体验+就业技能提升”三位一体的就业育人新路径,创新就业指导活动形式。通过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习基地、人力资源提升等方式与企业加强协同育人。畅通信息渠道,探索建立班级就业联络员,依托每个班的就业联络员微信群,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信息发布可以直达学生个体;通过就业赋能系列讲座、职业资格证实训计划,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技能。针对大学生关心的求职问题,重点讲解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沟通技巧、求职礼仪、就业心态调整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开展生涯体验营、就业体验营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亲身体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及求职过程,介绍新业态就业模式及灵活就业政策,发挥实习实践作用,让学生在实习中提前感受职场氛围,提高毕业生求职成功率和职后适应;组织学生走访大型知名企业及优质民营企业,深入智能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老字号企业等知名企业进行调研,感受企业发展成果、未来潜力及对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引导毕业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通过榜样宣讲、职业访谈等加强基层就业宣传力度,引导、鼓励更多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培养家国情怀。通过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主渠道应发挥重要作用。探索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学生需求在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大一时侧重生涯意识唤醒,初识大学生涯及专业前景分析等;大二侧重自我认识的探索,让学生充分澄清自我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引导不同的兴趣类型探索相匹配的职业类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自我效能最大化,初步确立职业类型和目标;大三年级侧重生涯决策,介绍科学的生涯决策方法,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内部、外部世界之后做出科学的生涯决策;大四年级侧重就业技能的提升和训练,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各方面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通过在校的训练让学生提前感受就业形势和求职过程,为顺利求职做好准备。通过全过程的就业课程灌输,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激发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就业能力,为以后顺利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要积极探索将思政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的方法,将思政元素贯穿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中,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品德修养。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大学生通过系统的、科学的生涯教育和各类就业服务,完成在校园里的自我认知和目标定位,赋能求职技能,为以后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对学生进行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就业教育的任务,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它的使命。在当前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环境下,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就业综合能力,同时也应该注重德育的培养,浸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情操,努力做到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