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射箭运动中箭镞的发展 及教育功能探究

2021-11-21 21:06高海兰李凤新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6期
关键词:射箭运动体育

高海兰 李凤新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人类的教育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它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弓箭最早作为生产生活工具而存在,在社会中广泛流传并发展,同时射箭成为军事武器和教学工具,弓箭在古代社会中,既是重要的军事技能项目,又是教育教化的重要手段。在当时教育体系中,射箭运动是国家为了巩固统治阶级政权、提高军事水平、增强人民体质,以射箭比赛为基本手段,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大型体育活动。封建社会中的射箭运动是国家教育的核心课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有关射箭运动中教育功能的溯源

中国最早出现的射箭课程是在西周时期,官学中设六艺,“射”就是其中之一,教师由官员担任,《周礼》中的师氏和保氏,都是指习射教育的专业老师[1],师氏由中大夫一人担任,由上士二人为副手,其三人相当于现在的学科教研组。当时的国学核心课程——射艺,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技能。射箭场地的地有水陆之分,陆地上称为“射庐”或“学宫”,水上称为“辟雍”或“大池”,而乡学中的习射之地称为“序”。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学业考核制度: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射经》一书中解释:白矢意思是开弓时箭镞要碰到食指,考察的是开弓之法;参连意思是先发一矢后,夹于三指间的三支箭相继而发,不可断绝,考察的是连续发矢的能力;剡注意思是射出的箭要保持水平线,考察的是发矢之法;襄尺意思是开弓时拉弓的手臂要保持水平状态,手肘上能放一杯水,考察的是身体平稳度;井仪意思是指四支箭中靶,贯通射侯,呈井字形,不仅要求力量还要求准确[2]。周朝的射箭课已经体系化、规范化,不仅有完善的教学计划、合格的师资,还有科学的教学考核制度。

先秦的射箭教育沿袭了周朝的六艺[3],按照不同的年龄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不论贵族或平民,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习射箭,并且不同的课程内容有不同的时间安排,“春合诸学,秋合诸射”就是夏秋学习干戈射御,春冬学习礼乐书数。学校每年在春秋季节举行会考,类似当今学校的春秋季运动会,射箭运动不仅考查射箭技能,还包括射箭礼仪和射箭心理等内容。

汉代的军队里出现了专职射箭的教官,如“护军射师”。这一时期射箭分为两类,骑射和步射,步射流行于内地,骑射更多流行于西北。无论是汉地还是边疆地区,骑射均受到重视。在“居延汉简”中记载每年秋季举行的射箭比赛——秋射活动。汉代射箭比赛的代表就是西北边陲的秋射活动,既是军士们年度考核,又是体育技能角逐。每逢秋射,由太守规定好时间、地点、规则、奖励等,比赛流程几近完善,由赛事组委会、裁判长、参赛运动员多方面组织射箭比赛。在比赛中,参赛者出现弓箭器材损坏、作弊等问题,可要求重赛。汉代射箭运动发生了重大转变,除了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之外,其体育色彩也逐渐浓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家族教育,许多优秀的射箭人才都由家族培养,技术技能长幼相传。一些射术高超的家族,其优秀的射术也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射箭在当时既是一种重要的军事实用武艺,又是人们用来展现自我的工具。这一时期的射箭的军队化水平较高,对于军旅武艺活动的体育化演进具有积极意义。

隋唐时期始创武举制度,标志中国正式进入武艺人才的规范性选拔时期。武举考试由兵部主持,其中射箭考核多达数种,如马射、步射、平射、筒射等,由于武举制度九项考核中有五项属于射箭项目,因此射箭运动被广泛普及。武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体育考试的开始,也标志着体育教育体系的成立。

宋朝继承了隋唐的武举制度,考试要求“行、艺”两门成绩相符合,“行、艺”即德行和技艺。学生要在德行和技术两项上都达到标准,最终取综合成绩,这样的录取方式相对比较合理。至此,中国古代射箭运动的教育体系达到巅峰,教学内容与考核制度不断完善,武举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射箭的重视,推动了全民习射。

2 箭镞的发展

箭镞,箭的顶端,又称“箭”“矢”“镝”,箭头部分,与杆、羽、栝组成完整的箭,箭镞作为着力点,弓作为动力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箭镞的制作与传承也是射艺课程的一部分。古代社会虽然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但工匠们却能够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实验、反复推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箭镞形制和制造工艺,并且不断趋于完善。

回顾箭镞的发展演变史,最原始的箭镞为石镞、骨镞及沿海地区的贝镞,多为生产和狩猎的工具,新石器时期出土的箭镞出现了后锋和铤,这类生产工具有了质的变化,开始用于战争中。这一时期所使用的箭镞,经历了材质和形态的变化,开始了箭镞发展的历史[4]。

青铜用于制造箭镞后,箭镞的形状进一步发展。如宽体双翼箭簇和四棱锥箭簇在商周时期非常流行,一直使用到春秋晚期。商周时出现带铤双翼铜镞,箭镞的形制阶段由最初的无铤到出现不明显的铤,再到有铤3个发展阶段组成。铤的出现,加强了镞与箭杆的接合,杀伤力成倍增加,成为商周时期的主要形制。

战国晚期至秦代,开始盛行三棱铜镞,根据学者分析,秦朝三棱锥形箭镞与其他形状的箭镞相比,具有更好的导向性和穿透力。可见,秦代箭镞的设计在减少空气阻力和增加杀伤力方面是相当合理的。何宏先生在论文《从秦俑坑出土箭镞看镞的发展演变》中研究过秦俑坑中箭镞[5]的铜与锡、铝的比例约为4∶1,锡、铅含量达18.81%~19.92%,与《考工记》中记载相近。前人曾对84支铜镞进行了取样和测试。铜镞三脊最大差值为0.55mm,最小差值为0.02mm,长度几乎完全相等。这更加验证了秦朝制作尺度的精确与磨削和抛光工艺的高超,青铜兵器的制作逐渐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

秦汉时期,由于草原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平缓,信息传达不便,北方游牧民族发明了用于发出警示信息或军事信号的箭镞——鸣镝。《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冒顿单于“鸣镝弑父”的记载。鸣镝箭的箭镞材质多为铜质或骨质,形制多为椭圆形,前端成锋,中空多孔,制作原理在于箭镞在飞行过程中空气高速流动与箭镞孔洞摩擦发出声响,这种鸣镝箭的制作工艺更为精巧,作为授课内容的传授是十分有必要的。箭镞发展到此时,对于材料用法、配比、制作等方面,已经十分完善。工匠师生传授过程也更加规范,已达到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水平。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弓箭有不同的制造方法和不同的使用方法和功能[6],工匠都要掌握。

3 射箭运动的体育教育功能

射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体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周武王的倡导下,射箭进入学校和军队,成为“择士简德”的手段,成为学校的课程,开启了射箭的教育功能。周王举行的大射礼是我国最早的射箭锦标赛,孔子曾说过:“君子不争,必也射乎”,就是承认射箭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运动,孔子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已任,积极阐扬“射礼”的教化价值并试图加以复兴,打破官学垄断,主张“有教无类”,推广私学发展,试图将“射礼”纳入到儒家重新建构的教育体系中,提出一些重要的改革性理念,如强调“射以观德”,主张“射不主皮”等,射箭在其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射箭不但完成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还在德与行上进行了引导。射箭运动完美地融合了体能、技能与道德,形成了以射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文化载体。射箭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射箭时要求人的技巧、核心力量及心态的稳定,三者合一才可以射中靶心。在思想政治方面,不同的统治阶级对射箭赋予不同的政治内涵和思想品德,符合当今社会的“射以观德”“克己复礼”等,还可以在社会的发展中继续赋予射箭新的内涵。

自古代起,射箭作为国学中的一门课程,有明确的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且有专项教师和系统、连贯的教育目标及考试评价制度。教学内容包括身体素质训练、道德品质引导及弓箭镞的制作学习。射箭考核不仅包括射技,还包括射箭礼仪规范、心理素质等,综合内容全面。教育学对于体育教育的定义为[8]:“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所以由今推古,射箭运动完全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职责,射箭运动由始至终就发挥着促进学生体质,传授射箭知识技能,以及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体育教育功能。

5 结语

在古代社会中,射箭运动是一种竞技体育项目,对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有较高的要求,最早被用于打猎和战斗,学会射箭技术是生存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匠手艺的进步,睿智的古人发现小小的箭镞在弓箭整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会制作精美、杀伤力大的弓箭更为重要,最终秦代的“矢人”研发出趋于科学的箭镞,箭镞的形制开始固定,并符合力学原理,箭的重心在箭杆中部,利于射出的箭飞行稳定,射可贯革。

箭镞发展的同时,射箭的其他功能被开发,在古代教育中,国家管理层发现射箭的体育教育功能,其不但可以增强国民体质、选拔军事人才,还可以通过射礼去引导和培养国民的思想品德。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射箭运动相融合,可以组建专门的师资团队,将新时代射箭运动的主要内涵编写进教学大纲之内,加强政策执行,营造重视射箭运动复兴的社会环境,并全面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巧用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大力弘扬体育精神。

猜你喜欢
射箭运动体育
两支箭
学射箭
不正经运动范
射箭游戏
我们的“体育梦”
跳跳龙失踪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