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42)
校风是一个学校的风气,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校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营造新时代大学优良校风的课题迫在眉睫。为什么营造,怎么营造,靠什么营造?值得高校工作者深思。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时代楷模。他们不断地探寻中国的发展之路,奉献自己的一生,在他们的身上彰显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新时代各领域的轨物范世。尤其是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行业的先锋更加凸显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事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化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学习宣传,持续讲好不同时期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探索完善先进模范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把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再次吹响了发挥“榜样的力量”的号角。
榜样,从字面上讲,是指值得学习的人或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孔子倡导向贤者学习,看见不贤之人要善于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实质就是运用榜样示范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大学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所大学能否形成优良的校风,与全校师生能否选择和树立正确的榜样,赓续榜样的优良品质息息相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榜样在营造大学优良校风建设中具有示范、激励和引领的积极作用。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的“状元”即是榜样,但是大学生在选择榜样的时候难免目标不够清晰,易出现跟风、从众等情况,不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在选树的机制上,应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对所选榜样的认同,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选树榜样的过程中。在选树的对象上,范围较为宽泛,全球、本国、本校范围内均可。在选树的方法上,为避免单一,可采用线上线下评选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方法上的创新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在宣传的内容上,部分高校宣传的内容深度不足,对人或事蕴含的内在价值挖掘不够,往往只讲榜样取得的成绩,没有将取得成绩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宣传,缺乏感染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宣传的方法上,部分高校仍采用校园广播、条幅、展板、校报等缺乏新意的宣传方式,难以引起关注。随着教育方法的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进行宣传并讨论,也可以将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相融合,还可以通过学校官网、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
“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2]学习榜样是为了让大学生将榜样精神“入脑入心”,在生活和实践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不过部分大学在组织学习时却流于形式,虽然采用听报告、看视频、撰写学习心得等传统形式学习,但仍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缺乏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忽视了学习效果,造成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为学之实,故在践履。”[3]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而目前关于榜样精神的学习较多地停留于理论,缺少实践。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最根本的是要学以致用,用实际行动弘扬榜样精神。榜样精神的弘扬不仅注重学,更在于践行。当前部分高校虽能组织学生学习榜样精神,但往往在践行方面存在误区。在践行的过程中,往往思路不够清晰,定位不够准确,举措比较单一。譬如针对榜样的敬业奉献精神,部分大学生认为作为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踏入社会后才应该谈敬业奉献,这种思想存在一定的误区。
大学优良校风建设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我国大学校风的建设历经百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榜样的力量”营造新时代大学优良校风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规划高校自身的未来发展蓝图,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在学校层面,校党委应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各专业定位的市场和方向,针对校风建设中的缺失和不足,需要在理念和实践上下功夫,做好顶层设计,健全榜样教育的长效机制,将榜样教育融入育人目标,将“榜样的力量”更好地渗透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致力于大学校园校风建设。
部分高校教师通常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课程称为思政课,认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主要通过学习思政课完成,专业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上述讲话精准地指出了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其他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让教师认识到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都肩负着育人的责任,不能把二者完全割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给教师的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基于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都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的职责。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择各行各业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或事作为榜样案例。另一方面,其他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择本行业内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或事作为榜样案例。在榜样案例的选择上,二者可能有重叠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挖掘“榜样的力量”,其他课程教师应从专业领域的角度挖掘榜样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以此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推动形成大学优良校风。
在教学过程中,蕴含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活动。大学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为谁教以及教的效果如何。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体作用,学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为谁学以及学的效果如何。
教师通过在“教”的活动中发挥“导”的作用来完成自己的职责,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是引导大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生导师。课堂上,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列举榜样的事例更好地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通过深度挖掘榜样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以“榜样的力量”营造新时代大学优良校风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能够在榜样的选树、榜样事迹的宣传、榜样精神的学习以及榜样精神的弘扬等方面发挥主动性,“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学生则通过“学”的活动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学习“榜样的力量”的精神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应把教师对“榜样的力量”的解读和学生对“榜样的力量”的学习统一于大学校教育教学中,营造新时代大学优良校风。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该方法通过引领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5]体验式教学法是依据特定的教育目的,为学生精心设计教育情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身参与、自觉探究,感悟道理、总结心得,实现既定的教育目的。强化体验式教育能促动学生将学习到的榜样精神由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以实践推动自身觉悟的进一步提升,是传承榜样精神,赓续榜样基因,以“榜样的力量”营造新时代大学优良校风的重要途径。
高校各部门应树立体验式教育理念,培育学生体验式教育的参与意识,高校应在校园内设立党员示范区、党员先锋岗、榜样示范区等榜样教育基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在榜样教育基地参与体验,秉持知行合一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事迹可学可做,榜样的精神可追可及,“榜样的力量”无处不在。在开展体验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拟订好教育方案,让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后觉悟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高校还可开展体验式教育质量考核,并进行适当的奖励与引导,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时做出调整,进一步提高体验式教育的质量。
以“榜样的力量”营造新时代大学优良校风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运转是否健康有序直接关系到榜样教育开展的成效。学校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榜样的选树、宣传、学习和弘扬等各个环节的良性运转,保障各种榜样教育路径的有效实施。制定的规章制度,既要体现出要求也要体现出一定的鼓励措施。
高校可推动“1+2+3+n”的架构模式开展榜样教育,发挥“榜样的力量”,“1”是学校领导,“2”是二级学院书记和院长,“3”是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任教师,“n”是广大学生。高校应充分发挥“1+2+3”各方在榜样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使各方协调运转,引导广大学生积极践行榜样精神。在实践中坚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思维、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风清气正的新时代大学优良校风。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5]大学生正值青年,他们是国家的未来,需要培育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饱满的精神状态、全面的综合素质,要求大学生必须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以此营造新时代大学优良校风,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设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