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少儿体质健康促进的协同治理机制与策略研究

2021-11-21 16:15丛源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7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教师运动

丛源

(大连市西岗区水仙小学 辽宁大连 116011)

自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以来,能够看出国民健康问题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并迫切实施行动。《意见》中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出要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小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并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1]。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密不可分,更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少儿体质健康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较长,体育活动也基本在学校进行,久而久之体育运动的认知和习惯往往在学校形成,校园体育将极大地影响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目前,我国少儿体质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小学生超重和肥胖问题严重,近视率较高。2020年9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的融合,面向每一个学生,从过去仅仅注重增强体质,向学会、勤练、常赛转变,突出因材施教、因材施练和因材施赛,提倡社会俱乐部和行业协会履行准入准则进入校园,服务于学校的教、练、赛体系。鉴于此,以学校为落脚点,直接了解学生体质实际情况,建立政、校、家、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形成国家顶层设计、省市政府及教育部门主导、校园主办、社会组织及企业补充、家长督促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以提高小学生体育健身水平、技能水平和认知水平,发挥体育的健康促进作用,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推进学校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 少儿体质健康现实状况

该文中的“少儿”指的是学龄初期6~12岁的小学生。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显示,1985—2014年中国学龄儿童超重率从1.1%上升至20.4%,肥胖率从0.5%上升至7.3%[2]。2016—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抽测复核的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为91.91%,优良率为30.57%[3]。学生体质健康近几年明显好转,但肥胖与超重问题仍然严重,糖尿病等一些疾病在少儿阶段频繁出现。少数学生体质素质非常优越,有些虽不肥胖但身体灵活性、协调性、耐力较差,同年龄段的运动水平具有较大差异。

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家长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给孩子报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街舞等体育兴趣班,一部分是学生的兴趣选择,另一部分是家长认为有助于孩子发展。跳绳、踢毽及三大球是学校普遍开展的,其他项目较少,学生参与度较低。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参加区市级比赛,且大多数学生是自己在校外俱乐部受过训练,参赛人选基本每年固定,不能使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其中。

2 少儿体质健康促进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2.1 居住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城市建设中高层小区限制了人们的日常活动空间,交通的便利减少了人们的身体活动量。生活富裕和多种类高脂、高热量食品进入生活,导到人们的营养膳食结构失衡。另外,大多数该年龄阶段学生的父母因工作原因托长辈教育,易出现溺爱及非正确运动现象。此外,电子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导致学生长期坐于屏幕前,致使错过了该年龄段应得到的身体发育和运动刺激,大大削弱了他们的自主锻炼意识,只依靠学校的兴趣引导和强制化管理远远不够。

2.2 学校体育活动安排与校园环境

学校体育课及2个课间操的时间,符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1.5h的运动时间的要求。但实际上,许多体育课及体育活动时间被“主科”及班主任挤占,高年级比低年级情况严重,管理层人员也视若无睹,导致学生体育活动量未达标。体育课余活动的开展较形式化,学校担心学生出现运动安全事故,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只能避免开展剧烈或对抗性活动,再加上校园场地设施条件有限,缺少维修和换新,有的学校运动会全是趣味项目,校本课程更倾向劳技与音美艺术类等。另外,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如足球示范校、啦啦操特色校能提高全校学生的认识和参与。

2.3 体育教学质量与体育教师素质能力

长期以来,学生数量与体育教师队伍数量不匹配,受编制限制许多体育教师为兼职或顶岗实习,师资条件缺少保障。许多体育教师平均每天4~5节课连上,教2~3个年级,教学任务繁重,课堂上更多时间是学生的管理而不是教学,体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差异逐渐增大。除上课外,体育教师还要主持上下午间操和校队训练,长期以往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缺乏获得感和幸福感。许多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单一或专项能力不强,老教师教研次数少,知识老化、技能消退,造成体育教师队伍脱节。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性、运动技能学习的前后关联性、运动项目间的迁移性不受重视等情况,忽视学生小、初、高晋升中运动项目学习和身体发育的循序渐进与系统培养,失去了体育课习得技能的本质意义,学生的运动技能获得和体质健康促进受到抑制。

2.4 国家政策力度与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

国家政策的发布能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各个政府部门和学校都会积极行动落实,国家重视力度越大,对基础教育学校的影响就越大,如疫情期间的体育网络授课,体育锻炼微视频、官方发布的居家锻炼指南非常丰富详细。社会组织的参与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供多类、多项体育服务,改变传统的运动观念,提高体育健身水平。

3 少儿体质健康促进的治理困境

3.1 政策文本冲突,政策各主体沟通不畅

我国青少年体质监测立法体系、权责界定、治理结构不完善,涉及的政策出自于不同部门的规章与文件中,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4]。有些政策之间存在内容冲突,且政策修订具有滞后性,属于教育、体育、卫生等多部门的跨界治理,各政策主体沟通受到阻碍。

3.2 体育政府部门负担过重,社会治理主体内生动力不足

体育政府部门几乎承担了所有的体育公共服务,其中包括体质健康促进的实施,其负担较重,且与教育部门的配合度不够。治理主动性与反应能力严重不足,往往在健康问题的需求达到最大时才会引起政府职能部门的关注[5]。我国具有合法资质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专业组织缺失[6],其他组织承接能力有限,治理机制设置上不够精准和全面,责任意识不强,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

3.3 多元治理主体的责、权、利失衡

多元治理主体的权责分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治理体系制度建设始终有待完善,各主体问责权利不对等的事情常有发生,相关部门怠于履行职责,政府部门的权利没有很好的下放,治理的重心没有下移至基层,所以体质健康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缓慢,治理主体为争取自身利益而推诿责任,治理过程的有效评估与问责难落实,奖惩机制和监管机制不能较好执行。

4 协同治理策略

4.1 国家政策的优化与协同治理

国家政策作为顶层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是国家体质健康监测最权威的执行要求。政策的先后发布要能够形成同一体系,政策的制定要追溯根本问题,是自下而上反馈的有效体现,能对之前的文件加以补充和优化,满足新时代体质健康促进的需求。地方政府在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详策时,应将小学单独分离出来,提出针对该年龄段的治理政策,使治理更精细化,实现责任的有效落实,形成相对完善的政策系统。

4.2 政府与社会跨部门协同治理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同社会第三部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契约机制和法治手段约束治理行为,政府部门中体育、教育、卫生要做好内部协同,充分整合利用政府与社会的资源,尽可能以非营利组织为主要合作对象,包括各项目协会、基金会、少儿体育社团等,激发社会组织的承办能力和治理潜能。通过政府购买和支付转移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服务,与社会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7]。例如,长沙市政府曾通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游泳服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促进了学生的体质健康[8]。不断完善跨部门协同和资源整合的制度建设,促进少儿体质健康促进由“管理”向“治理”转型。

4.3 政、校、社、家多元协同治理

学校是主体和核心,应保障学生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开展多样化课余体育活动和竞赛,通过体育竞赛提高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学生的信心和顽强的斗志。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形式,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控心率变化和强度负荷;与医疗融合,定期做体质成分的检查并提供运动处方;建立校园体育竞赛与文化网络平台,发布校园赛事、体育成绩,通过网络平台报名和反馈,增加家庭和学校的交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体育运动进行治疗和疏导。应重视体育教师职业地位和职业继续教育,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立体育运动项目特色学校,为我国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社会体育组织及培训俱乐部作为补充,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公开公平投标竞争的方式,与各小学合作,学生和家长进行投票和监督,建立项目培训基地,做好契约合作与责任的承担,大型综合场馆可以定期为小学提供运动工厂体验,如同劳技中心与素质中心的“学农”性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运动环境和指导。家长应关注社会优质资源,做好及时沟通,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通过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和全社会各部门的协同治理,最终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的良好格局。

家长应养成科学的饮食、生活和运动习惯,消除对儿童的过度保护,给孩子树立体育运动是每天乃至一生必须进行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督促运动、引导运动、传播正确运动的作用。家长应多与孩子参加学校及社会组织的亲子类体育活动,参加家庭户外夏冬令营,选择1~2项孩子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参加社会体育俱乐部的训练,提升孩子运动技能、运动意识、安全意识和团队意识,为中学时代打下良好素质基础,培养灵动有独立思维的孩子。

5 结语

5.1 少儿体质健康问题严峻,校园体育运动参与度不够

少儿肥胖、超重问题仍然非常严峻,少儿体育运动水平差异化严重,阻碍体质健康促进和健康中国的实现。校园中体育活动形式不够新颖、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开足,竞赛的参与度达不到全覆盖,能够开展的项目类别较少,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5.2 少儿体质健康下降受全社会因素影响

小学生体质健康下降主要受学生认知与参与意识、家庭生活环境、校园体育活动竞赛安排、校园文化与传播、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全社会体育意识、国家政策力度与社会组织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少儿体质健康促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体教融合将有效促进少儿体质健康。

5.3 理念和机制是少儿体质健康促进的治理关键

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在职责分工、沟通协调、利益分享等方面存在问题,治理主体的主动性和政策改革的有效性有待提升。治理理念是体质健康目标的根基,治理运行过程主要靠沟通与合作,而治理成效主要依靠机制的设计和执行。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教师运动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不正经运动范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