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备十二打手学习四个阶段及其价值研究

2021-11-21 20:29姜存喜孙江志
武术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劲力武学练习者

姜存喜 孙江志 叶 垒

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2.东亚大学跆拳道系,韩国 釜山 49315

1 前言

马氏通备有其自身的劲力特点和学说,常被称之为“通备劲”。“通备劲”既是多种劲力风格的综合也是“通备风格”在练与打两方面的集中体现。[1]通备十二打手是体悟通备劲基本的切入点。它也是贯穿通备武艺修习的主干内容。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通备十二打手的技术。马廉祯教授指出,学习通备十二打手须遵循从规范性到练习效率,再到练习节奏,最终到风格定型这样的练习顺序,这为通备拳习练者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广泛阅读和师长的教诲以及自身的体悟对通备十二打手自身的技击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有了一定的体悟和认识。

2 通备十二打手在练习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马廉祯教授认为通备十二打手的练习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重视动作的规范性;其次是注重练习效率;再次是练习节奏;最后是风格定型。通备十二打手的练习遵循四个阶段顺序进行练习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体会通备武艺的价值。

首先是动作规范性。明代的谢肇淛在《五杂俎·人部一》中专门说出“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就是指即使是能工巧匠,虽然能教人做工具的方法、规矩,但却无法把制作的奥妙传给别人。[2]中国从古至今,都将做事的基础原则称之为规矩。通备十二打手练习初期就是要强调动作的规范性,目的是先让习练者清楚基本动作的整体架子、通备劲调动的基本方式以及身体动用肌肉发力的基本顺序。一开始,最好是找到最简单的动作进行固化。比如十二打手中的单劈手其中的一个要求是后腿蹬直,这样才能使踝、膝、胯借助地面的力量调动大肌肉群能量有效释放。后腿蹬直既是对架子规范性的要求同时也涉及到通备劲的调动以及身体动用肌肉发力顺序的问题。动作规范也包括对技术动作在整个演练布局中的位置,每一个动作的运动轨迹都需相对固定,要有脚踏奎刚的铁律才能严守通备武学动作技术要求,才能保证动作的规范性。

其次是练习效率。效率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对相对速度和相对力量调动和释放的能力。效率的实现方式可以通过单招的反复练习去达到效率的最大化。马廉祯教授强调要逐步使体能在合适的位置点进行能量爆炸性释放,同时配合呼吸,也就是所谓的狠劲,但这种狠劲是有分寸感的。平时在习练过程中应该通过定步或者行步练习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比如马明达教授最喜欢通过缠额手、搬鸾肘、神拳的练习来寻找在释放中的最大值。比如缠額手是比较核心的动作。它是目前武术练习中最特殊的方法。它可以使贴近脊柱和颈椎的骨骼肌的小肌肉群得以强化。这是很多格斗项目不易练到的小肌肉群,摔跤中的过桥练习也可以解决贴近脊柱和颈椎的骨骼肌的小肌肉群强化问题。比如搬鸾肘、神拳的练习出自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内容。《拳经》第三十一式顺步搬鸾肘曰:“顺鸾肘,靠身搬,打滚快、他难遮拦,复外绞刷回拴肚,搭一跌谁敢争先。”顺鸾肘讲究在翻上打下时借助两条手臂力量的相辅相成完成上虚下实的击打目的。如何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特定的肌肉记忆,从而使手臂在翻上打下的过程中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再次是练习节奏。对于通备十二打手来说,其节奏既包括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停顿和连贯的处理,又包括动作本身的开合、起伏、吞吐、拧转等劲力调和与动作架构的处理。从通备十二打手的整体动作布局来说,前两组动作在速度上要求平稳,第三组在速度上要求快速,第四组动作在速度上要求缓慢。通备十二打手的整体动作节奏的布局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可以保证通备十二打手简单清晰、沉稳刚毅的演练特点;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体能的合理分配,并使能量在关键点有控制的释放。单式中定步练习和活步练习可以使通备拳练习者更高效地提升对动作节奏的感知。这样,才能逐步处理好动作自身的开合、起伏、吞吐、拧转劲力之间的整体劲力比例协调与动作架构处理的问题。

最后才是风格定型。运动生理学中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分为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动作自动化过程这四个阶段。[3]足以看出动作形成的阶段性,需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发展阶段。通备劲的表达应该遵循一加一等于二的原则。越简单越好,简单的表达能在教学中表现的更为清晰明了,让习练者更有效地把握通备劲在动作表达更为纯粹和原始的状态。通备十二打手在训练过程中应不断地借鉴和吸收现代体育理论成果使通备武学变得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总之,通备十二打手是贯穿通备武艺修习生涯始终的主干内容,是通备拳练习者体悟通备劲的基本切入点。在训练过程中应该遵循从规范性、练习效率、练习节奏再到风格定型的发展规律。这符合运动生理学中运动技能形成的发展规律,也是对通备武学技艺最大效率追求的理念。

3 通备十二打手的价值思考

3.1 通备十二打手的技击价值

通备十二打手中含有戚继光《拳经》中的战术思想,而这需要通过散手和短兵等载体进行检验和印证才能真正体会通备十二打手的技击价值,技击价值是武术中非常看重的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通备十二打手的单劈手的练习强调放长击远的技术特点。马明达教授曾强调:“单劈手是起点,是需要反反复复、贯穿始终的内容,是功力训练的内容,也是技战术训练内容”。[4]在短兵运动中刺的技术要求要一定的远度才能保证刺到对方。单劈手要求放长击远技术可以为刺到一定的远度创造条件也培养了短兵运动员放长击远的能力和战术思想。通备十二打手中的部分技术动作来自戚继光《拳经》的内容。以通天炮为例,通天炮是通过身体的突然拧转来改变敌我之间的空间关系,从而获得有利的进攻空间,从将全身之力通过脚下的拧转将力量从脚掌、膝、胯、腰、大臂、小臂、拳峰依次传递,最终使得通过拧转所获得的力量得到有效的发挥。以短兵为例,在敌我双方进行短兵对抗的过程中,敌方的进攻与我方的一个躲闪,闪躲的目的在于为进攻创造有利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闪惊巧取的效果。再比如说通备十二打手中的叠手搌要求团身抱打后突然下截,这是战术中由守变攻突然的下截,使人防不胜防。也正是戚继光《拳经》中“拳打不知”的体现,也是李小龙截拳道的战术思想的体现。李小龙的截拳道将截看做核心。他认为受过良好截拳道训练的人既不与力量作对,也不放弃抵抗,他会像弹簧一样灵活柔顺。面对对手的力量,顺势而为,不去正面冲突。不固执与技法,而是将对手的技法变为自己的技法。[5]截的技法不仅是战术思想的应用更是生活智慧的体现。

3.2 通备十二打手的健身价值

通备十二打手的健身价值主要通过通备劲来体现。通备十二打手是体悟通备劲一个基本的切入点,通备劲中包含开合、起伏、吞吐、拧转这四大劲力,这四大劲力的表达对于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不论是对通备拳练习者的力量、速度、灵敏、协调以及耐力,还是对身心调整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过通备十二打手采用自身的特殊方式来达到健身的目的。以通备十二打手中的通天炮为例,它对脚下的拧转可以使通备拳练习者脚前掌力量和灵敏素质得到高度提升。再以通备十二打手中的单劈手为例,它强调动作的大开大合,因此它能使大肌肉群力量和速度的得以提升。它最大特点是调动身体大肌肉,力由脚传递,到胯到腰到背到肩到臂最后到手梢。这正是极大地调动两臂的长度和力度的结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通备十二打手的技术动作不是对某一劲力的单独追求,它是对四大劲力的高度整合和统一。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通备拳练习者应该注重通备十二打手对身体素质的改变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尤其是注重通过大肌肉群的调动来实现对人体身体机能的改变。

3.3 通备十二打手的艺术文化价值

通备十二打手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技术动作构成、动作布局和动作节奏这三个方面。

首先,通备十二打手由四组动作构成,每组动作由三个单招组成。这是通备十二打手的技术动作的基本构成通备十二打手以旗鼓式作为起点和止点。第一组动作由单劈手、外吃肩、铁扫帚组成,这一组动作是感受横平竖直劲力的切入点。第二组动作由通天炮、神拳、当头炮组成。第三组动作搬鸾肘、双掴手、圈拦捶。第四组动作由背后肘、叠手搌、劈山掌组成。通备十二打手的技术内容高度融通了劈挂拳、八极拳、翻子拳以及戳脚等技艺精华,同时也吸收戚继光《拳经》的旗鼓式、神拳、当头炮、搬鸾肘等技术内容更提升了通备十二打手的艺术品位。其次,通备十二打手在整体布局上有去有回的同时兼顾左右两边,保证布局的饱满感和艺术性。比如,第二组动作中的通天炮以在脚法轻固的同时追求在陡峭地拧转之后迅速向左右两边走去形成八字状的运动路线。再比如,第三组的双掴手在直线中讲求用步法作为引领带动整个身体迅速向前逼近,最后将右手甩出去,如同甩泥巴的感觉。又比如,第四组动作叠手搌是通过滚背调整自己的位置,两个滚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又一个八字状的路线,最后在抱打后突然下截,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最后,通备十二打手的动作节奏既包括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停顿和连贯的处理,又包括动作本身的开合、起伏、吞吐、拧转等劲力调和与动作架构的处理。动作节奏就是习练者在学习技术动作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合理分配和把握动作进行的时间和速度。[6]因此,节奏的把控将为通备拳练习者感悟通备十二打手的空间感和时空感创造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通备十二打手具有自身特殊的文化价值。近代著名武术家、教育家马凤图先生在劈挂拳、八极拳的基础上,吸收了翻子拳、戳脚、太祖拳、螳螂拳等技法,创造出以“刚柔相济,长短兼容”为理论指导的“通备劲”。通备十二打手的形成是马凤图、马明达等人在不断地实践中产生的,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以通备十二打手作为主干教材。通备十二打手的产生是与颜李学派务实和精简的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也高度融通劈挂拳、八极拳、翻子拳以及戳脚等技艺精华,形成了结构紧凑、朴素简约的通备十二打手。民族体育文化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质,作为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7]因此,通备十二打手在遵循颜李学派“融通兼备”思想的同时也高度吸收劈挂拳、八极拳、翻子拳以及戳脚等技艺精华。这既是习练通备拳者的智慧体现,也是赋予通备十二打手内在文化价值的体现。

4 小结和展望

一方面要学会适当“保守”,但这种保守从更大层面被认知是一种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就是要提升通备拳练习者一专多能的素养,这其实是对文武兼备概念的具象化发展。对于“保守”,马廉祯教授对保守的概念有着这样的诠释,他认为保守应理解为守卫,理解为最大程度的保存与继承文化的原始面貌,在力所能及的状态下继承与延续传统。[8]这种保守从更大层面来说是一种规范化建设,那么这种规范化建设应该是马氏通备对应概念的规范化、对应技术的规范化、传播模式和细节的规范化以及相对应的竞赛评比和测量标准规范化等等都需要日益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马氏通备武艺的良性发展。

对于通备拳练习者,一专多能的综合素养的形成有利于通备拳习练者将文武兼备这个概念进行具象化发展。在马明达教授《论中国民族体育体系的重构》一文中提到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国术馆和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多面手特点的民传体育专业人才。他们都具有多专多能的特点,能摔跤、射箭、踢毽子、演练武术套路,能从事传统的对抗性项目,如散手、短兵,甚至也掌握了与武术相邻的一些东西洋体育项目,如拳击、击剑、劈刺以及篮球、足球等。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民族体育的多面手,技术上明显具有博学兼通的优势,理论上也有一定修养。[9]一专多能的综合素养能有效地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精髓,因而可以使通备拳练习者更好理解通备十二打手等技艺,也将更好的感受到马氏通备武学中融通兼备的武学思想。

总而言之,要充分发掘通备十二打手的技击价值、健身价值和艺术文化价值等。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散手、短兵等竞技形式作为载体进行试验才能保证其价值的活力。要通过活步和定势练习结合的方式不断寻找通备十二打手中的通备劲,在练习的过程中使身体的各项基本素质得到锻炼。同时,要以更加科学、系统的练习方式使通备学子体悟通备武学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加强通备习练者在通备武学方面文化素养的培养。由于通备武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的发展要以继承自身优秀文化为基础,不断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先进体育文化精髓,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民族体育文化。[10]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马廉祯强调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具有更多的社会体育属性,它承载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表达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体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因此,它的发展不一定要走奥运项目的老路子,也不一定非要“更快、更高、更强”不可。[11]通备武学的发展应该适当“保守”,保守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使马氏通备武学的发展更加规范化,也要使大部分通备拳练习者具有一专多能的素养从而深入对文武兼备思想的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中华文化为主体,同时吸收世界其他先进体育文化精髓,从而推动通备武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劲力武学练习者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研究
健美操训练中舞蹈意识的培养方法探析①
浅谈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
中国武术运动中劲力的作用
冰上瑜伽
“绳子拉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