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秦汉箭镞演变

2024-04-17 04:29:20赵小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箭镞秦汉演变

赵小雨

摘 要:箭镞作为中国古代远射兵器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发展演变历程。在秦汉时期箭镞发生了重要变化,其突出表现是材质由多样趋向统一,由铜制为主,骨质、石质少量向铁制转变;箭镞形制更加多样,并出现了形制丰富的异形镞;箭镞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受铁器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以及兵器的发展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关键词:箭镞;秦汉;射礼;演变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29

镞,又称“矢”“摘”“”等。《说文解字》解释:“镞,立也。矢,弓弩矢也。”《释名·释兵》载:“镞,关西日徒。铰也,言有交刃也。”又载:“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箭镞是箭的前端锋刃的部分,一般由镞身和铤组成。镞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箭镞是古代远射兵器的一种,具有较远的攻击距离和较强的杀伤力特征,在中国古代兵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考古发现的箭镞有石质、骨质、铜质、铁质等多种材质。其材质的不同随古人所利用开发的材料不同而演进,杀伤力和作用也随之提高。东周秦汉时期,是我国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并确立的时代,也是由“礼崩乐坏”向汉制的形成和确立的时代。这一历史阶段出土箭镞是其重要的见证。本文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出土箭镞进行类型学分析,探讨箭镞演变历程,进而揭示箭镞演变的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1 秦汉箭镞的出土与发现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箭镞应为1963年在山西省朔县峙峪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所发现的石镞,该石镞长约2.8厘米,采用薄燧石长片制成,前锋锐利,距今约2.8万年①。此外在江西仙人洞遗址第二期文化发现了蚌镞②,柿子滩遗址也发现了打制而成的石质箭镞③。这一时期的箭镞具有很强的原始性。到了新石器时代,箭镞的材质、形状开始多样化,出现骨质、贝质和蚌质的箭镞,形制有三角形、叶形、棒形等。河北磁山遗址出土了骨镞、蚌镞,并且镞上已出现后锋和铤,初具兵器的特点④。

1.1 秦代箭镞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存续时间较短,国祚14年。考古所发现该时期的遗存较少,但意义重大。目前发现的秦代箭镞大多出土于秦兵马俑坑,且出土量較大。在秦兵马俑一号坑东端的五个探方内出土了大批的铜镞及弓、弩、矢箙、弓韬等遗迹。镞盛于箙内,弓藏于韬内,弓、弩、矢三者成套出土⑤。《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及至秦王)堕名城,杀豪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⑥可见秦始皇时,为了削弱人民,达到控制人民的目的,秦始皇收缴全国兵器聚于咸阳,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大量兵器应为从各地收缴过来而未完全销毁的。箭镞自然也不例外,在秦代乃至战国后期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兵器。

在秦兵马俑一号坑中,出土有大量遗物,主要有陶俑、车马器和兵器等。兵器大多集中放置一处,在出土的兵器中,箭镞即是远射兵器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在秦兵马俑一号坑中出土成束的铜镞280束,零散的镞10896支。镞一束即一箙,100支左右,箙已朽仅存残迹。出土的箭镞主要集中在秦兵马俑一号坑的东部,应为集中放置。出土的箭镞除1件铁镞和2件铁铤铜镞外,其余均为铜镞。此外在秦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箭镞约1462支,秦兵马俑三号坑出土3支箭镞,总计约40000支箭镞。

1.2 汉代箭镞

西汉时期设置武库属,长官为武库令丞,掌藏兵器。西汉长安城武库建于西汉初年,位于汉长安城中南部的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史记·高祖本纪》载:“(八年)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⑦文献记载武库位置已被考古所证实,在1975年开始对武库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⑧。汉长安城武库是西汉掌藏兵器的最高官署,其所藏应是当时质量最好、规格最高且极具代表性的兵器。在武库遗址第7建筑基址出土的箭镞理应也代表了西汉时期的箭镞特征。在武库七座建筑基址的发掘中,均有箭镞出土。根据镞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铜镞和铁镞两类⑨。此外,在西安北郊枣园南岭西汉墓出土有23件铜镞⑩,在武夷山市城村北岗三号建筑遗址出土10件铜镞k等。

2 秦汉箭镞类型学分析

秦汉时期箭镞的材质种类较多,但主要为铜质和铁质。本文主要对铜、铁材质的箭镞进行类型学分析。秦兵马俑坑内出土铜镞90%以上均为锥体三棱镞,除2件铁镞、4件铁铤铜镞外,其余均为铜铤铜镞。铜镞又可分为大型铜镞和小型铜镞,大型铜镞均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其中Ⅰ式镞前锋呈三棱锥形,铤呈圆柱形。Ⅱ式镞首有三个倒刺。小型铜镞前锋呈三棱形,刃稍向外鼓,截面呈三角形。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箭镞,根据材质可分为铜镞、铁镞两类。

一类铜镞,197件。根据前锋截面可分四型。

A型 66件。四棱镞,截面四棱,关断面圆形。后接铁铤。标本汉长安城武库7∶T8③∶17,残长7.2厘米,镞身长2.5厘米,铤残长4.7、径0.5厘米(图1∶1)。

B型 44件。三翼镞,关断面圆形。根据镞后端有无倒刺可分两个亚型:Ba型,后端无倒刺,关断面呈圆形。汉长安城武库遗址7∶T5③∶23,长7.7厘米,镞身长2.6厘米,铤残长5.1厘米、径0.6厘米(图1∶2);Bb型,后端呈倒刺型,关断面圆形。汉长安城武库遗址7∶T9③∶13,镞身长4.2厘米(图1∶3)。

C型 76件。三棱镞,外缘作刃,关断面圆形。后接铁铤。标本汉长安城武库遗址4∶T1③∶12,镞身三棱形,向前聚合成锋,关断面六边形,后接铁铤(图1∶4)。

D型 11件。五锋镞,锋弧形,后接铁铤。标本汉长安城武库遗址5∶T2③∶41B。长4.8厘米、镞伸长3.3厘米(图1∶5)。

二类铁镞,1131件。根据前锋截面分四型。

A型 1023件。前面聚合成四棱锥形前锋,截面圆柱形。标本汉长安城武库遗址7:T7③∶15,镞身短圆柱形,镞身长1.5厘米,铤残长7.4厘米(图1∶6)。

B型 106件。镞身断面三角形,向前聚合成前锋,关断面六边形。后接铤。标本汉长安城武库遗址7∶T2③∶20,残长约5.5厘米,镞身长2.2厘米,铤残长3.3厘米(图1∶7)。

C型 1件,三翼镞,前端聚合成前锋,翼的后部各有一个穿孔。后接长铤。标本汉长安城武库遗址6∶T1③∶21,残长9.6厘米,镞身长6.7厘米,铤残长2.9厘米(图1∶8)。

D型 1件,五锋镞,锋弧形,后接铁铤。标本汉长安城武库遗址5∶T1③∶35,镞残长3.75厘米(图1∶9)。

3 秦汉箭镞比较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秦汉时期出土箭镞,西汉箭镞在继承了战国、秦代箭镞的基础之上,有了较大的变革发展,主要体现在箭镞使用材质和形制两方面。

3.1 秦汉箭镞所用材质的变化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铁器初步发展时期,也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此时期铁器虽已开始广泛出现,但目前考古出土的礼器、武器等等级较高的仍以青铜为主。西汉时期,铁器大量出现并发展,不仅广泛用于铸造农业生产工具,在军事装备中也大量使用铁制兵器。

在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箭镞总量近40000件。除1件铁镞和2件铁铤铜镞外,其余均为铜镞。在汉长安城武库遗址中,出土箭镞数量达1328件,其中铜镞197件,铁镞1131件。铁镞数量大大超过了铜镞的数量,铁镞与铜镞的比例近6∶1。铁镞大量使用的这一现象在同时期的其他遗址也有出现。在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出土铜镞241件、铁箭镞150件l。在河北满城汉墓中共出土箭镞459件,其中铜质箭镞88件,铁质箭镞371件m。从河北满城汉墓、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和汉长安城武库遗址中出土的箭镞可以看出,西汉时期铁箭镞大量出现,并逐渐取代铜箭镞,这一现象在西汉中期更为明显。西汉各诸侯王墓中出土的箭镞或不全是作为军事兵器使用,或另有他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汉长安城武库遗址中出土的箭镞直接为军事战争所用,更能直观反映这一演变特点。

从铜镞到铁镞的发展,离不开冶铁业的发展。目前发现最早的冶炼铁是甘肃省临潭县寺洼文化中所出土的两块铁条,铁条冶炼年代距今约3090年n。夏商周时期也均发现了铁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冶铁取得了初步发展,是我国铁器时代的初级阶段;到了战国时期,铁器广泛出现,考古发现战国时期铁器出土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范围之广,达到了空前状态。而战国时期出土的箭镞仍以铜镞居多,很少发现铁镞。直到西汉中期,箭镞质量有了显著改进,铁质箭镞开始大量出现。相比于同期的以铁质为材料生产工具,箭镞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其原因应与铸造技术水平和当时对箭镞的硬度要求有关。

3.1.1 冶铁技术的发展

战国时期,军事战争频繁,所需兵器众多,箭镞作为近一次性远程发射性武器,需求量非常大。这就需要大量的铁矿原料及人力来打造铁质兵器,虽然战国时期已经有大量的铁矿被开采使用,但作为刚刚兴起的铁器工业,想要铸造出质量优越的兵器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与大量的铁矿原料。无论是效率还是在工艺上,冶铁技术都无法与发展了近千年的青铜工艺相比。目前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铁器主要为农具和一些其他生产工具,使用的铁原料多是品质低下的贫铁,生产工具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时使用,对工具的质量要求较低。当时铁矿被大量开采,已超过了铜矿,铸造生产工具使用铁料成本更低,但用这些品质较低的铁料铸造高质量的兵器所需成本太高。因此,战国箭镞仍多以铜为原料。到了战国后期及秦代,铁铤铜镞开始出现并应用。箭镞开始使用铁铤,也是有原因可循的,镞作为箭的前端,体积小,质量高,不易断裂;铤,是镞头后面延伸长杆,用来插于笴内,多为圆柱状,横截面小且较长,一般有3~10厘米,有的甚至更长,易折断。铸造兵器一般采用“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这就造成了铤虽然坚硬,但也因过脆易断裂。而用铁铸造的镞铤,在有一定硬度的同时又不易折断。这一特点也让铁铤取代铜铤成为可能。因此,对于镞而言,其镞身是主要起杀伤作用,需要有一定的韧性;而铤,主要起的是连接作用,连接镞身和笴。也正因为两者的作用不同,铸造材质上出现了差异。

西汉时期,铁器和铁器工业在战国和秦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发展,此时全面进入铁器时代。其主要表现为铁器种类进一步增多和铁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冶铁炼钢技术也不断进步与创新,表现如下:汉代铁矿开采遗址比战国、秦代更多;铁矿石的粉碎和筛选能力提高,并成为一道独立的工序;煤作为金属冶炼的燃料开始大量使用;以石灰石做炼铁过程中的助溶剂;耐火材料的应用;冶炼生铁的炼铁炉、熔化生铁和废旧铁料的熔铁炉的创新;在铸造中对铁范、陶范的应用取得了技术上的进步;烘范技术的进步与推广;钢铁的冶炼技术和热处理工艺不断进步和创新,尤其是百炼钢和炒钢工艺的发明等o。这无一不是推动铁器工业取得重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时期,铁器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质量上已開始全面超越铜器。由此,以铁为原料铸造的兵器大量出现,铁镞逐渐取代铜镞。

3.1.2 皮甲仍是主要铠甲材料

我国古代武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攻击装备,如刀、箭、剑、矛等;另一类是防御装备,主要代表就是“甲”,用于保护身体。目前发现最早的甲是在安阳殷墟侯家庄1004墓中出土的皮甲残迹。东周时期是青铜鼎盛、铁器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在此时期均有青铜铠甲和铁质铠甲被发现。但目前发现最多的仍是皮甲。这应是制作工艺及铜甲、铁甲太过笨重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原因。皮甲相对轻便,方便加工,适应了当时批量生产的要求。西汉时期,随着铁器工业的发展,铠甲也经历了变革,开始大量使用锻铁制成。汉代大多用铁甲取代秦代的皮甲。在汉长安城武库一号遗址出土的零散铁铠甲片有45100多件,形制基本完整的有10606件p。铠甲的升级,促使着攻击性武器升级,以此才能达到杀伤的目的,箭镞采用铁质乃至硬度更高的钢铁亦是局势所需。由此可见,冶铁技术虽在东周时期就已出现,但箭镞仍以铜制为主,是受冶铁水平的限制。

3.2 三棱镞在西汉时期仍然盛行

从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铜镞绝大部分为三棱镞,占出土总量的99%以上。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的箭镞中,铜镞数量197件,其中四棱镞66件,三翼镞44件,三棱镞76件。四棱镞应是在三棱镞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在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的箭镞中,铜镞占很大比重,但这并不能确定此类镞为西汉时期所铸,很有可能是前代遗留并沿用下来的。

三棱镞,镞身断面呈三角形,无外伸之翼,脊三条棱即是镞刃。夏商周时期,箭镞的主要形制是双翼镞,战国时期,三棱镞开始大量出现,战國晚期到秦帝国时代,三棱镞在箭镞中占着极大的比重。三棱铜镞在战国时期乃至秦代之所以广泛使用,或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三棱镞更具穿透性。战国时期列国军队普遍装备了皮质盔甲,士兵防护加强,双翼镞难以穿透。为了对付盔甲,三棱镞应运而生。三棱镞的外形呈现出与现代子弹相似的弧形,它的切割穿透能力大大增强,大幅优于双翼镞。其二,三棱镞气动性能更好,射击更精准。双翼镞形状扁薄,射出的箭易受风力影响而偏离目标,而三棱镞粗壮,正三角形的断面使它受风力的扰动很小,空气阻力比较均匀,飞行更加稳定,所以射击更加精准。其三,三棱镞铸造难度较小,利于大批量生产。三棱镞比双翼镞刃磨简便,工作量减小,工作效率更高,三棱镞的生产废品率低,铸造效率更高。

3.3 四棱镞成为西汉铁镞的主要形制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铁镞1131件,其中1023件为四棱镞。而三棱镞仅为106件。二者比例近10∶1。在河北满城汉墓中出土铜镞全部为三棱形,铁镞多为四棱形,也印证了四棱形箭镞应是在三棱形箭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有似球形箭镞,应该另有其他用途。从汉代出头箭镞可以发现,铜镞大部分仍为三棱镞,不排除是前代时期遗留下来的可能。在战国时期,军事战争是这一时代的主要特点,箭镞在军事战争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加上箭镞是消耗品,各国均大量生产。到了西汉时期,战国箭镞也多流传下来。因此,考古出土的西汉铜镞多为战国时期生产的三棱镞。西汉时期生产的箭镞应多为铁镞。其形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三棱镞。从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墓、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铁镞中不难发现,铁镞镞身大部分为长铤圆柱形,有四棱锥形前锋。另外还有极个别的五棱形镞出土,但由于数量很少,在此不做探讨。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的铁镞采用炒钢技术铸造,经锻打而成。四棱镞的四条棱对称,相互垂直。这样更易锻打,而三棱镞的三棱夹角为120度,不易掌握,成品率低于四棱镞。由此,秦汉铸造箭镞的方法发生了改变,也使箭镞形制发生了变化。

四棱镞相比于三棱镞更具有杀伤性。杀伤力的大小取决于镞的穿透力和对目标身体的破坏程度。镞的穿透力主要取决于发射器,即弩。秦汉时期弩发生了重大发展,在汉代已经出现了强弩,强弩比一般弓弩更具有杀伤力。因此,西汉时期对箭镞前锋的要求不再像前代那样苛刻。便出现了形式多样的镞,而四棱镞相比于以往的三棱镞,在穿透目标身体后,伤害范围更广,且不易取出,杀伤力更大,这使四棱镞取代三棱镞成了可能。同时,五棱镞的出现也有了依据,五棱镞相比于四棱镞更加不易铸造,也就没有大量铸造五棱镞。

3.4 秦汉异形镞

异形箭镞作为一种特殊的箭镞形制在秦汉时期有一定数量的发现。如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的五锋铜镞5∶T2③∶41B、五锋铁镞5∶T1③∶35,太原赵卿墓M251∶505-12(图2∶1),镞上端略粗于下端,略有束腰,圆锥状铤。镞身饰线刻心纹和“S”纹q。唐山贾各庄M28∶45箭镞(图2∶2),镞身端平,没有平头凸起r。太原赵卿墓M251∶505-6(图2∶3),镞身饰云纹和直线纹。洛阳中州路M2719∶74出土铜镞s(图2∶4),镞身有多道竖棱,平顶。原平刘庄塔岗梁东周墓出土箭镞(图2∶5)通长9.1厘米,脊长4.6厘米、铤长4.5厘米t。

这些异形箭镞形制多样,主要为多锋或平头无锋箭镞,异形镞相比于常见的三棱镞、四棱镞或三翼镞,其穿透性、杀伤力显然不足,应是另有他用。一是习射之用。射,作为六艺之一,是当时儒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射技的练习必然不大可能使用具有较强杀伤性的箭镞,多采用平头或短锋的箭镞。二是狩猎所用。为获取羽毛或皮毛而猎取鸟类或小兽类时,为避免损伤他们的羽毛而使用具有伤害性较小的箭镞。三是射礼所用。《仪礼·乡射礼》载:“射礼不主皮。主皮之射者,胜者又射,不胜者降。”可见在射礼中,注重的不是穿透靶心,而是注重射中靶心。所出土的异形镞中不乏饰有精美图案和纹饰的箭镞,很有可能作为射礼所用。

4 结语

在冷兵器时代,箭镞作为远射兵器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秦汉时期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完成了从青铜到铁器的转型,西汉时期的冶铁技术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秦汉时期箭镞发生了重要变化,其突出表现为材质由多样趋向统一,由铜质为主,骨质、石质少量向铁制转变。汉代箭镞形制更加多样,除沿用前代三棱镞外,开始大量使用刃部更长的三翼镞和带倒刺的箭镞。出现有较多形制的异形镞,用于习射、狩猎、射礼。箭镞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受铁器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兵器的发展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秦代箭镞仍主要以青铜为铸造材料,三棱铜镞在汉初仍被广泛沿用。西汉中期,大量的铁镞开始使用,并在东汉时期占据主要地位,青铜镞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注释

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2(1):39-58,135-136.

②郭远谓,李家和.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试掘[J].考古学报,1963(1):1-16,140-147.

③柿子滩考古队.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第九地点发掘简报[J].考古,2020(10):7-17,97-98,109.

④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J].考古学报,1981(3):303-338,407-414.

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⑥司马迁,张守节.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80-281.

⑦司马迁,张守节.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85.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J].考古,1978(4):261-269,297-299.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武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86,112.

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北郊枣园南岭西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7(6):17-33.

k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武夷山市城村北岗三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J].福建文博,2011(1):32-37.

l山东省菏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土山西汉墓[J].考古学报,1983(4):471-499,531-542.

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87.

n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甘肃临潭磨沟墓地齐家文化墓葬2009年发掘简报[J].文物,2014(6):4-23,1.

o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24-339.

p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武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88-96.

q边成修.山西长治分水岭126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 1972(4):38-46,74,78-79.

r安志敏.河北省唐山市贾各荘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3(Z1):57-140.

s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 :西工段[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t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原平市博物馆.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东周墓第二次清理简报[J].文物季刊,1998(1):3-14.

猜你喜欢
箭镞秦汉演变
珠玑集
青年文摘(2024年2期)2024-02-01 04:43:02
试论秦汉时期异形箭镞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松嫩平原地区古代箭镞的发现及研究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3:34
美国公共住房退出管理中的两难抉择及启示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41:38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演变及制度性风险分析
秦汉甘泉宫的演变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07-18 12: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