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玛拉措
(西藏昌都市察雅县吉塘中心小学 西藏 昌都 854000)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指导,以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阅读能力、语文作文写作能力等。在农牧区语文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总是以单一文本式讲解方式授课,致使西藏农牧区学生丧失对汉语的学习兴趣,鉴于此,难以有效提升语文学习效果。在新课的发展规划中,教师逐渐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和劣势问题通过创新、科学、有效的方法有效的避免,同时以分层教学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达到强化农牧区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目的。
分层教学法运用的首要条件是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分层,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应当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对学生的汉语文基础能力进行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各不相同,教师要注重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以此作为其中之一的分层条件。第二,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解。部分学生的汉语文基础能力虽然较强,但大多数是受母语(藏语)、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是教师开展分层教学时的重要参考条件。第三,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态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借助成绩优异人员带动弱势群体,这都是提高分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或是利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工作时的重要内容。第四,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解。性格活泼开朗与性格内向寡言的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差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是开展分层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作为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加强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开展分层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
分层教学模式的开展和运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注重分层教学的针对性与灵活性,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下,适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教学方法,改变分层结构,从而达到提升分层教学效果的目的。首先,对于分层教学中的针对性,教师可以通过上述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多种条件将学生进行分层分类,继而根据学生的类型开展针对性的语文教学,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平均汉语文水平的目的。另外,对于灵活性这一特点而言,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的类别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保障分层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1]。
3.1 教学内容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是根据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开展分层教学,一方面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乐意帮助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字教学、阅读教学、标点符号教学等多项内容进行分层教学,使更类型学生均可在其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进而为后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夯实基础。
3.2 教学目标分层。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设计中,教师仅仅注重知识类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培养学生认知和语文基础为主要教学方向,素质教育倡导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活动有序展开,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这有助于满足不同人员的学习需求,进而发挥分层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价值,以及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语文教学时效性。例如:在讲解《开满鲜花的小路》一文章时,其中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认知课文中的生字,培养学生结合生活仿写课文中的橘子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在针对本课教学期间,即可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根据目标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3 练习作业分层。课后练习作业是学生复习和巩固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汉语文分层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分层情况,将学生的课后作业练习以不同的方式方式对学生进行布置,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避免传统作业布置中单一化的方式,善于运用实践类型与延伸类型的课后作业为学生布置,促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让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真正意义上做到学以致用且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促进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分层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促进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同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平均学习能力。作为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养,利用更加完善的教学手段促进提升分层教学方式运用的效果,从而强化学生的汉语文综合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