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凌
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生活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知识得以解决。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小学数学教师将生活化元素引进到课堂讲解过程当中,引导小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数学知识进行验证;同时,学会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积累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使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当中,引用了很多生活场景,使数学知识的阐述方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直观具象,便于小学生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情境当中快乐的学习,体会到数学课堂的独特魅力,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补充更多的生活化元素,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实用性,从而形成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加减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这样一种生活情境:妈妈早上坐公交车去买菜,刚上车的时候车上有4名乘客,当公交车行驶过了一站之后,又上来5名乘客。大家想一想,这时公交车上一共有几名乘客?虽然这只是一道简单的加法计算题,但由于其提问方式更加贴近生活,所以更容易引发小学生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使其掌握了新知识,使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获得有效提高。
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语言讲解、板书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结合教学内容引进先进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从而对数学课堂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知识点时,不但要引进一些生活事例来辅助教学,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增加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教室想象成一家文化用品店,在课桌上摆放好各种学习用品。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角色分配,有几名同学扮演顾客,另外几名扮演收银员。然后,通过付款和找零这一过程锻炼学生对于人民币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让几个小组同时进行这样的训练,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并给其发放相应的奖励。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率提升,更让小学生获得了快乐的学习体验。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小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当教师在课堂上引进竞赛机制时,尽量采用鼓励与激励方式,争取让各个小组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奖项,比如除了设置速度最快奖以外,还可以设置最佳合作奖、最具创意奖等多种奖项,免得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影响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教学难点问题与重点环节,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往往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不能采用有效措施降低教学难度的话,极有可能给今后的教学工作留下问题隐患。因此,每当遇到教学难点或者重点问题时,教师都要优先考虑是否可以融入生活化教学元素,通过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来降低教学难度,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比如在学习认识长方体这一知识点时,需要小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感知能力,如果单纯地依靠语言讲解则难以将相关知识表述到位。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例举一些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长方体物品,例如商场中人们乘坐的电梯是长方体,牛奶包装盒、文具盒和家中的冰箱都是长方体。当学生的思想受到启发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说一说都有哪些生活物品是长方体的。这样一来,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收到了更加显著的教学成效。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同样可以融入很多生活化教学元素。例如在学习尺寸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量一量自己家里餐桌的长度和宽度,再测量一下入户门的高度,一边测量一边将其尺寸记录下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数据汇总与经验分享,以此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体验,获得更强的生活实践能力。或者在学习认识重量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感受重量单位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达到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目的。
将小学数学知识融入各种生活情境当中,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不仅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更是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成效,培养了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还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