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文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实验中学 广东 丰顺 514300)
学生想要正确的认识历史发展就需要对名著进行大量的阅读,由于现在的生活环境不同,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来还原当时的历史痕迹,而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则是通过对课文中的某一事件或景象学习,来了解当时的历史发展与社会情况。同时初中生的语文文学修养还需要提升,因此学生需要大量阅读名著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初中生拓展语文知识储备量,而且每当读完一部名著后,初中生都要对其进行自己的分析鉴赏,这样才能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这样阅读初中生才能产生一定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兴趣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引领者、启发者,同时它也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当下语文教材中挑选的名著作品都是历经了千百年的传承与沉淀,具有非常高的学习价值与品鉴价值,通过不断地学习与阅读,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语文文学水平,还能累积大量的语文知识,陶冶情操[1]。
尽管如此,但在当下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以考试为目的、流于形式的情况,很多教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以中考考试涉及的内容为主,考试能够涉及到的,就让学生大量阅读学习,考试涉及不到的内容,就跳过讲解甚至是忽视不学。这就导致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学习中出现学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对名著文学的内容不能有效的去理解和掌握等问题,从而缺失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名著阅读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有意思、感兴趣的名著进行阅读,或者建立班级名著阅读区,让学生把自己搜寻到的名著书籍存放到阅读区并写上自己的阅读标注,进行交换阅读;也可以专门开展一个名著阅读交流会,让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阅读的名著,交流自己对名著的理解,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兴趣。
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应注重利用手边资源来营造一个合适的名著阅读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阅读氛围,可以在班级里张贴名著中的至理名言,或者名著书籍中的精彩故事;或者开展名著阅读理解课,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演讲、表演、辩论等方式,来引发学生阅读名著书籍的积极性,培养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在课程上也要做出相对应的安排,利用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阅读的契机,以语文课本内容为引导,拓展延伸到和名著有关的阅读学习中去[2]。
例如:从《骆驼祥子》这一课,学生通过对全文的通读理解,让学生了解到了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旧社会的腐败与无能,主角祥子对不公的命运做出的斗争,从而学习到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具有如骆驼一般坚韧、积极的精神,去对抗这世间对我们的不公平。
名著阅读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通读名著书籍,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学习名著中表达的中心思想,感悟名著中的文学内涵,在名著书籍的思想指引下,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典名著书籍大多以长篇小说为主,字数较多、篇幅较长、有的内容更是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而大多数学生还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觉得枯燥乏味,丧失阅读的耐心和兴趣。因此,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方式来认识名著、阅读名著,品出名著的思想神韵。比如,“以点带面”阅读法,教师先将名著中有意思的故事单独提出来,让学生进行阅读,在他们对这些故事产生兴趣后,逐步引导他们深入名著阅读,细细品味。
例如:《西游记》、《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作者写作时代背景来对名著进行全面的分析及分类,比如引导学生对名著的前言、后记进行阅读理解,从而达到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其次,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拓展阅读范围,了解文中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时期的人文墨客,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与文学素质的同时,还能够结合自身生活阅历去品味感悟名著表达的思想,深刻感悟名著文学带来的精神熏陶及文化魅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这部分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名著的重要性及文学价值。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准备,比如,通过开展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主题阅读活动,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与理解教材中的名著课文内容,同时也要开拓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