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国伟 蔡啸 张圣明 黄雪飞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展战略,同年7月,国务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负责统筹推进、组织实施、监测等工作。国家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那么学校紧急医疗系统则是学生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保障。
在疫情之下的特殊时期里,各地区中小学学校逐渐恢复开学,复课开学后不久,新闻报道就有3名学生在体育课中猝死的消息。这引起社会各界的很大反响,一是社会各界对当今学生体质健康的担忧;二是学校建立完善的紧急医疗系统的思考;三是学生自救、互救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当校园中发生紧急事故时,如果学校有完善的急救医疗保障进行院前急救,那么可能会避免悲剧的发生。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摇篮,除了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需要有生命安全的保障。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站搜索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收集整理。
该文主要抽取遵义市各地区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对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运动损伤处理和急救能力进行调查,并了解不同阶段的学校对运动损伤和急救事件的处理及保障措施。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访谈内容进行整理,进行逻辑分析,提出对策。
2.1.1 体育教师较其他教师在大学过程中的培养优势
通过对遵义市各地区不同院校毕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所有的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对体育生主要是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的培养方式。学校开设的课程除了有各项体育运动技能课,还开设学校体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损伤等理论课程。其中运动损伤等课程有实操,运动损伤实操基本内容就是对一些常见运动损伤处理、受伤后康复治疗及急救的处治等。经常性参与体育运动的体育生会出现各种运动损伤,大部分体育生通过学习运动损伤、保健学课程,对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且具备了一定的自行处理能力。相比其他科任教师,体育教师对人体解剖结构和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了解更多,这是以体育教师为主体建立学校紧急医疗系统的重要优势。
2.1.2 体育教师较其他教师身体方面的优势
当校园中突发急救事件时,校园急救人员应快速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且遇到突发事件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快速的应变能力,这是校园急救人员该有的基础条件。体育生从高中就开始身体素质训练,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众多,且每项运动皆可发展体育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反应能力,长时间的各种项目训练让体育生平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反应能力明显要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急救技术心肺复苏(CPR)操作中,整个过程急救人员除了需要娴熟的急救技术,还要有一定的体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较其他教师更具备身体、心理方面的优势。
2.1.3 体育教师较其他教师教学任务的优势
中小学体育教师每周体育课3~4课时,相比其他科目的课时较少且没有课堂作业,不用花时间批改作业,教学任务较轻,空闲时间相对较多。体育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为学校紧急医疗系统做保障。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仅粗略了解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如扭伤、拉伤、擦伤、出血、中暑、休克),虽能简单处理基本损伤,但处理方法不太科学。绝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师能够清楚认识常见运动损伤,基本上都能处理常见的运动损伤,但科学处理的不多。笔者对访谈的所有体育教师问了同一个问题:学生出现轻、中、重度运动损伤问题后是怎么处理的? 多数体育教师表示轻微的擦伤、出血、扭伤等会在学校医务室处理,没有医务室的学校体育教师会简单处理,中、重度的损伤,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选择是送往医院处治,一般不会给学生做紧急处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3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学校医务室没有运动损伤的医疗物品或是物品不全;第二方面是教师运动损伤处治的能力有限;第三方面就是法治体系不健全,体育教师不敢自行处理,学生受伤,学校和体育教师也“受伤”。2020年,《民法典》“自甘风险”条款的提出戳中了校园体育的“痛点”,这也是对校园事故各方责任的界定。但“自甘风险”条款也只是给校园体育活动进行了“松绑”,没有实质性改变,学生在合理的体育活动中受伤不可怕,学校没有紧急医疗保障措施才可怕。因此,体育教师一般都不会擅自处理,而是选择送至医院就医。
笔者在对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进行急救技术访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知道什么是急救技术吗?”,少部分体育教师对此概念模糊,大部分教师大概了解急救技术是对急危重症患者采取的急救措施(包括创伤急救、非创伤性疾病急救、心肺复苏)。访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你有学过急救技术吗?在哪里学的?”很少部分体育教师表示没有学过,绝大部分体育教师表示在大学运动损伤、保健学等课程中学习过急救技术,几乎所有教师表示大学教师在授课时只是粗略地进行理论讲解和演示,少数学校对该课程期末考试只是理论考试,没有技能考核,有技能考核的学校对课程考核要求较为简单,导致学生也只是应付考试而随便学一下,学得不扎实。体育生走上体育教师岗位后长时间没有练习过急救技能导致大多数正确的急救操作都忘记了,还有一部分教师是在参加某些培训的时候粗略学过。所有学过急救技能的体育教师中几乎没有人能按照正确的顺序操作CPR、处理创伤性大出血及其他急救,只能大概操作一部分。
据体育教师回馈的信息得知,绝大多数乡村小学是没有医疗保障的,只有在市区、县城内的小学设有医务室,但是医务室的医务人员通常只是处理普通感冒和轻微外伤,对于运动损伤处理和急救能力有限。普通中学基本上设有医务室,处治范围也只是普通感冒和轻微外伤。医务室所备的物品基本上是消毒类(如酒精)、创伤类(如纱布、创可贴)感冒类药品(如感冒灵颗粒)等,缺乏运动损伤和急救方面的物品(如止血带、夹板、AED、抢救类药物等),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医务室设置标准。
综合以上的分析,遵义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运动损伤处理和急救能力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在大学培养过程中学习了相关课程,对运动损伤和急救的认识比其他科目教师更为清楚,且具备更好的身体素质、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但大部分院校不重视这类课程的重要性,授课内容简单,课程考核要求过低。其次,学校的运动医疗急救系统不健全,大部分学校虽有医务室,但医务人员对运动损伤和急救处理并不专业,并且基本上所有学校医务室都缺乏相关物品。体育教师有能力、有条件担当起学校运动医疗急救的重任,因此,以体育教师为主体建立学校运动医疗急救系统有着重要作用。
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教师的重地,大部分体育生毕业后会选择到中小学任教,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其他能力代表着学校的培养水平。首先,授课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注重理论结合实操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其次,学院对学生考试要有较高且较为严格的考核标准。最后,体育生要提高意识和认知,学习这些技能可以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对身边的亲人或旁人都是一份保障。因此,学校要努力为学校、社会培养更多的“第一反应人”。
中小学应适当要求录用的体育教师会基本的运动损伤处理和急救技能,一方面,会让体育院校更加注重对体育生的全面培养;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会更多地学习运动医疗急救知识与技能,为学校建立紧急医疗系统奠定基础。
教育部门应当要求各小学至少有1名,普通中学至少有2名体育教师会基本的运动损伤处理和急救技能,以体育教师作为“第一反应人”。各中小学按教育部门要求派出体育教师,以县为单位统一培训,县级及以上医院可作为培训单位,并且每年要进行2次培训,2次培训分别在每学期开学前,以此来保障中小学运动损伤和急救事件发生后的院前救治,完善学校紧急医疗系统的建立。
目前,遵义市初、高中还没有开设体育与健康理论和实操课程,可以实行几个教学试点,由体育教师任教体育与健康理论和实践课,理论授课内容为体育和健康基础知识,实践内容为常见运动损伤处理与急救操作,并将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纳入初、高中各年级的期末考试中。加强初、高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及自救、互救技能,为实现健康中国行动迈出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