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克金
(日照市莒县桑园镇第二中学,山东 日照 276525)
肌体能力是指根据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理论,肌体在进行某些体育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等相关运动素质以及运动后经过短暂休息所获得的消除肌体疲劳、恢复工作机能的能力。“V”型肌体能力训练体系是基于体能和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7大运动素质的肌体能力成长体系,提出的用以分化教学目标与育人结果,允许学生在阶段性教学中出现肌体能力不均衡发展,以教育结果为导向,关注个体肌体能力培养结果的新教育模式。该模式主动降低了教学的共性要求,充分尊重并满足教学实施的个性化发展现实和学生运动基础。
肌体能力是人体具有基本运动能力的前提,同时也是提升个体运动潜能的关键。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发展较迅速和身体素质逐渐养成的关键期,因此,初中生肌体能力的发展水平对运动能力和运动素养的最终形成具有关键意义。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田径教学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上均出现了新的变化,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成效。但根据我国教育职能部门所发布的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近年来初中生的耐力、速度、力量多个身体素质指标呈逐年下滑态势,特别是初中生运动能力不足的现实将会对我国未来人口质量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改善初中生运动能力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各地相继发布中考体育考试办法,以“发展初中生运动能力”和“提升初中生身体素养”作为今后初中体育教学的核心教育内容。本文从初中田径教学角度出发,探讨初中生肌体能力的“V”型提升策略构建,旨在提升初中田径教学成效和初中生身体素养教育结果。
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和身体素养教育要求,初中田径教学在近几年已积极进行了新的教学理念、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特别是去竞技化思想和着重课堂参与兴趣培养2个方面的改革已获得了较大改善。但就体质测试结果和初中生运动能力发展水平来看,当前初中田径教学仍存在发展性问题,导致最终教育成效不足。根据笔者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初中田径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的文献来看,当前我国初中田径教学仍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对肌体能力在初中田径教学中的价值缺乏深刻理解。在新一轮的课改要求中,体育新课改理念要求技术项目教学不得过分强调技术动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技术动作的细节,这种“淡化”运动技能的教改要求,使多数初中体育教师缺乏具象理解与把握,过于追求课堂氛围创设和教学手段的活跃,不断降低田径教学对速度、耐力的要求,使初中生的肌体能力发展受到制约。其次,田径教学手段探索脱离了身体素质发展要求,缺乏量化标准与控制指标。田径运动是以跑、跳、投为基础的高体能消耗的运动项目,当前初中生成长环境优渥,社会过于关注的养育模式使初中生整体缺乏吃苦锻炼机会与挑战精神,因此必须要注重田径锻炼的量化标准与控制,逐渐提升初中生的锻炼强度,通过循序渐进的质量控制提升初中生的适应力,激发其锻炼兴趣。但当前多数初中田径教学存在田径教学手段竞技化的现象,体育教师缺乏对初中生学情进行充分调研,导致初中田径教学缺乏量化标准与控制指标,初中生体育运动兴趣缺失,拉低了初中田径教学效率。
2007年以来我国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5年下降的不良现象已引起党和国家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就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多次颁布专项发展政策,先后有“阳光体育活动”“校园篮球”“校园足球”“体质测试”等多项策略,但长达15年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中考体育的力度,都无法遏制该不良趋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工作指示,引起发了新一轮的体育教育对策和教学手段探索热潮。但由于初中生及家长权利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对运动伤害的过度担忧,导致初中田径教学出现主动降低运动量和能力考核标准的情况,减少了男生1000m跑、女生800m跑的考核力度,考核多以50m折返跑、短跑为主,初中田径教学也较少进行长跑训练,初中生整体体能锻炼频次不足,肌体能力缺乏充足发展,特别是耐力、速度的能力下降最为迅速,无氧运动能力极度缺乏,难以坚持长时间、高强度的田径运动。
基于新时代育人目标和教育结果要求,探索初中生田径运动项目的肌体能力提升策略,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初中生群体当前的身心发育规律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简化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结构,构建“V”型田径运动的肌体能力训练体系。该模式与传统田径教学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降低了传统初中田径课堂教学对学生群体能力发展的共性要求,充分尊重并满足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现实,对田径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初中生肌体能力的成长予以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初中田径运动肌体能力的“V”提升策略共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体能与协调、柔韧、灵敏素质为基础,进行径赛类基础训练,目的在于降低运动难度,着重提升初中生的户外运动兴趣,实现初中田径教学“点”的布局;第二阶段,提升体能训练强度,加强初中生的速度、耐力水平,以短跑、田赛项目与径赛项目的有机结合,逐步提升中长跑比重,加强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实现田径教学7大素养“线”的联系与纵向发展;第三阶段,常态化田径教学与能力发展要求,着重心理素质与运动情商培养整体化培养,实现田径教育结果“面”的落实,实现田径肌体能力教育横向发展。
初中田径教学与训练过程的实施,必须以初中生的运动能力和肌体水平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需要把握好田径各项目之间的训练强度和运动量之间的关系,开展符合初中生身体极限和基于身体素质基础的足量、适用的体育活动,才能最终有效落实初中田径教学的成效,这是今后初中田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在肌体能力理论下实现初中田径教学的新探索的价值所在。在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目标管理”成为新时代体育教学课堂教学机制的核心原则,该原则同样适用于田径教学。以教育结果为导向的初中田径教学的开展,需要将日均课内外田径运动量、周体育运动参与次数、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身体素质提升速率等维度作为肌体能力的目标管理与监控体系构成要素,分别针对体能、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7大运动素质的肌体能力成长水平设立阶段化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模式,针对初中生在跑、跳、投多个项目中的具体能力表现和运动特点设计专项训练项目,有针对性、有强化地提升“专项素养”水平,落实初中田径教学的育人结果要求后进行综合训练,着重加强7大素养的均衡发展与协调配合能力。以快速跑和三级跳远教学为例,在教学初期,快速跑可降低初中生对速度、爆发力的追求,教师可以将后蹬跑的技术动作练习简化为让初中生进行 “跨大步”游戏练习,来发展初中生的步幅和步频,为快速跑能力的最终养成奠定身体素养基础。而三级跳远则可将单脚跳、跨步跳和跳远的踏跳、摆臂技术简化为不同距离跳跃,让初中生掌握三级跳远的肌体配合节奏和步幅,从而完成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理解。这种通过目标管理与肌体能力阶段性发展监控来落实初中田径训练的阶段性成效和教学反馈,为后续分层教学和纠偏教学提供了重要现实依据,提升了初中田径教学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初中生田径运动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肌体能力水平的提升是实现初中生身体素养教育结果的关键。虽然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初中田径教学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探索,但初中生的肌体能力发展不升反降的教育现实,值得广大体育教师与教育管理者进行深度教育反思与创新探索。本文以当前初中田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开展困境为切入点,从田径教学新理念与课程标准要求出发,探索在初中田径教学中开展肌体能力教育的价值与训练手段,并基于中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与7大身体素养成长速率提出田径运动肌体能力的“V”型提升策略,在教学实践层面和教学理论建设层面均具有一定的独创意义,值得进行更深层次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