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双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巴吉垒镇中心小学 吉林 长春 130200)
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行为大多是学生个体与学生当前所处环境下的具体表现,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指学生从产生学习需求到实现自身设立的学习目标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统称为学习行为。因此,教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有助于教师在后续教学过程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
教师在对本班级内的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可以发现,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独具的家庭成员结构使得留守儿童大多与自己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他们相较于年轻的父母而言更为溺爱孩子,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督促。因此,现阶段农村的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为例,现阶段教师通常使用微信、QQ等聊天软件布置当天的作业或对当天学生们的课堂表现予以评价,但是由于儿童的实际监护人普遍年龄较大,他们大多无法通过手机上的即时聊天软件与教师进行交流,所以从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学习动力。针对学生这一学习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丰富的教学场景,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构建与之对应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受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以此提高自身学习主动性。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和市场经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活的中年人逐渐离开自己的家乡涌入经济发达地区,在这股“外出务工潮”中大部分的务工人员选择将子女留在自己的老家由父母代为照管,但相对年迈的父母在照顾孩子过程中由于自身精力有限,往往只能关照孩子的衣食住行,却无力指导儿童的学习生活。且现阶段我国处于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学生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外界信息,这些庞大、繁杂的外部信息也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针对这一个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学习行为,教师可以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1]。以调整课堂教学节奏为例,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课堂大多是以教师在讲台上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逐一地讲解,学生们在讲台下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进行记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自控能力,反而会降低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把控,因此教师需要对现阶段采用的教学模式予以创新改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控力:一,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们进行高频率的提问一方面可以及时掌握现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自控能力。二,教师在授课伊始可以向学生们提出一个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并观察学生面对困难问题采取的不同策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性格开朗、对未知的事物有较强的探索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时期的性格特点,教师课堂通过事先设计的课堂问题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驱动学生深入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知识,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控制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因自身年龄的原因,会对年长者的部分行为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力逐步纠正留守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不良的学习行为。在此之前,教师需要通过阶段性的观察分析汇总出现存于学生群体之间的具有代表性的不良学习行为: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通常会采取一定的逃避行为和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普遍无法和他人产生合作关系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平台向学生们灌输相应的义务教育知识,也要借助现有的授课平台向学生们灌输积极地面对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学习态度和通过与他人的通力合作逐步完成依靠自身所学知识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互动活动,以自身行为作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榜样,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授课伊始设置一个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并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通过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最终达到纠正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留守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学习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教育的方式逐步纠正学生群体中的不良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