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莲莲,张秀霞
(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2566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1年7月12日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再次指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无论是从立德树人还是“五育”并举的角度,德育工作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现有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单一专业类型的中专学校合并而来,合并后各中专学校校际间育人文化的融合及德育工作运行模式的整合相对缺乏系统性。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相比,既没有彰显出职业教育应有的职业性、跨界性、社会性的“三性”特色,也没有形成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院校德育特色。高职院校之间德育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内容途径也雷同,形成独具特色的德育品牌的高职院校较少,部分高职院校显性和隐性德育资源较为零散不成体系,缺乏系统挖掘和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各自办学、人才培养、教学实施等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和专业素养培养特性,挖掘校本德育资源,形成一套内容完善、科学合理的德育资源建设系统,对形成独特的德育特色品牌、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推进学生自主德育、激发学生德育内生动力、提高育人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中的校本德育资源,是狭义的校本德育资源[2],特指以高职院校的实际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管理人员为实施主体,服务于高职院校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由学校师生共同建设和维护,适用于本校德育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以满足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对德育资源的需求。
高职院校校本德育资源的建设要充分结合高职院校突出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德育水平为导向,在建设过程中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职业性原则。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校本德育资源建设时,首先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及内容,结合实际进行规划,既注重常规的综合性、基础性德育资源内容,又要带有较为浓厚的职业特点,建设更具职业特点的校本德育资源。为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学习目标融入未来职业发展中,应依据不同专业,加强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校本德育资源挖掘。
2.开放性原则。校本德育资源建设的意义,是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因此不应是封闭、孤立的,应向广大师生开放。在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参与德育资源建设和挖掘的积极性,探索师生共建、共享德育资源的新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育人模式。坚持开放性原则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解决目前学生接受度低的问题。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也应建立起适应校情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促进德育资源在师生中的推广和使用,有利于德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充实完善。
3.实用性原则。高职院校德育对象相对于普通高校德育对象,具有生源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层性、价值的多元化、心理的敏感性等特征[3]。校本德育资源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德育效率,增强育人效果。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本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开发推广难度低、实用性强的德育资源。在资源内容的选择上,应广泛征集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需求及意见,无论是传统课堂资源还是新媒体资源,应有针对性地开发深受教师和大学生喜爱的新型校本德育资源。
4.个性化原则。高职院校在德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在做好集体共性教育基础上,结合学生个体的特性因材施教,提高有效性。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大到面,整合具备广泛性、集体性、团队性的共性校本德育资源;又要小到点,考虑到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个性化的校本德育资源。
校本德育资源建设应当遵循高职院校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企业化等基本特点,进行横向和纵向分头建设,能更有效更全方位地实现校本德育资源的挖掘。横向分工主要是显性和隐性德育资源挖掘及建设,纵向是实现对资源的线下传统模式和线上新媒体模式的同步挖掘。本文主要从横向的显性及隐性德育资源挖掘进行探索。
1.“三化”主题班会资源库建设。高校主题班会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非专业技能的主要阵地。主题班会作为连接辅导员和学生的重要载体,挖掘其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及新颖性,对于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主题班会是高校学管人员最常用的线下团体德育手段,但由于辅导员个人讲授水平的差距,教育效果参差不齐。
因此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点、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成长发展不同阶段教育的重点、难点,构建“科学化”“标准化”“规律化”的主题班会资源库,有利于解决学校范围内德育方面的共性问题。从2018年3月起,某职业学院着手构建“三十+”主题班会资源库,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以PPT、教案及视频组成了丰富的主题班会德育资源库,用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避免了因德育工作者学历、资历等水平的差异而影响德育工作的开展,为解决高职学生在校以及毕业后的德育教育提供了范本。
2.校本德育教材的编撰。校本德育教材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教材,而是通过类似“身边的成长”等校本经典故事,传播德育故事,增强高职院校德育效果。校本德育教材既可以作为教师用书,为本校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素材,又可以作为学生课下读物,实现德育功能。
1.校园文化德育资源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的隐性德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德育资源建设中,应该遵循高职院校培养高级专门型应用人才的目标,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职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基本特点,发挥出为学生提供价值导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高校品德培养机制的作用。校园文化德育资源建设应从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出发,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学生身心发展,提倡师生共建,鼓励学生创新,通过系统化讲座、专业技能竞赛、社团活动,从而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德育资源,以此开拓学生视野。
比如滨州职业学院从2018年起举办了“百场讲堂”百余场、“鲁彬之学术讲堂”40 余场,从生活、学习、科技、心理等诸多方面为学生开办集知识与趣味为一体的讲座。各专业均举办校级专业技术、技能大赛,选出一大批优秀学子参加市、省、国家级技术、技能大赛并屡获优异成绩。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依托的学生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4]。以上校园文化德育资源的构建,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德育“微资源”的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因其共享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表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是当前隐性德育课程的创新突破口[5]。当前在大学生中,以社交软件逐渐演变成新兴的德育载体,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校园微博、QQ 空间等平台加强对德育资源的设计和推送,挖掘德育“微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德育“微资源”建设中,一方面,挖掘一些时效性强、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广泛征求学生需求及意见,挖掘满足学生信息需求、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资源。“微资源”因为载体的多样性,内容的新颖性,更容易被高职学生接受,是德育资源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板块。比如某职业学院师生申请成立的微信公众号四十余个,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安全、学生校园生活常见问题等,贴近高职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其中德育相关公众号有5 个,以“滨职学生在线”“青春滨职”“滨职校园之声”等为首的德育公众号订阅超十万人次,定期推送的德育小课堂、“身边的成长”德育案例作为一种全新的德育资源,深受学生的喜爱。
3.区域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建设。区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学生发现人性之美、组建完美人格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高职院校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优秀区域文化的引入,主动参与到区域文化的塑造中去,形成生动的德育素材,从而实现德育目标。在高职院校和区域文化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不断丰富德育资源。以滨州为例,老渤海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区域文化,在滨州职业学院通过文艺汇演、展览、讲座等丰富的形式传达,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等活动又不断地传承和发扬着老渤海精神。这种双向互动,不仅完善了区域文化德育资源,更充分发挥了区域文化的德育效果。
高职校本德育资源建设绝非一日之功,建设的初期也难免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因此要始终坚持职业性、个性化、开放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可通过项目驱动、多方参与、师生共建的路径达到德育资源的完善。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的诸多项目中,高职院校学校层面的“中特高”计划、“优质校”建设,教师层面的省级、校级课题,与高职学生德育相关的资源都属于本校独一无二的校本德育资源。由于德育资源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还需在主题班会、德育“微平台”、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倾听学生的意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紧扣时代主题,通过师生共建,在实践中完善资源,力争建设出既可以为其他院校所用,又具有强烈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校本德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