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燕
(广西合浦县西场镇安乐小学 广西 合浦 536129)
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语言交流不是主要的交流方式,尤其是男孩,他们从小执着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喜欢通过动手的方式与小伙伴进行交流。在语言方面,只通过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进入到一年级时,就要通过阅读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阅读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阅读,学会用长句子进行表述,另一方面是学习不同的语气所含的情感,如疑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表现的情感不尽相同。
低年级语文阅读的另一个功能,是掌握所学的汉字的“形声义”,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理解汉字的表意作用。在2019年,网络上流传一篇文章,一个小学生在阅读《后羿射日》时,对其中的“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提出自己的疑问:“既然太阳晒干了所有河流,哪里来的九十九条河流?”这种阅读方式才是正确的,不仅在阅读,还在思考。而这种思考是建立在反复阅读,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都是先朗读,后识字的方式,让幼童通过朗读,来了解所学内容的大概意思。学生对朗读内容产生兴趣后,就会主动学习。像古代的启蒙教材,都是字句短小的儿歌形式,如《三字经》《千字文》这些文章利用朗朗上口的朗读,让学生记住内容。很多人并不认识其中的所有汉字,但对稳重阐释的道理都理解。这也充分利用了朗读的功能,因为朗读更方便记忆。
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项活动,但在我国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由于使用方式欠妥当,反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情绪。
现代小学教学,由于是大班制为主,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会占用大量时间,因此教师安排学生朗读都是在课后、课外,由家长和班干部负责监督,教师不能直接指导。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朗读课文,认为朗读占用了他们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还有一个现象,低年级语文朗读内容不适合幼儿特点。像前几年使用的人教版,一年级课文大多是叙事性、哲理性文章,学生阅读后无法理解文中的含义,朗读起来也吃力,这样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方面,教师严格要求学生顺利朗读课文,但没有将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解释,学生自身理解能力有限,在不明白内涵的情况下,为了完成任务而朗读,这种不明就里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有教师在教学中,不知道朗读对语文教学重要性。因为课后要求,所以强制性要求学生朗读。这样培养的学生即使能够将课文流利阅读出来,但缺乏理解,也不会思考。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家庭教育以及课堂教学方式。
3.1 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从2019年秋季开始,我国采用全国统一的部编版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在编排上,以传统语文为模板,切合小学生特点进行编排。在一年级上册中,所有朗读教材都是儿歌为主,很少有叙事性和哲理性作品。这些儿歌表现的内容都是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具有趣味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即使不认识文中的汉字,也不妨碍他们理解其中的内容。在句式上,一年级的儿歌都是三字句和五字句,适合幼儿的语言表达。到了二三年级,语句形式才逐步变化,这样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儿歌式课文,也方便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每个学生朗读一遍,占用时间也不长。在教学方式上,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也要相应改进。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写字和朗读。教师应该要采用轮流朗读、带读的方式,来了解掌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全班人数过多,可以利用说话课,早读课来朗读。要摒弃传统的让学生家长监督,由课代表监督的方式。家长监督中,有教育经验的家长可能会在孩子阅读中,发现他们的语气问题,断句问题,进行纠正;但也有很多家长文化程度低,他们只会按照教师要求让学生读,至于其中存在读音问题、断句问题一概不管,这样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反而浪费学生和家长时间。而课代表监督更是弊大于利,不仅剥夺了课代表的休息时间,也让小学生从小就存在“官本位”思想,认为当上班干部有很多权利。关键的是,课代表自己也是小学生,对朗读不能进行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阅读指导,可以采用带读的方式,让全班学生跟随教师朗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朗读。对于那些有朗读障碍的,要单独进行指导。到了中高年级,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课文大意。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需要教师转变一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多方面阅读开拓视野,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对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做到切合小学生心理特点,才能有效提高他们阅读兴趣。其次也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