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涵 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
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能引导高校学生保持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和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对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时,要将学生放在教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全方位教育人的作用,不断提出更多的创新思路,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引领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全育人”,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导下,高校全体教职工要充分担负起自身的育人职责,积极与学校各部门进行协作配合,将育人主体的全面性发挥到极致。同时,在开展育人工作时,高校还要统筹兼顾,在具体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中不断渗透,促使育人工作在连续性育人时间基础上贯穿整个教育教学。为了凸显育人空间的全方位性,高校还要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渗透,在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以及课内与课外中构建共同育人格局。“三全育人”主要是将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融入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同时将该理念贯穿到高校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全员、全程以及全方位育人机制。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科及专业建设方面,同时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以及认识不足,相应的教师与资源配置不够完善,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我国部分高校并没有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职老师,甚至存在部分高校未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问题,部分心理健康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专业性以及教学效果方面较为匮乏,受专业能力以及教学水平的影响,此类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专职教师与学生的参与,依据“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校行政人员、任课教师以及学团组织等都要积极参与这项工作,这显然不符合全过程全方位的准则。
高校要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坚持全员育人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体系。
1.构建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例如,高校可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方式,将其应用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设置咨询问答模式,在咨询问答过程中有效保护学生隐私,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针对其存在的负面情绪以及错误倾向予以纠正。同时加强网络安全环境建设,及时处理垃圾信息,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高校可以依据我国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出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扩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规模;高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集中在院系教学单位,督促党政行政部门各司其职,使其在资源配置以及理论指导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各部门还要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给学生;同时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帮助工作人员了解自身在教学与交流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沟通,从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教育理念,帮助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制度体系
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需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制度体系,建设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例如,高校要采用合适方法将全体教职工育人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对各单位和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的职责要求逐一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量纳入到教师绩效评估之中,实施规范科学的职称评定制度。同时,高校要不断落实全员育人功能,将教职工不同工作属性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结合,如可以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培训与教研工作,可以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探究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针对共同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鼓励教师了解与掌握该阶段学生心理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教育、管理以及服务等方面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高校在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明确其健康教育目的与方向,构建全程育人体系。
例如,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依据实际健康标准要求分为适应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创造阶段,其健康教育基本目标自然是适应,只有充分适应才能确保学生在具体生活与学习中保持良好状态。发展阶段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心理素质,而创造阶段是最高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制定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融入最为契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校还要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不但要有心理健康必修课和选修课,也要适当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与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给予充分了解。可以将一些心理咨询与恋爱等内容作为选修课,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进一步拓展;在举办专题讲座过程中,可以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整理,将这些实际问题作为专题内容为学生们进行讲解;课外实践活动要丰富,活动内容可以是心理剧的小品比赛形式,也可以是演讲方式,不断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各学科教师应当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前提下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以及健康的人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化教育工程,因此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高校要努力构建出全方位育人体系。
例如,高校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络等发挥育人功能。高校可以以院系为单位成立微信群成Q群,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重要媒介作用,引导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良性互动,就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沟通与交流,同时利用网络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接收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也要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将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自身积极向上的品格;逐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与学生的家庭建立起比较密切的联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趋势以及表现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与家长一同了解处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学生入学时,高校可以为学生组织集体联谊活动,让学生对新环境尽快了解熟悉。在为学生开展专业学习之前,可以让心理健康导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引导,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给予正确定位;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为学生创设出有力的心理健康的社会大环境,让学生不断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高校可通过网络信息群与广大学生进行密切沟通交流,让学生掌握对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调试的方法。此外,高校教师还要对学校中的贫困生以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帮助,预防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从上述可知,“三全育人”是一项系统的育人理念,在具体教育过程中,高校要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协作合力,构建出完善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体系。同时,还要调动高校所有可用的资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广阔的资源与途径,不断推动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