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探析

2021-11-21 15:59吴凌敏刘少华
大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反诈诈骗犯罪

吴凌敏,刘少华

(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2.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1166)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主要是指不法分子事先获取被诈骗对象个人重要隐私信息(诸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提前做好针对性诈骗方案,利用通信、互联网等渠道,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植入木马、网络诱导等非接触手段,诱骗被害人将资金转入其控制的银行账户、实施诈骗的违法犯罪行为[1]。随着非现金支付的广泛应用,“电诈”已逐渐取代盗窃、抢劫等传统侵财犯罪,成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公害[2]。

一、新形势下高校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性

2016年9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是国家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大承诺,也彰显了国家对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出目前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存在的困难及问题[3]。2021年4月9日,新闻联播头条播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指示,在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我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目前在我国呈现多发高发态势,强调了该项工作事关人民利益,事关国家发展,提出了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科学治理、统筹治理等打击治理措施,并希望通过打击治理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播报全文共2 分38 秒,这体现了国家对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视,也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相关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4]。因此高校做好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安全工作,培育师生反诈意识,营造和谐有序的高校环境,也是我国高校为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做好服务的必然要求。

二、新形势下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典型问题分析

高校防范典型网络诈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不能完全遏制目前高发、多发的态势,一些典型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结合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面临的典型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电信等手段,运用高科技的设备,并掌握大量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摆脱了以往四处撒网,靠天收的作案手段,开始转向“剧本式”“套路式”诈骗,个案诈骗成功率不断上升,破案难度也不断加大。

2.受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个人关注重心等因素的影响,向研究生群体宣传防范典型网络诈骗的教育工作存在覆盖面狭窄、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教职工群体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陆续发生高校教职工被骗且数额较大的案件,才引起各大高校的重视,但具体的措施落实相对单一。

3.案件发生后,部分学生因为羞于告知他人自己被骗的事实,不愿意将事情的经过转述给自己的老师、同学或家长,学生在校期间的最直接面对者,有时很少能收到此类的信息,也不足以引起重视,特别是有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或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一旦被骗,超过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时,易导致衍生危害,严重时会危及个人人身安全。

4.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侧重强调开展了这项工作,工作的方式单一,侧重于大水漫灌,诸如:召开一场专题讲座,制定一个工作方案,公共场所摆放各类展架等等,对于工作效果缺乏合理的评判。

5.部分学生在首次被诈骗后,经过公安、学校、家庭的共同干涉、教育,仍然出现被同类型,甚至同一个人二次诈骗的情况,此类情况较为少见,但是也说明了多方力量的教育、干涉并没有深入到学生心中。

(二)原因分析

1.网络通信行业的发展导致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环境变得复杂

在当前网络通信行业大发展的今天,国内外的沟通及国家间、国内的金融关系愈发紧密,大学生无论主动泄露还是被动泄露个人隐私的问题越发频繁。随着当前世界变革,各类矛盾问题凸显,也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犯罪环境,公安部就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形势通报侧面反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仍然多发、高发,各方对于此类犯罪的治理难度增大,筑牢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基础防线尤为紧迫。

2.部分高校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虽然高校目前不断加大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教育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教育工作仍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让学生明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课堂安全教育与实践结合缺乏着力点;二是教育工作的重任仍然集中在保卫处一个部门,即使将任务分解到学院,也会将任务狠压在辅导员身上,但辅导员缺乏系统、深入的培训,最终变成转发消息的中间人。

3.高校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高校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开讲座、设课程、发资料、抄承诺等等,教育形式固化。单一的教育方式,不能涵盖所有的诈骗形式,一方面局限了学生对于该类犯罪的认知,无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会如何识别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更无法认识其规律;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关注度不够。

(三)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师生被骗的影响因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既有个人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本文综合分析了影响因素的情况,并总结概括出三类影响因素。

1.主体因素

主体因素主要包括电信网络诈骗的实施者、受害者以及打击治理诈骗犯罪活动的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从诈骗实施者的角度而言,影响高校师生被骗的因素主要包括诈骗实施者本身的语言、知识等条件;从被骗师生角度而言,主要表现为反诈意识较差,譬如说:随意加好友、随意填写个人信息、自以为是等等,这也是被骗的主要原因。

2.客体因素

客体因素主要是指防不胜防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类型。目前主要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类型有五大类:利益诱惑型、虚构危险型、利用疏忽型、虚假恐吓型和其他型[5]。这五大类又能够分为无数具体的犯罪手法,其中高校高频出现的诈骗手法包括:中奖、刷单、网络贷款等。

3.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物理或硬件环境,譬如诈骗设施不断翻新、骗术日新月异;诈骗过程中各个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环境。诈骗分子团队作案,“剧本化”诈骗,被骗大学生贪图便宜、疏忽大意等等;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包括诈骗团伙等多方基于不同目的所制定的相关制度、要求和方案等价值观环境。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校园反诈环境

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引导的主体,要切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正确认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对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重要影响,要从行动上进一步构建校园工作领导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做到党政协同、校内外联动,明确各级任务,压实工作责任。良好的校园反诈环境也是做好反诈工作的核心要素,大学生对于校园反诈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部分学生自认为不会被骗,所以对于高校而言,不仅仅是要做到提升学校层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反诈校园环境的建设。

(二)安全理念的培养纳入新形势下人才培养体系

安全是最广泛、最具有基础价值的产品,是一切发展的底线,安全理念则切实反映了一所高校安全的状况。很多师生被骗往往是抱有贪图便宜或者牟利的想法,诸如:刷单、网络赌博、博彩、投资、委托撰写论文等等,这些诈骗类型中显然隐含了师生品德的问题,因此,新形势下高校要将安全理念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

(三)加强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队伍的建设,突出高校广大师生主体作用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象主要就是在校师生,仅仅依靠建立防范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完善的组织架构是远远不足的,更重要的是发动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中去,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构建能够深入学生、教职工群体,能够有效传播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知识的工作队伍。诸如师生安全员、学生社团、班级安全委员、反诈志愿者、宿舍反诈专员等等。同时,要组建“信息员”队伍,广泛收集各类反诈信息,强化预警机制。

(四)构建全面的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安全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从覆盖面而言,目前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安全教育的重心在较为容易组织的学生群体,对于研究生、博士生、教职工的安全教育的覆盖面还不足,这也成为反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往往研究生、博士生或者教职工遭受的损失会是其他学生群体的数倍、数十倍。因此针对此类人群应当加强教育。从时间和内容上而言,每年的开学季都是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时间,高校应当及时把握时机,提前做好反诈理念的灌输工作,应当加强对于已发生案例的分析,及时发现安全教育存在的短板和漏洞;从环节处置上而言,高校应当建立具体帮扶制度,特别是要及时介入学生大额损失案件,做好经济和心理帮扶,对超过学生承受范围的经济损失,还应当建立衍生危害的应急处置机制。

(五)优化家校联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机制建设

进入大学后,学校与家庭的联络不再像之前一样紧密,只有当发生涉及学生有关的事情,才由辅导员联络学生家长,这种联络效果大打折扣。应当让家庭和学校共同在高校学生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中发挥作用。

(六)进一步丰富安全宣传教育方式

高校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中,要创新拓展形式,组织让师生真正参与其中。可结合现阶段比较流行的抖音平台,制作具有吸引力的短视频,也可以组织开展动画、漫画等比赛活动,让师生在反诈知识宣传面前停得住脚、用得了心。要深入挖掘内容,由原来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的宣讲转变为从犯罪嫌疑人角度谈反诈,转变为从受骗者角度谈为什么会被骗。要转换工作思路,切实发挥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零距离作用,诸如建立辅导员单独谈话制度,等等。

四、结语

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任务仍然艰巨,需要各个高校把握新形势下反诈工作的特点,“用心、用情、用理”,努力为师生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增强学生安全获得感,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反诈诈骗犯罪
公园里的犯罪
我给老爸上课
“反诈民警老陈”火了:他让“国家反诈中心”APP登顶各大应用商店
“反诈宣讲员被骗18万元”更具警示性
“反诈宣讲员被骗”更具警示性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诈骗
Televisions
警惕电信诈骗
环境犯罪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