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杰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教练员是运动团队的核心,是运动队训练比赛的主导者。运动员是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是比赛和训练的直接参与者[1]。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教练员和运动员是关系最密切的2个重要参与主体。为保持体育事业蒸蒸日上,运动员的努力与教练员科学、创新的训练方法、管理模式同等重要。
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是双方合作的关键因素,是教练员工作的核心。虽说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良好关系是双方共同维持的,但教练员作为团队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练员的行为对运动员的感受和做法有直接影响。
高水平运动员是指考生年龄不超过22周岁,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证书且高中阶段在省级及以上比赛获得集体项目前6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3名;具有高中教育毕业同等学力,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及以上证书者;或近3年在全国(或国际)集体项目比赛中获得前8名的主力队员[2]。与普通体育特长生不同的是,高水平运动员除了拥有扎实的专项基本功和过人的身体素质外,其比赛经验远超同龄人。专业运动员是由国家承担费用并提供报酬,在体育相关部门组织下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它与职业运动员最大的区别就是专业运动员不以参加职业俱乐部的比赛获得相关报酬、奖金。但是,随着职业赛事规模逐渐扩大,职业运动员参加国际性大赛逐渐放开,当需要为国出战世锦赛、世界杯赛和奥运会等国际性大赛时,所选拔的运动员几乎都是职业运动员。对于没有商业比赛的运动项目,只有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之分。因此,本文将专业运动员定义为未商业化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和部分职业运动员,即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运动员。
与体育特长生不同,在校高水平运动员大多从小就接受相对专业的运动训练,16~18岁时已具备较丰富的比赛经验和体育素养。但即便运动能力出色,高水平运动员也要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教练员,尤其是在以高水平身份进入大学后。来自各个地区的众多高水平运动员聚集在同一个校园,教练员如何管理才能提升队伍凝聚力成为一个难题。钟日升[3]认为,教练员是领导者、组织者,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教练员应围绕运动员制订训练计划。同时,教练员身兼朋友、训练组织者、辅导者和帮助者等多种角色,从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生活和学习上获得多种信息,从跨学科的高度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调控,充分发挥教练员的潜能和才智。传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关系只停留在训练指导与内容完成的单一层次上,旨在培养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运动员。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体系,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练员不仅为了训练而训练,而应当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思想品德的树立和未来规划[4]。教练员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运动员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需要,训练场外给予运动员亲人般的关怀,多与其交流沟通,逐渐形成一个关系和谐、融洽的运动团队,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5]。同时,教练员谨慎使用“专制式”的执教方式。为避免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引起团队成员失和,教练员应采取非“专制式”的领导风格,强化队伍凝聚力[6]。钱鸣嘉等[7]认为,教练员的高权威领导方式可能会降低部分队员的满意感和亲密感,但能使运动员明确目标及团队目标达成的价值和作用,提高行动效率,也带动团队绩效的提升。
综上所述,高水平运动员作为代表学校参加重大比赛的主力军,除进行训练和比赛外,还要面对学习上的诸多压力。因此,教练员应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加强与运动员的交流和沟通,时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同时,训练中教练员应公平一致,赏罚分明,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指导学生,避免一味强调运动成绩,给学生造成学习和训练的双重压力。
2.2.1 良好的“师徒”关系是团队稳固的根基
专业运动员与高水平运动员最大的不同是其代表国家和地区参加比赛,且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在观赏性上都比高水平运动员强。专业运动员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为比赛做准备,以运动训练为主。良好的“师徒”关系有利于提高整个运动团队的成绩和训练效率。
周荣[8]研究得出,专业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父子型、仇人型、密友型和夫妻型,良好的师徒关系是取得优异成绩并延续下去的可靠保证。运动员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要达到严格的训练目的,必须要有相应的师生感情因素作为基础。除了指导运动训练外,教练员还应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9]。吴云云[10]认为,教练员胜任力、运动员个人特质和个人努力程度、运动成绩、第三方调解等是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处理好这层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教练员对运动员充分信任,适当授权,建立合作,提高运动员的参与性;运动员善于换位思考,学会感恩,与教练员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双方的关系,互惠互利,从而提高赛场表现。可以看出,良好的“师徒”关系是一切计划开始的前提。要维持好这层关系,教练员应做好表率,抛弃传统陈旧的训练思想,训练中以运动员为主,按照不同运动员的比赛风格和特点及时更新训练方案,不断学习新的训练方法,与时俱进。作为一种人际关系,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互动是双向的,在要求教练员怎么做的同时,运动员也要改变不当之处。运动员和教练员关系融洽就能创造出“1+1>2”的效果。
2.2.2 “师徒”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查阅文献发现,“师徒”双方反目成仇大多是在运动员成名之后。由于存在分歧,矛盾会日渐扩大,造成的结果:要么教练员放下教鞭,要么运动员成绩无法提高,过早结束运动生涯。
张晓龙等[11]认为,造成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恶化的导火索是财务分配问题,同时教练员“家长式”的高压管理手段也会引起运动员的不满,二者关系持续恶化甚至会导致运动员过早结束职业生涯。部分运动员在取得优异成绩后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新闻媒体、广告代言等活动铺天盖地而来,对于刚处于运动颠峰期的年轻运动员来说,很难招架如此大的诱惑,加上年轻气盛,自认为可以靠自己的想法来处事,导致与教练员意见不合、矛盾加剧,最终爆发冲突,分道扬镳。部分教练员训练期间以打、骂的方式训斥运动员,会给运动员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使朝气蓬勃、桀骜不驯的运动员心中产生不满。
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决定一个团队的发展。从“师徒不合”的事件可以看出,双方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财务分配、运动员成名之后存在消极怠工现象及教练员以暴力手段进行训练等。
高水平运动员还有一个身份是学生,对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来说,4年后走上工作岗位,学习其他知识同等重要。专业运动员从小进行系统化的专业训练,目的是有一天代表国家参加比赛,夺取奖牌。因此,他们有着更高的体育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对待训练始终如一,丝毫不会松懈。
高校运动队教练员大多数都是在校老师和高学历人才,理论水平高,学术能力强,但实践较少,执教能力较弱,训练手法单一、老套。专业运动队教练员大多是“雇佣关系”,拥有丰富的运动经历,退役后被聘请为教练。如果教学水平不佳或出现负能量行为,会随时被更换。因此,专业队教练员对运动员一向严格要求,科学运用训练方法。
秉承着尊师重道、尊敬师长的态度,高校教练员在未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前,即便出现过量体罚、责骂队员等行为,学生运动员也大多服从,心中不满也不过多表达。专业运动员从小接受专业训练,严格要求向来必要,但如果经常进行体罚、打骂,会引起运动员的不满,久而久之埋下隐患,最终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教练员除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练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理念,埋头苦练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聘请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练员。例如:清华大学篮球队2019年聘请前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陈磊作为主教练,其以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进行训练,一年后带领清华大学夺得CUBA总冠军;前CBA福建队主力球员林小霖,退役后被华侨大学聘请为主教练,其将“严格要求”的执教方式与大学“培养、育人”的理念相结合,使华侨大学常年稳居CUBA前列。教练员应当在学习、生活中关心学生运动员,做到场上是师生,场下是朋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赛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多倾听运动员的想法,让他们参与到决策中,提高训练效率。
教练员除拥有丰富的执教经验外,还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道德行为标准,以平等、尊重的方式看待运动员。专业运动员从小进行训练,教练员应认真对待运动员的成长。例如:在儿童阶段以长辈的身份指导运动员;青少年阶段应逐渐尊重、理解和支持运动员的想法,以朋友的身份进行指导。总之,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指导,不搞专制,多采用民主化的方式。以运动员的比赛风格、特点为中心制订训练计划,与时俱进,制订各阶段运动员的最佳训练方案。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待工作,恪尽职守。
教练员和运动员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双方在各自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提高整个团队的综合实力,推动运动项目的快速发展。不同类型教练员在训练对象、背景经历、运动员反馈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管理方式也各有侧重,提出的相关建议有助于改善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提高教练员的执教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