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峰
(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 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群贤荟萃,典籍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功不可没。它并不只是博物馆、图书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浩瀚如烟的古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因此,对于古籍的保护不能仅局限在物质的部分,更为重要的是还要传承古籍所蕴含的文脉精神。
传统文化中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这些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对个人的品格高度、职业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始终以各种形式伴随一代代人成长。吸取中国文化精髓所建立起来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为官为人为亲为友的方方面面点滴言行中,这些言行是由价值观念主导的内在精神气质的行为外化。然而,当今碎片化快餐式浅阅读盛行,浏览眼花缭乱的市井信息,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读者对古籍普遍存在阅读障碍,即使接近古籍的读者,相当大的一部分仅对部分有限的诗词感兴趣。那么,该如何引导师生读者沐浴人文精神的洗礼,尤其对原滋原味的古籍佳作爱不释手,构建适合高校图书馆古籍阅读推广的思路,对古籍给予虔诚与尊重,有的放矢而非肤浅的说教,纸上谈兵似的泛泛而论,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需要图书馆能够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
古籍善本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这样的珍贵经典文献以前只能藏深闺,难为人知,存有古籍文献的高校图书馆对古籍文献有计划、有目的的科学利用,是图书馆践行古籍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如果高校图书馆对古籍文献的保护只停留在传统层面,面向用户和读者只是提供简单的借阅服务,就难以有效地充分发挥出古籍文献资源的文化传承功能,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就无法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也丧失了图书馆对古籍文献保护的本质意义。因此,对传统文化财产并非仅停留在简单的“保护”上,而是要充分发挥出文化财产的作用,即在妥善保管的同时,还要努力利用这些文化财富。要运用多种渠道宣传推广这些资源,为读者提供学习与信息获取的功能,通过搭建推介平台,积极干预,来增强读者的阅读信心与兴趣。笔者认为可考虑采取以下方式做好图书馆对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
可邀请知名人士来图书馆面向师生(包括全体馆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展现出中华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建立沙龙交互学习圈,围绕主讲人所设定的主题或涉及的古籍文献内容,罗列能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的古籍推荐阅读书目;还可举办经常性的多视角有深度的交流探讨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涵养心灵、引领成长方面发挥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不断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
主要有:一是通过古籍资源保护性的展示,以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全校营造良好的文献典籍学习和保护氛围。二是开发古籍数字资源,给与古籍第二次生命,利用多种形式发布,予以广而告之,促进对古籍文献数字资源的自觉有效利用。三是制作古籍善本的影印本,以便于读者与之亲密接触,满足阅读需求,激发读者学习兴趣。四是举办朗读及书画比赛,限定内容来源于古籍,要求使用软、硬笔,内容贴近励志、阳春白雪等,深耕传统文化,汲取文化精髓,滋养读者心灵,启迪智慧。五是设置专区空间,重点推介和专题阅览古籍文献,也可在古籍书架旁布置古式阅读专区,并提供席地而坐的地毯、几案、笔墨纸砚、笔搁、笔架等,通过设置这种阅读空间,让读者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实际环境中体验、激发阅读热情。六是在开展相关活动时,赠送亲手书写含有中国元素、中国符号的书画书签笔筒书袋挂饰,钤上图书馆藏书印,做为永久珍藏,以此激发读者参与的活动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来自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教育作用,使人们通过对经典文化的活用,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内化自己的所作所为,净化社会风气。
总之,如何利用讲座和体验活动等方式唤起读者喜爱学习、传承、弘扬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进而达到学以致用,让古籍文献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让我们认真做好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