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过后现彩虹

2021-11-20 23:35梁发勇
歌剧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光童声唱段

梁发勇

2009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出品的首部现实题材歌剧《山村女教师》首演,引起主流媒体和业内人士的强烈反响,至今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了五个轮次。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由中央戏剧学院声歌系进行了全新的舞美设计和制作,音乐运用了钢琴和弦乐四重奏的编制,由毕业生排练演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仅在知网查到的关于该剧的期刊论文和研究生论文多达30余篇,可见该剧的广泛影响力。虽然有的文章对该剧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但总体上还是给予了肯定和好评。

12年之后,在2021年第37个教师节之际,国家大剧院再次集结《山村女教师》主创团队,以《山村女教师》为基础全新改版制作的《夏日彩虹》,于9月8日首演,并连演五场。笔者有幸于12日观看了演出。从现场看,简洁大气的舞台布景、真实朴素流畅的剧情、催人泪下的音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送上了诚挚的祝福,在带着丝丝凉意的中秋时节为观众带来了温暖心灵的感动。

笔者曾于2009年观看过《山村女教师》,这次又观看了改版制作并改名的《夏日彩虹》,能够感受到该剧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经过了精心打磨,也可以看出国家大剧院及其主创团队对艺术追求的精益求精。作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者,笔者最关注的自然是歌剧的主导——作曲家郝维亚和这部歌剧的音乐创作。《夏日彩虹》在音乐创作方面有很多亮点与特点,笔者主要从《山村女教师》到《夏日彩虹》音乐创作的主要增减和修改变化、童声合唱的运用、复调技术的运用等个人感触最深的三个方面谈谈这部歌剧的创作。

从《山村女教师》到《夏日彩虹》的音乐创作

《山村女教师》首演之后,歌剧音乐受到普遍赞誉,剧中不少咏叹调、宣叙调、合唱等优秀唱段被广为传唱和研究。12年后,作曲家又经过大量的歌剧创作实践,对歌剧的创作技术更加娴熟且游刃有余。《夏日彩虹》的现场除了感受到明显新增的音乐段落外,在音乐听觉上很难再想起与12年前看过的《山村女教师》有什么本质区别。

因此,我曾与郝维亚交流过对音乐修改的想法,他表示自己并不愿意对原版的音乐做很大的修改,因为担心过去了12年,个人技术的丰富和审美的变化会使得修改后的音乐给人造成突兀的感觉,作曲家的愿望是基本保留当年的状态。郝维亚表示,本次音乐修改的核心是细致地打磨所有音乐,主要是配器的细节调整。另外作曲家将部分段落做了低小二度甚至大二度的降调处理,比如男低音角色山爷的部分独唱段落,降调后的唱段可以使演员的处理更游刃有余、娓娓道来,总体上更为明确歌剧《夏日彩虹》的“抒情”特质。

当然,由于剧情内容发展的戏剧性需要,有些部分需要新增音乐,也有冗长的地方需要做删减。其中新增创作唱段主要有两处:

第一,原版第一幕开场由群众的大场面开始,有些凌乱,没有突出主题和层次。改版后新增了学生的童声合唱与女教师独唱的互动段落。例如:第一幕人声首次出现的是全为衬词的童声合唱,该合唱运用二声部同度卡农技术创作,进行曲风格,其作用犹如第一幕的引子。随后是充满希望和向往的童声齐唱《雄鹰在云外翱翔》唱段,并引出女主角的上场,女主角的独唱表现了老师对学生们成才的期望,之后是杨彩虹与学生的互动——杨彩虹的独唱与学生们的童声齐唱形成二声部对比复调结合(见谱例1局部片段),最后学生们由《雄鹰在云外翱翔》的童声齐唱变为和声性合唱,歌词重复了“我们爱你杨老师”。新创作的段落表现了纯洁的师生感情,开门见山点明了主题。同时作曲家的创作技术严谨,简洁而有效果,达到了技术性与艺术性、戏剧性的完美结合。

第二,原版中女主角的性格特征不够突出,形象过于被动,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思索与判断。因此,作曲家在新版第二幕中为女主角新创作了一段精彩的咏嘆调《远方万里无云》,这段咏叹调添加的位置恰当,是在女主角生病痊愈后再次踏上回山村路上的唱段。

该唱段表现力女主角丰富的内心变化,其创作结构布局处理精细巧妙,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489-518小节)?E大调,描绘壮美景色,借景抒情;第二部分(519-530小节)c小调,表现了杨彩虹内心的徘徊迟疑;第三部分(531-550小节)?D大调转D大调,表现了杨彩虹对山村、对学生的爱,坚定了留在山村的信念和人生奋斗的方向;第四部分(551-604小节)?E大调转?A大调,表现了杨彩虹对未来的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们好的未来。在575-579小节、590-593小节场外的童声合唱《我们在云外翱翔》与杨彩虹的咏叹调遥相呼应,在此童声合唱为B大调、杨彩虹的独唱为?E大调,不同调性、一个台上一个幕后,产生了一种蒙太奇效果,极富戏剧性,560-604小节只有衬词的童声合唱在?A调上结束了这个唱段。该唱段和声丰富,调性为?E-c-?D-D-?E-?A的变化,转换频繁而有特点,开始于?E调结束于下属调?A,开始的两次调性是关系大小调转调,最后两次调性是主调和下属调的变化,中间四个调性为连续上行半音的转调,表现了女主角丰富的内心变化。三连音节奏、同音进行、六度大跳等音高节奏的处理,结合c小调连续下行二度的和声进行,同时运用弦乐组为主的配器等音乐创作要素综合在一起,表现了杨彩虹内心的细腻的思想波动,令人动容。

此外,根据剧情需要,作曲家还对原版的两处音乐做了删减。第一是删除了原版第二幕山爷和李母的唱段。因为第二幕开始学生们与村长周洛平都已经交代了杨彩虹生病的事情,之后山爷和李母的唱段又表达了大致相同的内容,删减是为了抓重点、强化主题。第二是删减了原版尾声处杨彩虹的唱段。这是因为原版在众人已经知晓杨彩虹为救学生而牺牲的几个场景后,杨彩虹又出现在舞台演唱,有些不合时宜,原版首演后有学者写文章也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因此在新版中删掉了该部分。

《夏日彩虹》中的童声合唱

在本剧中大量运用了合唱,起到剧情的呈现、发展与构筑戏剧性结构的作用。尤其是童声合唱,在该剧中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学生已然成为歌剧的主角之一,在剧中承担着多样化的戏剧性任务。比如在前面提到的从第一幕开始就运用了童声合唱,并以此引出女主角登场,之后又与女主角的独唱结合,形成师生的第一次互动。这次互动之后是童声合唱唱给老师的《理想之歌》,最后一名学生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山村教师,巧妙地突出深化了主题。再之后依然是童声合唱,展现了“老师要结婚啦”的剧情。

在第一幕杨彩虹忐忑的期待中,迟到的李文光摊牌取消了婚事,其间经过李文光、杨彩虹、李母、周洛平以及群众的唱段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最后杨彩虹准备离开这个伤心地,因为舍不得学生们而中途折返。在杨彩虹返回的剧情中,童声合唱又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是学生们告诉了观众“老师走啦”并期待老师回来的合唱片段。随后女童声独唱与童声合唱先后唱出了非常优美、抒情、感人的《你是清晨的露珠》,该唱段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爱与不舍,丰富了杨彩虹的艺术形象。随后返回的杨彩虹首先独唱,之后童声合唱加入,再之后周洛平独唱加入,直至出现童声合唱《雄鹰在云外翱翔》同时结合杨彩虹和周洛平的重唱。这个段落层层递进发展,感情逐渐深入,最后以童声合唱《雄鹰在云外翱翔》和只有衬词的童声合唱结束了第一幕,倒装再现了歌剧开始时的童声合唱部分,处理得非常巧妙。

第二幕开始是周洛平为学生们代课的戏,这时的童声合唱表现了学生们与周洛平嬉戏打闹的幽默剧情。杨彩虹病愈回山村路上演唱咏叹调《远方万里无云》时,童声合唱再次加入。

第三幕,学生为杨彩虹与周洛平准备婚礼的场景,童声合唱再次登场,这次是对杨老师的美好祝福。在另一位支教老师孟秋霞来到山村时,童声合唱唱出了欢迎词。之后是学生与杨彩虹、孟秋霞两位老师在雨夜的对话,进一步深化了杨彩虹与学生们的感情,并交代了杨彩虹经常护送学生回家,为杨彩虹之后的牺牲埋下伏笔。而在杨彩虹牺牲之后,歌剧的结尾处再次出现童声合唱《你是清晨的露珠》,同样的旋律再次出现,催人泪下,达到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的完美统一。最后在童声和所有人的合唱中,全剧结束。

总之,童声合唱在歌剧不同位置出现时,都有不同的情感变化与表达,比如对杨彩虹的发自内心的敬爱、杨彩虹离开后的不舍和挽留、杨彩虹回山村后的喜悦、与周洛平嬉闹时的天真、杨彩虹去世后的悲伤等等。因此,学生们成为歌剧的主角之一,童聲合唱的创作也成为本剧的亮点之一。

复调技术的运用

歌剧创作中,复调技术的运用对剧情的陈述及戏剧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表现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上,复调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剧使用了大量的复调技术,主要运用在合唱、重唱以及独唱与合唱结合的音乐创作中。郝维亚在该剧中的复调技术运用,简洁而有效,成为本剧创作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比如在第一幕中,李母满怀欣喜筹备儿子李文光和杨彩虹的婚礼,期盼李文光的归来,但李文光到家后却提出退婚,于是产生了矛盾。经过两人的对唱之后,两人以二声部对比复调的重唱增强了矛盾冲突。之后又发展为李母、李文光和群众合唱形成三层对比复调的结合,戏剧性矛盾冲突进一步增强,形成第一幕中的一个小高潮。此唱段中三人的歌词也均不相同——李母断绝母子关系的要挟、李文光不思悔改的抗争、群众对李文光的谴责和对杨彩虹的同情,各种感情同时呈现,戏剧冲突鲜明。

再比如,还是在第一幕中,当杨彩虹知道了李文光退婚的决定后,两人有一段重唱,这段重唱是用二声部对比复调技术创作而成,二人歌词也不同,同时表达了杨彩虹的悲痛、哀求李文光回心转意以及李文光的绝情、懦弱的情感。

总之,剧中复调技术的运用和剧情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与歌剧中的矛盾冲突相辅相成。有时,同样是二重唱,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剧情,作曲家运用不同的作曲技术,用以表达当时的戏剧内容。比如在第三幕开头描绘杨彩虹和周洛平二人甜蜜爱情的重唱时,作曲家局部运用了自由的八度模仿复调技术,而且两人采用相同的歌词,与杨彩虹和李文光的二重唱运用了不同的复调技术处理。

剧中还有很多对比复调技术运用,比如李文光退婚后,李文光的辩解和群众的谴责构成的二声部对比复调,后又有周洛平、群众、李文光三声部对比复调,第三幕准备杨彩虹和周洛平婚礼时山爷、李母、群众与后加入的李文光形成的四声部对比复调段落,都同时表达了当时场景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夏日彩虹》观后的其他感想

除了以上对歌剧音乐的直观感受及理性的分析梳理之外,笔者在《夏日彩虹》观后还有其他一些感想:

第一,关于从《山村女教师》改名为《夏日彩虹》。笔者以为,《山村女教师》的名称比较具象,相对单一,改名为《夏日彩虹》应该是意在加深拓宽歌剧的情感表达内涵,“彩虹”是一词双关,既代表了女主角杨彩虹,也代表经历风雨之后显现的“彩虹”,不仅歌颂了杨彩虹以及孟秋霞等支教贫穷地区的工作者们,同时也歌颂了像周洛平这样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讴歌了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甘于奉献、不忘初心的平凡英雄们。

第二,关于三幕歌剧两次中场休息的感想。《夏日彩虹》是一部三幕歌剧,每一幕时长达40分钟以上,全剧近3个小时,本场开演时间也由通常的晚上七点半,提前到晚七点开始。全剧演出过程中休息两次,每一幕结束休息一次,这是笔者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笔者看到9月12日晚,国家大剧院歌剧厅现场的上座率近80%。作为歌剧,而且已经连续演出了四场,还有保持这么高的上座率,实属难得。此外,普通观众甚至专业人士对于时间较长的歌剧或者音乐会,能够一直沉浸在现场音乐和场景中不走神是很难的,中场休息时也会有趁机离场的现象,如果中场休息两次,更是提高了有些观众中场“逃跑”的概率,所以很少有中场休息两次的情况。而国家大剧院和主创人员敢于这么做,我想一是由于原版《山村女教师》的好口碑基础,二是因为国家大剧院和主创人员对本次新改版后质量更加自信。在演出现场我还特别关注了一下,两次中场休息时几乎没有离场的观众,这非常难得,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该剧的成功。

第三,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复排演出。歌剧的复排,一般都是针对经典的老剧目,国家大剧院乃至全国对当代歌剧进行复排的应该并不多见。《山村女教师》在12年后复排并全新改版为《夏日彩虹》,这对作曲家及所有主创人员、对国家大剧院甚至对中国歌剧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一份荣耀,更是中国歌剧走入“制作、表演、理论”深水区的标志。

从当晚演出现场可以看出,主创人员对原剧进行了精雕细琢,舞美、服装、道具、多媒体等形式上的变化比较直观。象征性的写意风格比原版相对单一的具象、写实风格的表现更加深刻、大气,改版后的歌剧情节更加简洁、紧凑、连贯,戏剧的张力有所加强,指挥、乐队、主演等表演艺术家们的表演也都可圈可点。很多场景,尤其是女主角牺牲后童声合唱等段落让人潸然泪下,现场演出非常成功。

当然,新版的《夏日彩虹》也不是完美无瑕。相对原版,笔者认为主创人员的修改一则是有自己更加成熟的想法,二则也可能整合了观众和专家学者们对原版《山村女教师》的意见。但歌剧所牵涉的方面太多,而且观众甚至业内专家对同一种状况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所以对原版的修改有时是双刃剑。比如新版的舞台相比原版可以用两个词形容,一是大气,二是写意,设计者也许是希望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口味。这种想法虽好,但观众尤其是看过原版的观众不一定“买账”。笔者也有感触,新版过于写意,让观众有些不好理解,原版旋转舞台一景到底的视觉效果很精彩;新版失去了原版充满感情的舞台灯光、色彩,失去了原版的溫馨与朴实。所以修改还是要保持原版中的亮点,不是全部推倒重建。笔者在演出结束后和看过原版的朋友们聊天,有人也表示怀念当年版本的旋转舞台。

对我国当代原创歌剧发展的一点思考

近年来,从专业院团到音乐院校,都开始重视我国原创歌剧的创作与研究,重视中国原创歌剧的发展,也出现了大量原创歌剧作品。比如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院团,其歌剧表演、制作、生产流程的成熟和稳定,已与国际接轨。再如2019年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了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等,对我国的歌剧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在我国当代歌剧发展体系中,有些环节依然存在问题,最大的感触是我国当下歌剧理论研究的质量已经落后于歌剧创作的质量(甚至可以扩大到所有的专业音乐理论研究和创作)。比如当下不少歌剧评论和研究过于理论化,太随意、太文学化,甚至脱离了舞台。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歌剧音乐文本(乐谱)的分析研究不够,这也是中国当代歌剧发展长久以来的致命问题。笔者以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继续加大歌剧理论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甚至歌剧创作者参与到歌剧评论和研究中来。

尽管我国当代原创歌剧的创作数量比较高,但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问题,在歌剧创作方面的答卷还不够优异。一部歌剧很难,甚至可以说没有第一次就做到完美无瑕的情况。我们美好的“中国当代原创歌剧梦”是“制作、理论、表演”到复排再制作、理论再提升、表演再提高这样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够创作出“高峰”作品。一部优秀的歌剧需要不断的复排打磨和精雕细刻,这次国家大剧院出品的《夏日彩虹》为中国当代歌剧的发展做出了范例。可以说,从《山村女教师》到《夏日彩虹》,为从“高原”到“高峰”做了注解。正所谓,风雨过后才能现彩虹。好的歌剧作品要将创作、表演、理论研究打通,并不断修改打磨才能跨过“高原”登到“高峰”。

猜你喜欢
文光童声唱段
童声飞扬
郭文光
郭文光
绵绵古道连天上
夏 天(童声合唱)
一弯新月挂半天
丰收的喜悦
琴书和鸣——记2015吴文光“琴心”系列艺术活动展演
火呀火呀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