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平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新形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之一。价值观教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宽容与理解促进个体在观念和活动上都获得发展的教育。[1]
1.1 教师言行不一致问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教育影响,从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即使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能展现和引导学生去学习关于价值观的内容,但在课堂下却进行了部分与价值观相违背的言行,导致教师失去为学生做榜样的作用。同时,教师通过言行向学生传递消极的影响,学生也会去思考价值观教育是否有意义,自己是否需要去做到,自己是否也可以像教师一样表现出与价值观相反的言行举止,一旦学生出现这种消极的想法和心理,都会导致课堂上开展的价值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态度和积极性。
1.2 注重内容,忽略践行。价值观教育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许多教师并没有了解到价值观对学生、对教育的积极意义,因此导致课堂上的价值观教育常常采取随意和敷衍的态度。同时,由于价值观对于教育的渗入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导致许多教师并没有实际的经验,只知道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导入、去渗透、去开展,导致学生仅仅知道它的重要性,却不知道该如何在学习和生活领域中去践行和实施,使其成为自身的优秀品质和道德观念。[2]
1.3 开展目标内容不具体。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内容,包括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科学价值观、环境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六大方面,具体又包括情感、思想、态度、道德和行为等等,由于它的范围较大,内容较多,导致了许多教师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难以将其目标化。比如在一篇阅读文章的学习中出现了几个不同的价值观,部分教师会想以价值观并重的方式组织教学,并重的方式能达到最好的效率,但从实际的开展来看,许多教师的并重会导致目标不凸显问题,即学生感受到的价值观教育出现杂乱无章的混乱问题,问题的出现不仅导致文章的价值观得不到好的开展,而且会使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误区。
2.1 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元素,我国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学科都在强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其中,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围绕着德育教育,学生能通过德育教育去获得基础性的正确观念和道德品质。而高中对学生而言是一个与社会接轨的阶段,学生必须具备更加完善的价值观以适应大学的独立生活。[3]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开始逐渐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开始逐渐建立自身的人格,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2.2 是学科多元发展进步的需要。与大部分学科不同,语文本身是我国优秀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但由于语文的学习涉及了大量的文字和文章,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和疲惫的感受,因此,消除学科的缺陷,使语文学科内容逐渐多样化和多元化是语文的前进和发展方向。价值观是一个范围和内容宽泛的内容,有效的渗透,合理的开展不仅仅符合了新时代对语文学科的要求,更从侧面为语文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开展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价值观教育去充实语文学科,使学生在价值观的开展中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和多维开展,从而减少学科的枯燥,建立对学科的兴趣。
2.3 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要求。高中语文是以“价值观构建”为核心的教育,语文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学习学科内容和品味名篇佳作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从而教育自身,形成明辨是非观念的途径,使学生在获得学科基础知识,形成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上的启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全面升华语文学科的要求。同时,语文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记忆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语文具有引导人,教育人的积极作用,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获得新的启示,使自身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完善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
3.1 学校开展活动,教师树立榜样。价值观教育虽然知识在阅读环节中得到渗透和导入,但学校同样应以相应的策略和手段保障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基础。首先,学校应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使教师了解到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使教师具备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条件。第二,引导教师树立榜样作用。教师不仅仅是教育开展的出发点,更是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都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身先士卒地践行价值观内容必然能带动和影响学生。[4]第三,学校举办关于价值观的活动。学校不仅仅是教育和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撑。在价值观教育下,学校可以组织一定的活动去引导和升华学生的价值观。以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为例,学校可以以此为核心开展主题活动,班级可以制作关于长征的板报、还原报刊、模拟长征路、长征模型,定时定点播放开国大典和抗战的历史影像,组织编排抗战的情景剧场,进行红歌的演唱和宣传抗战英雄等等,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以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在升华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的同时,使学生树立为国家美好明天而奋斗的决心。
3.2 使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价值观是一个相对具有挑战的教育过程,教师在阅读开展过程中必须挖掘文章中相对应的价值观内容,使学生在了解到理论后能进行一定的实践和培养,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升华自身价值观。以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为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通常会用口头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更多的是倾听者的身份。传统方式下虽然学生能通过教师的话语去感受和了解家乡,但这种方式传递出的是教师眼中的家乡,不是学生眼中的,学生很难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在价值观渗透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乡,从家乡的风景、文化和人民等多个领域去近距离感受家乡。从风景出发,学生可以去记录家乡的山水;从文化出发,学生可以去感受家乡的独特建筑、文物和艺术作品;从人民出发,学生可以走进家乡的少数民族,感受独特的习俗。在开展完课外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可以谈谈自己对家乡的印象、认为家乡的独特魅力在哪里、自己喜爱家乡的原因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升华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和态度。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家乡上升到国家层面,从我国的风景、文化和人民等多个领域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强大和魅力,引导学生建立对国家的热爱,升华学生的价值观建设。
3.3 针对性开展,逐一性针对。在一篇阅读文章下,教师往往能发掘出多个价值观要素,因此,想要保证价值观教育的最大化效率和质量,教师必须做到针对性开展,从而帮助学生逐一攻克理解和培养难关。以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6课《阿房宫赋》为例,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在面对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人的攀比之心和浪费行为进行对照讲解,使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明白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在面对正直文人忧国忧民情怀时,教师可以结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古诗文进行情感的升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国难当头,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担忧。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教学,教师可以以举例拓展、对比对照、实践感知和多媒体直观带入等多重形式进行开展,从而在攻克教育难关的同时,强化学生理解和自身价值观构建。
价值观教育是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语文学科应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去结合价值观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语文学科能朝着多元的方向前进。最后,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