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体育生活化的时代意义与强化路径

2021-11-21 14:27万炳军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活化家庭时代

关 典,万炳军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就新时代我国体育改革提出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事业、实现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强国、深化体教融合等战略举措,集中指向了体育生活化的时代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家庭正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新的历史起点,探究新时代为何需要家庭体育生活化,家庭体育生活化应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如何强化、转变、普及家庭体育生活化时代理念的相关问题,对家庭体育生活化主动承担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意义重大。

1 家庭体育生活化的相关概念

家庭体育生活化包含“家庭”和“体育生活化”2个概念,前者界定了后者的范畴,后者为核心。体育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体育生活化理论的实践基础。自1991年起我国学者基于多学科视角对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内容、结构、条件、环境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普遍肯定了主体、条件和活动形式是体育生活化的主要构成因素和影响因素,认为体育生活化是在社会发展框架中,隶属于现代生活方式系统的一个独立体系,体现了体育融入生活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人在生活中形成自发需求和自觉行为的一种体育价值观念。部分研究落脚点在于“化”,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一种体育状态在生活中“形成—变成—结果”的动态过程。

家庭属于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社会体育下的家庭体育具备独特的主体、条件和活动形式,是长期、普遍、直接影响体育生活化状态过程的生活环境。我国对家庭体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侧重于对家庭体育的概念、现状、发展及影响因素的探索,认为家庭体育是涉及人的生存层次、享受层次和发展层次的休闲和消费生活方式,在家庭环境和条件下的体育生活能培养家庭成员形成积极、主动的体育态度,并付诸实践,进而在学校和社会的体育领域发挥辅助和延伸的价值,具有主体的自觉性和目的性、过程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效应的普及性和延续性等本质特征。

2 家庭体育生活化理念的时代转变

确定新时代家庭体育生活化的性质或实质,必须在社会领域和体育领域的发展中寻找。在新时代背景下协调“家庭”“体育”“生活”的互动关系,理念的认识和转变是关键,需要全面审视现实问题和现实需要来探究家庭体育生活化的时代意义。

2.1 家庭体育生活化需求的现实维度

基于外在环境,恩格斯曾提出,社会群体的“需要”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存在,具有生存、享受和发展等不同层次。我国对体育生活化理论的初探正处于从物质需求向精神追求迈进的阶段。当下,人们普遍的精神层次已然达到一定高度,逐渐提出对“物化”生活基点的更高要求,家庭体育生活的形成和变化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在层次上的跃迁和更替。人作为生活的主体具备对生活过程选择的权利和能力,但因社会位置的客观因素而形成社会的阶级或阶层,导致人们的生活过程存在目的的一致性和选择的差异性,如获得健康的目的和获得健康的能力。这些社会外环境的推动力影响人们在生活中获得平等的体育份额,但家庭体育生活化本身不存在阶层意识和阶层效益,强调的是一种脱离社会阶层和物质条件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认同,从体育生活化的角度给予各人相对平等的选择和获得健康生活的机会,如通过增加家庭体育活动减轻家庭医疗负担。

基于内在环境,在“唯金牌论”时期,竞技体育主导下的中国体育不置可否获得了巨大成就,使体育逐渐脱离生活本质,致使“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失衡。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体教融合”等政策的提出,体育发展的重心逐渐聚焦于群众和学校体育领域,然而家庭体育作为培养人最早、最多、最直接的体育环境,其开展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研究也普遍集中于对不健康人群的居家体育康复研究,缺乏对健康人群的居家体育锻炼指导研究,出现家庭体育原生动力不足,家长体育素养发展薄弱、体育陪伴行为缺失等问题。近日,教育部在回应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相关提案中提出,体育锻炼是保护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的重要手段,需要学校、家庭和儿童青少年共同的努力。加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的生存问题、隔离期的居家锻炼问题、常态化防控期的自主健康问题、“体教融合”文件中提出的“课余体育”问题,需要人对“体育是作为家庭生活、家风建设的一种文化形式”的主观认识,自主、自发地填补个人家庭体育、家庭体育生活的知识储备,形成新时代需要的家庭体育意识、健康意识、风险意识和家庭体育生活化的文化认同。

2.2 家庭体育生活化的现实意义

对于个体而言,家庭是学习如何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第一教育途径,学校是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经验体系转化为知识体系或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推动体育意识和认知能力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重要环境,进而通过家庭这一平台以教育者的身份将体育新知识输送到家庭生活,实现由学习者向教育者、从继承者向创新者的身份转变,同时家长也实现了角色的多元化发展。家庭体育生活化能推动个体对自身角色多元性的认识,把握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通过对新时代家庭体育生活化的个人认同、集体认同和社会认同,推动实现全民体育、终身体育,实现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统一。

对家庭而言,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枢纽,家庭体育生活贯穿人的体育化、体育的生活化、生活的社会化全过程。家庭体育生活化过程中所蕴含的价值认同,能够营造和构建新时代体育发展所需要的家庭氛围。研究表明,家庭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强的代际互动关系和代际传递效应,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个体的存在感、自我意识不会被掩盖,也能强化群体意识的体育氛围,对于强化家庭观念和调节家庭关系,树立适应当下的家庭体育意识、体育观、教育观和健康观,丰富家庭教育的内涵、外延和资源储备以及形成体育生活的家风积淀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国家与社会需要而言,体育生活化的本质贯穿于体育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其反映形式和侧重方向在社会变化中不断调整,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阶段性需要。时代变化需要传统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家庭体育生活化作为一个文化承接点,是对家庭体育与家庭生活传统融合方式的批判性继承,并提供一个创新原动力的生产途径,也标志着我国体育与社会的融合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家庭体育生活化作为体育传播的媒介和途径,通过家庭体育环境的秩序意识和行为规范,能促进人的社会化与现实需要相契合,强化体育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以及突发风险防控等国家政策指导和社会需要中的实用性与适用性。

就“体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随着体育进入科学文明的时代被赋予更多的人文意义,体育逐渐发展为独立的体系,但科学世界的发展不是使体育脱离生活,使之与生活形成对立状态的客观条件,而是促使体育具备相对独立的科学价值。体育的生活本质决定了生活化是使体育获得普遍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的内在活力,家庭体育生活化是对传统体育生活方式带有思辨意识的补充和重构,对新时代体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体育回归生活、体育渗透生活、体育协同生活的手段和途径。

3 家庭体育生活化理念的强化路径

3.1 劳筑主体体育生活化意识,拓实家庭体育生活自主能力

对家庭体育生活化这一理性概念的认识、意识和态度,具体反映在思维活动的结果,家庭体育生活化思想的教化和熏陶正是全面实现新时代体育生活化的重要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不论当下的时代和生活的格局如何变化,都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家庭体育生活化思想的教化和熏陶正是全面实现新时代体育生活化的重要基点。家庭体育生活化思想的教化和熏陶正是全面实现新时代体育生活化的重要基点,通过“家庭”促进人们体育生活化意识、态度和自我效能的内化,并普遍具备主动协调工具化体育和生活化体育关系的意识,可通过“家长培训班”的形式,学习家庭体育的教授方法以及如何以平等的身份在参与亲子家庭体育活动,培养孩子主动体育学习和主动行为行为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相对稳定、方向正确的体育生活化理念,进而提高家庭成员自主获取教育资源的整体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自觉投入到家庭体育生活的家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

3.2 搭建综合多元信息化平台,优化家庭体育资源获取条件

相关单位部门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将家庭体育纳入体育规划,完善家庭体育生活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储备和软件建设,提供综合多元的信息化平台,创建家庭体育生活教育服务网站,根据家庭模式类型细分为一般家庭和特殊家庭体育生活教育区域,设计体育活动组织与实施、体育健康与营养保健、安全保护与疾病预防、运动处方与医疗体育等家庭教育版块,通过大数据收集信息,提供运动教学、运动场地、运动器材、活动形式等推荐及周边预约服务,完善资源获取条件,提高家庭成员的信息化水平和获取教育资源的自主能力,引导人们将主动意识转化为自我教育的内推力,自觉投入到家庭体育生活的家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对于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体育价值的长期性与滞后性,对于家庭和社会等群体能够强化体育生活化的延续性价值。

3.3 协同组织体育生活化活动,构建家庭体育协同教育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少年儿童的成长进程循环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系统的协调教育通道。家庭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补充和延伸,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联结的枢纽,渗透于各阶层人群,成为新时代体育生活化的中介网络。发挥家庭体育生活化理念在各年龄阶层、教育阶层双向流通的有效性,需要教育体系、教育技术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在宣传引导、活动模式和组织形式上推陈出新。媒体宣传引导家庭成员在体育旅游、健身器材、体育培训等方面适当加强家庭体育的合理投资和消费力度。相关部门结合“时事热点”举办体育创新试点,融合新兴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家校、家社联合组织普适、有序、形式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娱乐活动,形成协同教育产生协同效应,促使体育空间不再局限、体育经验得以复制、体育生活化得以普及。这一过程中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平台、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等多要素的协同配合,需要制定明确的协同教育计划,确保协同教育主体的平等地位,各类教育技术的协同配合,提高家庭体育生活化理念在各年龄阶层、教育阶层双向流通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生活化家庭时代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家庭“煮”夫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恋练有词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