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强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旋鼓的选材与训练方法研究
张永强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旋鼓作为流传在天水武山地区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旋鼓的来源及发展简单阐述,并对其选材、技术要领、各方面能力训练以及其队伍的组织管理做一个分析,提一些建议,使旋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灿烂瑰宝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旋鼓;民族传统体育;选材;训练
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旋鼓作为鼓的一种,又称羊皮鼓、扇鼓,也称点高山,是最早出现在天水市武山县滩歌镇、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旋鼓的起源,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有牧羊人发明、祭祀以及军事起源等学说。旋鼓的形状一般为椭圆或者扇形,鼓面由铁圈上覆羊皮而成,并绘花纹或八卦图案,下置一柄,以藤条敲击鼓面震动铁圈作响,其表演一般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动作粗犷、洒脱,场面气势恢宏,与西北人豪迈的性格相互映照,是中华民族瑰宝中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
在古代,旋鼓活动在民间极为流行,尤其每年的三四月份直到到端午节达到顶峰。但是到了近代,旋鼓的发展逐渐萎缩,一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青壮年外出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赚钱,而旋鼓的表演又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从一方面限制了其更好的发展;另外当今社会,民间的迷信活动逐渐减少,且随着封山育林政策的推行,放羊都采取圈养的方式,所以旋鼓这种象征意义上驱邪的活动也就少了。旋鼓作为一项天水地区经久不衰的民俗活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提出,旋鼓这项民族文化的奇葩迎来了更好的发展环境,我们似乎可以试着将其职业化,并逐步推广到高校,制定系统化的选材机制和培养体系,有效训练,使旋鼓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瑰宝发展到又一个高峰。
旋鼓作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兼具体育和舞蹈的特性,也决定了其选材必须具有合理性。目前来看,旋鼓在天水的某些地区有特定的传承人,其表演者的选择主要为民间青壮年,而且他们只有在某些祭祀活动或大型庆祝活动举办时才会集体汇演,这就使旋鼓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大打折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旋鼓表演者的选举时,应将表演者的自主选择性放在第一位,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测试,选出身体指标、特性都适合旋鼓这项运动表演者,充分发挥每位表演者的真正实力,更使旋鼓这项运动的原始美、地域性,独具特色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旋鼓表演者的选材应该分初步选阶段和精选阶段来进行。初步选阶段应做好宣传,且将对表演者的具体要求写清楚,但由于处于初步选阶段,其测试范围相对较大,主要为青壮年、有一定的表演天赋、身体灵活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即可。通过初步选阶段,选出一部分表演者,邀请旋鼓文化的资深传承人进行精选,此阶段应对表演者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估,根据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大概评估表演者是不是适合传承旋鼓文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才资源浪费。
旋鼓的选材要具有一定的目的,建立一个总的基础标准,进行系统化的测试,并评估每个表演者能力和发展前景,确保选材顺利有目的的进行,从而使进行旋鼓表演的这个基础大系统达到最优。
旋鼓的表演人数很多,而且每个表演者自身对这项运动的理解和熟练度也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旋鼓的表演效果,所以在训练计划的制定上一定要具有科学性,甚至有的表演者应该有一套自己专门的训练计划。科学的训练计划可以加强旋鼓表演者对这项运动内在的一些东西的培养,比如底蕴。因此,建立详密的训练计划对表演者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且可以提升旋鼓训练的组织性和目的性,更好地提高表演者的综合实力。旋鼓是一项集体性项目,所以,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根据团队的需要以及要考虑到队伍最终的发展前景,制定阶段性的训练计划,并且每一阶段的训练计划要和总训练计划构成一个最优系统,且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团队的每一个表演者的成长,对团队永续发展的益处更是不言而喻,且有利于旋鼓这项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
旋鼓的表演一般人数较多,而且人越多更具有观赏性,这就要求每个人的技术掌握必须到位且熟练,同时整个表演团队的默契度必须要有。旋鼓的技术动作为:表演时,表演者左手拿着鼓,右手握住鼓鞭,或敲击鼓心,或敲打鼓边,伴随着舞蹈而击鼓,鼓点的变化万千、形态各异,舞蹈本身的动作粗犷,技巧也尤其复杂,旋转自若,悠然自在,因为表演人数多,旋鼓表演时其队形横竖穿插自如,形如风吹,声如雷响,充分显示出西北儿女刚健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气质。
资料显示,旋鼓流传到近代,其表演风格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英战吕、四马投唐、五虎群羊、六驾迷魂、七进七出、八龙扭丝、九宫八卦、十面埋伏等十大阵型,在阵中融入狮子滚绣球、太子游四门、白马分鬃、烟雾绕顶、凤凰三点头、三齐王乱点兵等套路,在表演上灵活自如,收放有序,轻重、快慢和谐且匀称,兼有变化万千的手脚技巧,表演者也会呐喊或者歌唱,进退有变,急缓相间,群而不乱,合而不僵的排列特色。由于古时候人类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自然灾害频发,而且顺应天意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人们在一些拜天祭神的神事活动中,为祈福驱灾,取悦神意,便以旋鼓敬奉神灵,传说果然能消灾避难,于是,旋鼓便成了祭拜天地的一种民间习俗活动。旋鼓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民俗活动,一般具有大型活动前才会组织培训,我所熟知的是每年举办伏羲大典的前几个月,天水师院都会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训练,而且在表演时会融入舞龙,其场面相当震撼,这是非常具有创意的,也充分发挥了中华的文化的包容性和博大精深。到如今科技水平迅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要发展,就必须创新,旋鼓当然也不例外。
在外行看来,旋鼓可能是一项非常简单的项目,但因为其要求表演者对节奏的和鼓点的掌握必须恰到好处,在实际表演中较为困难,尤其对初次接触旋鼓的表演者来说,只有了解了旋鼓的起源及其发展,并对鼓文化和基本功有相当的基础,才能在训练中更好地掌握旋鼓的技术要领,并在实际的表演中将其娴熟应用。
旋鼓的特定继承人即教练员在为表演者制定详密的训练计划时,首先要确保的就是每位表演者的安全,保证身体素质训练的科学性,全面提高表演者身体素质。由于表演者的文化底蕴和身体条件存在差异,要求教练员清楚每个人的优势,对每个人差异对待并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保证表演者最短的时间里有最大的提高,减少不必要的人才资源浪费,达事半功倍的效果。训练不可急功近利,旋鼓不仅是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宝,要安排相应的基础知识培训课,包括项目的特点及动作技术要领,必要的时候,教练员必须亲自示范较难掌握的技术,帮助表演者正确掌握要领,为后边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旋鼓作为一项表演人数极其多的团体型项目,要使表演整齐划一、气势恢宏,团队里的每一位表演者都要具备团结意识,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互相弥补,毕竟每个表演者各具优势也有不足。同时,还要具备创新意识,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其他方面,哪怕是一个点,也会使整个鼓队的表演耳目一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样整个团队就会是一个最优系统,会使表演达到“1+1>2”的效果,全面提升团队水平。
3.2.1 专注各方面能力的训练
旋鼓作为一项团体型的传统体育项目,要求表演者具备多种能力。首先,每位鼓者自身要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这就要求在训练中要有自控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舞鼔技术。另外鼓者要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旋鼓一般在比较大型活动中才会出演,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才不会有怯场的表现,更不会对自身的技术发挥产生影响,这一方面能力的训练也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训练鼓者团结同伴的能力,旋鼓活动的表演一般人数百余人,只有表演者具备极强的团结意识,团队的舞鼔才会表现的整齐划一,也才能将旋鼓气势恢宏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旋鼓的训练安排中,要着重训练鼓舞者的各方面能力,更好地保持其独有的韵味和更好地传承。
3.2.2 加强队伍的组织管理
旋鼓表演者由于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自我约束能力还不足,这就要求指导者对训练要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每个人按照制定的训练计划规范训练。目前,旋鼓文化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演也备受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表演者提出了一个潜在的要求,即在表演时要具备严谨性,保持好旋鼓骨子里那份原汁原味。一支队伍,只有在进行了严密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在表演时将训练的东西都表达出来,所以,指导员一定要对队伍进行严格的组织管理。
旋鼓表演者在选材时就有一定的要求,这也符合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在之后的训练上,教练员要根据每一位表演者的自身素质特点,制定符合其自身的训练计划并要保证饮食合理。另外,作为和表演者接触最多的教练员,要为表演者做出榜样,在训练中培养其人格和对旋鼓的价值观,不仅提高表演者自身的修养,更使旋鼓这一民族瑰宝更好的传承下去。
[1]海和平.天水旋鼓[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1-6.
[2]杨玉凤.天水旋鼓舞的文化传统与功能[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6):57-58.
[3]郭斌.天水旋鼓舞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6-127.
[4]武山县志编纂委员会.武山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562.
[5]漆子扬.从考古文献和民俗看北宋滩歌镇的历史文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1).
[6]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 .体育科学,2008,28(1):3-7.
[7]毛景广,刘保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的探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3):32-33.
[8]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旋鼓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王怀虎,雷少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2).
[9]陇右地区端午旋鼓风俗的源与流:基于文献和田野的考察[J].晏波.兰州学刊,2010(3).
[10]贾建军.天水旋鼓舞的文化特征与功能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
A Study on Talents Selection and Training Methods of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Project - Spinning Drum
ZHANG Yongqiang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chun 130022, Jilin, China)
张永强(1993—),硕士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