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峥宇
【摘要】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开展朗读教学可以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当下教学方法比较多,但其主要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提高成绩,而不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而语文作为一门表达性较强的学科,在成绩好的基础上也要注重个人的修养。而开展朗读教学可以陶冶情操,能够让学生通过语文在交流的过程中去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分析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下,许多教师已经对朗读这项活动逐渐的重视起来,发现通过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学习不积极,不理解讲述的知识等等,但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朗读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改进,并且开展朗读教学也不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正常发展,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在语文中的学习。开展朗读活动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这种教学方式也容易对学生进行管理,在每次的朗读中都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为学生学习语文以及个人的修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意义
当下教师都注重于学生成绩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在学习中,不能够彻底掌握基础知识。这些都表明了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缺乏表达,而开展朗读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主,在语文的学习中,只有将所学知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够彻底掌握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语文的学习。所以说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至关重要,对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都是从多方面去解决在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可以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发展。所以说朗读教学是比较全面的培养学生,教师应该做好教学中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打好基础。
二、如何开展朗读教学
(一)将朗读活动体现在日常中,反复训练
朗读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练成的,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学生只有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够掌握朗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因此,要想让学生掌握好这门活动,教师可以将朗读体现在日常中,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来促进学生朗读。并且在日常的训练中,可以达到一个复习的效果,将朗读与其他方面结合起来,在上课前,在课中,在课后,都可以与不同阶段讲述的知识结合起来,来促进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从多方面进行下手,反复训练,为学生学习语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前预习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预习来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课文的理解。但将预习与朗读结合起来,会有不同的效果,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字词和文章,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预习,让学生能够更真实的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并且进行朗读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此,在进行预习的时候与朗读结合起来,可以增加预习的效率,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中,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在学生每次对一些知识点不理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反复阅读,去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从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授时,教师要要让学生多去朗读,感受字词的标准发音,这都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在课后,教师也可以流出来一些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朗读,这样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所以说,将朗读体现在日常中,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学习。
(二)朗读不同种类的文章,促进学生更好的表达情感
要有区别的去朗读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文章在朗读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效益,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文章大致分为记叙文、说明文、散文与诗歌这几个种类。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不要局限于一方面,要对每一个种类的文章进行阅读,感受不同文章表达感情的手法。在进行朗读记叙文的时候,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在自己身临其中,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进行说明文的时候,对其阅读可以感受到作者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表达的情感。这就说明了不同种类的文章的表达手法不同,通过课前课后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識。
阅读不同文章可以使教学活动得到有效的发展,避免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出现知识的偏科现象。通过朗读不同种类的文章,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多个方面的学习,无论学生是遇到记叙文还是说明文都可以从容的去解决。对此,教师可以在每日的课堂中,根据教材讲述文章的不同来制定每天朗读的内容,虽然要进行不同种类的朗读,但也不能太频繁的更换,要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制定朗读内容。例如在进行教授记叙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阅读记叙文,感受这个种类的文章时如何去表达人物情感的,通过这样方式的朗读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当下学生自主预习中的不足。
结束语
要想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更好的开展朗读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制定教学计划,还需要师生的密切合作,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通过在当下教学中良好的开展朗读教学活动,以此来为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和在语文教学中学奠定良好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云波.浅谈小学朗读教学开展的有效性探究[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