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初中历史学习中,问题意识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拥有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深刻感悟历史给我们带来的血与泪,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内涵,从而加深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知,达到真正学习到一门学问精髓的境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学会让初中学生把握历史中的问题思维,去历史唯物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用问题观念去把握历史事件,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慎之又慎的言论,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初中学生在历史这门课程上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引言
疑问是一切智慧的滥觞,是发现知识本质所在的途径。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拥有问题意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感悟、去反思,为什么中国历史的跌宕起伏造就了今天的局面,为什么昔日我们的学生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把武器指向了它的老师,为什么唐宗宋祖的独领风骚没有延续到今日之中国。在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疑问等着学生去主动发现,去思考其本质所在。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思维的重要性
历史本就是一门充满疑问的学问,它需要同学们去发现和探索。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进人都很难复制的青铜面具,当时的历史环境已经发展到何种程度?氏族部落的物质生产能够允许吗?这就是包含在一个小小历史现象中的问题。通过问题思维,学生们能够在历史课堂上激发探索的欲望,从而增加对历史的兴趣。历史是一门厚重的学问,充斥着战争年代的家破人亡,包含着秦皇汉武的风流写意,也有秦淮河畔的杨柳依依。在这些现象的背后究竟有什么背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造就历史上的现象。问题意识是什么,就是能够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这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如何以史为镜?问题思维就是“一把手”。万事万物都要讲究一个法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剖析事物的本质。问题思维说白了就是能让人产生疑问的念头,看到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能想到问一句为什么。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就需要我们能够提出问题,发现内在的逻辑。问题思维正是一切的开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思维中的一些问题
(一)保姆式教学严重阻碍学生思维
目前我们有的学校在教学工作中着重安排语数外大课的教学,对历史等科目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重视。这就产生历史课时不够的问题,从而致使老师只能在课堂上一味进行知识的讲解,完全没有时间去额外培养初中学生的一些历史思维与核心素养。“保姆式”教学,学生不会什么就全心全意的教什么,做不到学生自我的分析与探索,问题思维的培养也就滞后了。
(二)教师未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
现行条件下,中国的课堂大多数还是以传统课堂为主。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注重树立老师的威严,所以学生们就没办法亲近老师,师生关系堪忧。对于问题的提问也就只能搁置在心理,通过其他办法解决。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思维的措施
(一)结合课本提出有见解性的问题
历史的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背书就能解决的。背书的方式只能让学生呆板的记忆前人对于问题的见解,考虑到历史课本的出版时间,对于某些问题而言,之前的理论可能已经被推翻,已經形成了新的理论,而足以对学生的历史观造成误解。所以,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应当针对某些问题提出引导性的疑问,由学生自己深入思考,把问题往深处想,去思考背后的原理。这样对于学生而言,就足以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对历史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衔接好课本与深层背景的关系,由学生去做由此及彼的工作。
(二)问题不是简单的意义、影响
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而言,提出的问题不能仅限于某些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之类的表面逻辑。跟应当深入挖掘其中包含的原理,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历史的时空观,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甚至可以在某些问题上联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影响。要知道,简单的原因和意义仅仅停留在了表面工作,并不能对学生问题思维的形成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三)创设具体的历史环境
老师在教学时,应当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历史环境。比如,针对近现代史的学习时,老师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历史环境。在多媒体上展览中外实力对比图,当学生看到甲午时期中国的海军竟然能够排到亚洲第一时,就足以引起他们的震撼与不解。从而提出问题,如此强大的海军实力为什么会败在弹丸小国的日本手里,进而引发深入的思考。
结语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子。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别人所不能轻易看到的问题,把这些“沙子”处理干净,学生在攀登历史这门课程时剩下的就只有对高山的崇敬与向往。
参考文献:
[1]王培培.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引领的初中历史教学实施路径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