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怀戚笔下的码头景观与重庆文旅推广方案

2021-11-21 10:27蒲雪莉石敬馨
当代旅游 2021年32期
关键词:文旅码头重庆

邱 利 陈 欢 朱 茜 蒲雪莉 石敬馨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000

引言

在新媒体助力下,重庆成为新晋网红城市。与此同时,游客精神需求逐渐上升,不仅仅有简单的观光需求,更渴望吸收旅游地的文化内涵。而莫怀戚作品记录了众多重庆码头文化元素,是极佳的文旅资源,因此结合莫怀戚作品进行文旅推广的想法值得关注。

近年来研究莫怀戚码头小说与重庆文旅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者对码头文化的发掘与阐释不充分;二是研究者未能从文学视角出发研究本市码头推广价值,更未提出具体的文旅融合方案。因此,本文将采取文本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围绕莫怀戚的码头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价值这两大核心问题,为重庆文旅开发提供新方案。文学与旅游相结合的构想,将对介绍、开发、传承本市码头文化,推动本市旅游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 莫怀戚笔下的码头景观

重庆依山傍水的地理形态为峡江码头的诞生提供了便利。历史上经济的发展、通商口岸的开放、抗日战争的依靠造就了码头城市的形成、繁荣及码头文化的孕育与传承[1]。本土作家莫怀戚,带着码头记忆,于小说创作中融合了众多码头文化元素,它们关乎山川地理、饮食、建筑及文艺创造。

(一)码头地理

1 码头印象

莫老笔下的重庆码头是陡峭的。“重庆的码头,背后是山,是山坡还好一点,有的根本就是山壁。所以重庆的多数码头,不通公路,只有石阶[2]。”如市中区的石板坡、十八梯等地方。可见,重庆码头大都处在峡江险峻地带,有码头的地方一般都连接着山梯石阶。由于峡江这般地理环境的限制,重庆的码头规模都很小。但重庆码头小却精细。“货物来了,肩挑背扛,来一台多少万吨的水压机之类的,如何处理?因此码头的分工分类也就很细了。木货街、棉花街、磁器口,甚至还有筷子街[2]。”可见,码头虽小,但凭精细化的分工依旧能承载大江大河的物资集散,为人们提供生活便利。

2 白沙码头

莫老书写最多的是“白沙码头”,更著有《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这部小说。“小码头与大码头真正的不同,其实不在于规模,小码头可以处在人居之中,大码头则不行。上海港不行,就是重庆的朝天门码头也不行。但是这里的白沙码头就可以[2]。”在莫老笔下,五一节晚上,众兄弟在江边的大礁石上夜饮,退水后的礁石上有灌木,有花草,有毛毯一般的青苔,有大大小小的凼。有些水里还有小鱼,孩子们年年春天来水里捞蝌蚪。师兄甚至在石头窝里看见过一只熟睡的兔。可见,莫老笔下的白沙码头颇具市井人气,除货物集散作用外,成了重庆人天然的休养生息之地与生存智慧的天然见证者。

(二)码头建筑

1 吊脚楼

重庆三面环山,两江交汇,为建造方便及利于久住,重庆先民基于防潮防兽防涝的作用,根据重庆地形,建起了吊脚楼。鸦片战争后,重庆经开埠、抗战、迁都等重大事件,促进了码头事业的发展,并由此吸引人们进城谋生。随着工厂、学校内迁,大量外地人涌入,在人多地少、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码头附近的人们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头等搭棚造屋,修建起适应地形,简易却能遮风挡雨的吊脚楼。由此,吊脚楼成为码头常见之景。莫老小说里,吊脚楼与重庆码头已融为一体,自然和谐。如今,吊脚楼不再是码头边的简陋房屋,而成为了重庆人的码头记忆,在新的时代发挥出新的作用——旅游。洪崖洞正是如此,它屹立于码头之上,着吊脚楼之身,焕发出重庆“魔幻现实”“赛博朋克”般的新色彩。

2 茶馆

重庆茶文化历史悠久,陆羽所著《茶经》一书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3]。”在重庆,几乎每个城镇或乡场都有茶馆,是男女老少乐于驻足的地方。重庆各个码头,茶馆不可缺少,它独立于码头,又深受码头影响。随着码头的兴起与发展,茶馆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三教九流间的交易作用十分突出。如《白沙码头》的八师兄因在茶馆进行了一次事件的两次交易,成为了八师兄,获得了史特拉迪瓦里琴。重庆人将茶馆视为理所当然的商谈去处,作者便自然而然地将“螳螂”两次交易的地点设计在了茶馆。

3 滨江之城

重庆码头的建立与发展使得航运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不同阶层、地域、文化背景的人都齐聚码头,各行其是又和谐统一。各色人物混杂之地,势必需要秩序的管理才能使水路货运顺利达成,故先有“袍哥”组织,后有政府介入,通过修建、整治和管理,让码头逐渐成为经济繁荣、人口稳定的昌盛之地,形成滨江城镇。莫老笔下的白沙码头便如此,这里汇聚了军工厂工人、国民党旧人物、花农、下放右派以及码头工人等各个阶层的人员,它容纳众生,又依附众生,在众生聚集生存的贸易、娱乐等行为中形成城镇,演变为江津区白沙镇。重庆最具代表性的码头朝天门码头,水域广大,是各类船只的理想泊位,商业交易极为繁茂,市场十分庞大,最终形成了重庆繁荣的城市。

(三)码头曲艺

1 川江号子

长江与嘉陵江一带的航道十分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于两江拉船的纤夫在险滩恶水搏斗中创造了川江号子。川江号子这类艺术形式主要有两类作用。一是鼓励劳动,“川江号子具有信天游不具有的功效:指挥集体的劳作,有时简直是战斗。所以茅草根一直认为川江号子有很高的舞蹈素养[4]”;二是娱乐,如“那位大嫂身穿蓝,胯脚夹个泡菜坛[2]”,这类的号子歌词里隐喻着一种揶揄意味。

2 评书表演

茶馆中衍生出了一种民间艺术——评书表演。“老茶馆照样有,一人一茶一元钱,而且不是放录像,是真正的老评书。说书人大多年逾古稀……拿大小官员开开涮,博听者一笑泄了当时积郁,一觉醒来继续委屈然后心理承受力又一次得到锤炼的那种[2]。”评书具有幽默的特点,类似于现代的脱口秀,心情不舒畅或闲来无事时,重庆人往往会选择到茶馆去消遣,一杯茶,一评书,在嬉笑中得以暂时的宽慰或休闲。《白沙码头》中听着评书长大的孩子,行为处事似乎也受着评书的影响。评书讲“人不发横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2]”,八师兄则因公主的背叛决定走上赌石的发财之路。

3 滨江夜景

《经典关系》中茅草根看过香港夜景,称港景灯火密,十分呆板,因而是“死景”。而渝景疏密有致,高低起伏,加之两江的流动,所以为“活景”。“无夜景,不重庆”,重庆夜景之所以能够超越上海、广东、香港等城市的灯光秀为国人所知,便是因为有依山傍水的天然地理优势加持,人工与天然相融合而营造了区别于其他城市夜景的动态美、流动美。到现在,重庆滨江夜景的灯饰打造仍不逊色于香港等地。如千厮门大桥等华丽夜景灯饰将重庆山水映照得更为夺目,可谓是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成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地,知名度极高。

(四)码头美食

1 火锅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迁到重庆来,很多达官贵人也跟着来了嘛,这些人在馆子里大吃大喝,剩下的好菜不少,油水也很重。江边的码头工人就把这些剩菜要了去,一锅煮,另外加上生菜,一边煮一边吃,就成了火锅[2]。”可见,重庆火锅的起源与码头工人相关,并于抗日战争时期兴盛。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好转,火锅再次流行于大众。“重庆人百年来炼就的火锅文化就是巴渝文化的浓缩,重庆火锅在一定层面上代表了重庆城市的文化形象[5]。”重庆火锅是码头文化,更是重庆文化的一个微观缩影,它蕴含着质朴、平等、包容、拼搏、热情的地域文化内涵。

2 豆花

“白沙码头的人不富裕;穷吃豆腐富吃肉,所以摆席少不了豆花[2]。”豆花与火锅一样源于底层劳动人民。虽未知名于国内国外,却为重庆本土人民所忠爱。白沙码头的人从不会认为有豆花的饭局不够级别,由此可见他们简朴的物质追求。豆花是温柔的文化代表,码头上的兄弟初看起来都十分莽撞,但是从他们师兄弟之间的感情抑或是从他们对待外乡人的态度来讲,他们也有着铁血下的柔情。

二 重庆文旅推广方案

莫怀戚小说中的码头文化在现实中还有迹可循,如朝天门码头、白沙码头等。这些码头有些被重视,形成重庆的地标性旅游景点,有些却被废弃、搁置,淡出人们视野。经实地考察研究,重庆的码头文化还有极大的开发空间。如果说,“山城”是重庆的独特地貌下的外在旅游品牌,那么“码头”便是重庆独有文化下的内在旅游品牌。山城地貌乃是天成,而码头之都乃是人为。莫老文学作品集聚了本土文化特色,赋予了本地不俗的文旅开发及宣传价值。

(一)“码头之都”文旅项目总体开发方案

目前重庆城市品牌“山城”“3D魔幻之城”还太过单一和表面,网红热度只能带红重庆旅游一时,却无法传递这方土地这方人的文化品质,只会给往来游客“空壳”感,游而遂忘。作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码头,重庆本身就是成长于码头文化里的一座城市,再结合本土作家莫怀戚对重庆码头的描写,可引发对重庆的旅游品牌的重新定义——“码头之都”。整合莫老小说中的码头景观实际描写与重庆码头景观实际开发现状,本项目拟从码头景观再造、艺术创新、名人文学场景复现、纪念品研发销售、节日设定几层面充实“码头之都”项目开发,再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码头品牌旗下产品。

(二)“码头之都”文旅项目具体措施

鉴于莫老笔下位于市中心的码头已经得到较好效果的开发,为避免破坏原有文旅规划与中心城市的建设,该项目主要以开发基础较为薄弱的白沙码头为设计对象做规划建议。

1 再造码头景观

为满足游客真实体验感,可加强码头景观项目体验化建设。首先可集资打造重庆码头景观虚拟体验馆。融入纤绳、河滩、轮船、江水、鹅卵石等多种码头元素,使码头景观集中在同一场景里,打造可实体触摸、近距离观赏的人工码头。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室内空间投影重庆码头运转场景的合成影像,融入码头嘈杂声、轮船轰鸣声、纤夫号角声,并在场地里模拟“江风”,喷洒独家调制的江水味香水,以提供全方位码头景观视、听、嗅、触觉盛宴。其次可建吊脚楼样式的水码头主题民宿。民宿负责方可挖掘码头文化元素装点民宿,并且增设浅滩划船、观江品茶等体验项目供游客游玩。最后,将码头改造成沉浸式广场,除了灯饰、投影等电子设备外,可在广场安装简易船舶和船桨,鹅卵石设计成的凳子或印刻莫老码头书写名句于地面等,以供游人体验。

2 创新民间艺术

传统与流行的融合更易受现代市场认可,例如央视的多档文化节目都采用了“传统+现代+媒体”的策划形式,推出了《经典咏流传》《华彩少年》等优质节目,这些节目的播出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达到了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目的。因此,我们或可采用纪录片、话剧、音乐剧、小品、短视频、真人秀、电影等多种新型表演形式创新码头艺术,如川江号子改编成舞剧或流行音乐,评书改编成话剧等。这些新型表演加以媒体的推广,重庆民间艺术将得以广泛传播,加快民间艺术创新化的速度,促进码头文化的兴盛。

3 复现名人文学

重庆是一座不缺乏文人墨客的城市,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更是容纳了诸如老舍、郭沫若之类的大家。地域名人是一地免费的旅游代言人,如湘西因沈从文的书写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集群性的名人效应,将更有利于打响重庆码头品牌的知名度。我们可以从本土作家莫怀戚出发,梳理其他作家笔下的重庆码头描写,以景观再造的方式复现文字描述下的故事。如白沙码头这个地方,我们便可将莫老文学作品中有关码头的描写以文字方式、涂鸦方式复刻到道路上、墙壁上,或拍成影视剧、栏目剧供游客观看以达到文化传播效果。

4 创新纪念品

本市市面上的产品“没有形成具有重庆文化特色系列品牌产品[6]”,设计具有实用性、原创性、特色性的文创产品,创立自己的文创品牌,对重庆城市形象、码头文化的宣传、城市经济的增收有重要作用。创立品牌要尽力挖掘码头文化元素,将之融入产品设计,如“千翻”,以艺术字体样式设计到衣物上。其次,文创产品公司或政府可不定期以有偿方式面向高校、艺术爱好者等举办产品设计征集活动,为码头文创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意。最后,品牌方可于各大社交平台宣传自己的专利产品,并于淘宝等购物平台销售。产品、宣传、销售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形成成熟的码头文创产品产业链。

5 举办码头文化节

火锅可以单独创办艺术节,那么码头文化同样可以创办艺术节,甚至以码头品牌为主题创办的艺术节能够向外推广更多的重庆地域文化符号。在码头文化节上我们可以分板块展出码头文化项目产品。如将码头文化划分为码头文艺作品演出,或码头美食、小纪念品、文学创作展销等板块项目,分门别类地推销码头文化。这样方便游客更加了解重庆码头文化,达到宣传重庆文化,促进本市经济创收的效果。

(三)“码头之都”文旅项目宣推方案

官方与民间需要结合传统媒体、新媒体一起发力,才能充分促成码头文旅品牌的推广。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出版物、食品包装袋等,是面向大众的信息渠道。码头文化于重庆而言已不再是年轻化的领域,它需要借助传统媒体唤起大众的怀旧情怀,从而焕发出新色彩。因此,官方与民间群体可达成有效合作,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上开展宣传工作,如可采取在报刊发出征集重庆码头故事及照片的活动,并择优选入出版物并插入公共户外广告宣传栏的措施。新媒体是年轻人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并渐渐扩散至中老年群体,因此,新媒体势必成为码头文旅推广的重要推手。想要推广码头文旅,必须充分利用微博、豆瓣、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进行宣传。社交软件方面可在微博发起重庆码头文化相关活动,并设置一定奖项,同时买一两个热搜或找微博大V宣传其活动;短视频软件方面可制作川江号子、码头美食、码头风景的短视频加以宣传;同时,一些码头相关文创产品也应及时上新到电子商务平台,可与部分淘宝直播进行合作,推广品牌产品,并引起购买者旅游兴趣。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莫老笔下的码头景观关乎山川、饮食、建筑、艺术等。这些景观是重庆文旅推广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结合本市现有文旅开发情况,本市可以设立“码头之都”文旅开发品牌,在品牌规划下再造码头景观、创新民间艺术、复现名人文学、延长小商品链、举办文化节日来扩大码头文旅市场。除此之外需采取线上线下双线宣传模式扩大品牌知名度,吸引各地游客探求重庆文化之根的魅力,助力本市旅游业常红发展。

猜你喜欢
文旅码头重庆
重庆客APP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前往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