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菁 张徐
西方音乐剧,从轻歌剧《彭赞斯海盗》(Pirates of Penzance,1879)到黄金年代的《俄克拉荷马!》(Oklahoma!,1943),到以剧本为重的《拜访森林》(Into the Woods,1987),再到摇滚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2015),绝大多数的剧目都要求演员是位好歌手。没有他们的歌唱,就无法呈现整个剧目的戏剧音乐骨架。而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音乐风格的剧目对演员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譬如在《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1986)中,吉莉女士必须有坚固的“实唱”(Belt),如同大女主;《她爱我》(She Loves Me,1963)中的阿玛丽娅以古典唱法(Classic)来演绎女高音声区的多首歌曲,但她必须要在歌曲《我的鞋呢?》(Wheres My Shoe)中使用说话位置来歌唱。
歌唱技术是音乐剧演员完成“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叙述故事或推进情节发展”等戏剧任务的动力,也是观众在演员的表演中可直接感知的,因此可称其为音乐剧演唱的“显性动能”。从百老汇音乐剧的百年发展来看,演员们的歌唱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百老汇早期音乐剧时期,受欧洲轻歌剧、音乐喜剧等音乐戏剧形式的影响,此时期的歌唱技术来自古典唱法,演员的优美音质、饱满的元音、纯净而不间断的连音(Legato)、开放的腔体、温暖的共振等与当时的轻歌剧表演基本无异,例如赫伯特的《淘气玛莉塔》(Naughty Marietta,1910)、齐格菲尔德《富丽秀》系列(Ziegfeld Follies of 1911-1919,1911-1919)“公主音乐剧”四部曲《太棒了,埃迪》(Very Good Eddie,1915)、《哦,男孩!》(Oh, Boy!,1917)、《交给珍妮》(Leave it to Jane,1917)、《哦,女士!女士!!》(Oh, Lady!lady!!,1918)。
进入到1920年代,源自古典唱法的音乐剧歌唱技术有些变化,例如《演艺船》(Show Boat,1927)的歌曲《叫我如何不爱他》(Cant Help Lovin Dat Man)中,胸声色彩比以前较浓厚,低声区受爵士乐的影响,出现爵士乐特有的律动,而这对女高音演员而言不是很友好,因为戏剧角色“朱莉”是黑白混血女性,演员需将爵士乐风格融入古典唱法来准确塑造人物形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音乐剧歌唱比过去更加轻柔或活泼,例如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Porgy and Bess,1935)、罗杰斯与汉默斯坦(Rodgers & Hammerstein)的《俄克拉荷马!》《旋转木马》(Carousel,1945)、科尔·波特(Cole Porter)的《吻我,凯特!》(Kiss Me,Kate!,1948)。
百老汇音乐剧发展至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音乐剧题材内容得到广泛延伸,更多平民故事呈现在舞台上,过去沿用的古典唱法已不再能满足市场需要。例如音乐剧《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1951),当时久负盛名的戏剧演员格特魯德·劳伦斯(Gertrude Lawrence)出演剧中女主角“安娜”,她不是歌剧演员,自然不能运用纯正的古典声乐技术。但是为了整个剧目的唱法统一,演员在一个八度内尽可能地融合“说话”与“歌唱”。此时期的古典唱法呈现新趋势,即更为近似语言。这种“新趋势”是在美声基础上向现代观众的口味倾斜,使演员的歌唱更轻松、声音位置更靠前,但又没有失去古典唱法特有的连贯和腔体共鸣。而“Legit”就是行内人士对此类新型古典唱法的统称。
百老汇使用的“Legit”是术语“正统”(Legitimate)的简写,作为古典唱法的昵称最早出现在1900年代,现在主要用于区别百老汇另一常用的实唱技术(Belting)。Legit被描述为具有抒情性的、类似说话的声乐品质,强调歌词的清晰度;通常有稳定而持续的颤音,多用传统意大利元音发声,强调整个音区的音色一致,在高声区有歌剧音质。此类型音乐剧演员有理查德·凯利(Richard Kiley)、芭芭拉·库克(Barbara Cook)、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约翰·莱特(John Raitt)、戈登·麦克雷(Gordon MacRae)、克雷格·舒尔曼(Craig Shulman)、凯利·奥哈拉(Kelly OHara),奥德拉·麦克唐纳(Audra Macdonald)等。
根据音乐剧的不同类型,Legit会呈现出两个不同技术层面:“歌剧化”与“近歌剧化”。前者集中出现在早期音乐剧,以及维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西格蒙德·隆伯格(Sigmund Romberg)和鲁道夫·弗瑞尔(Rudolf Friml)、杰罗姆·科恩(Jerome Kern)、早期“罗杰斯与汉默斯坦”等人创作的音乐剧中。而在过去的70年中,很多音乐剧以“近歌剧化的Legit”作为戏剧表达的主要歌唱方式。不论是黄金时期的《富贵荣华》(Kismet,1953)、《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56),还是20世纪末的《雷格泰姆》(Ragtime,1996)、《玛丽·克里斯蒂》(Marie Christine,1999),抑或是千禧年后的《晴光翡冷翠》(A Light in the Piazza,2003),都能从中发现那些音乐是为接受过美声唱法训练的歌者而作。在世界闻名的《剧院魅影》中,尽管作曲家韦伯为演员莎拉·布莱曼创作了完美展现女高音花腔技术的歌曲“剧院魅影”,但综观全剧的歌唱技术呈现,仍是以“近歌剧化”的Legit技术为主。
1930-1950年代的百老汇,音乐剧演员面对大量观众,需要跟管弦乐团尤其是爵士时代的铜管乐队实现声量平衡。他们尝试前移腔体共鸣位置,以获得更多胸声,使声音更加明亮,这时就是“实唱技术”的发展契机。最早尝试且成功的是埃瑟尔·莫曼(Ethel Merman),她在寻找一种可以充满大房子的声音,无须扩音器就可以轻松表达戏剧文本,该声音的质量与爵士乐器更匹配,更能完美描绘内心坚定、自我强大的戏剧人物。
“实唱”没有单一的定义。这个词本身来自俚语“wallop”,意思是“猛地一击”。因剧本的驱动,它在戏剧人物形象塑造中更像是说话或喊叫,并在今天的许多音乐剧中使用。百老汇音乐剧面试中的“实唱”多被形容为“明亮的”“铃声响亮的”“响亮的”“向前的”“说话一样的”和“大喊”。但有些专家认为该唱法不需要特别大声,且无“嘶吼”的品质。在专业声乐学习背景下,鼻音是可选的,也可以用颤音提高实唱的感知美。“实唱”具有相对较高且向前的舌位,以及窄咽、高喉位;与其他唱法相比,喉位更“灵活”,可根据实唱声音的类型进行升降。实唱中几乎不倾斜甲状软骨,其喉咙的垂直升降可被视为“喉部倾斜”,以期获得更高的实唱音。当然,喉头过高会使人衰弱,过低也会是毁灭性的。但是某些歌手也能在相对的低喉位和宽咽状态下完成实唱。跟古典唱法相比,实唱需要更高的声门下压力,增加肺部压力使代表胸声的音频向上延伸,超出预期的情态音范围,进入假声域。
实唱在中声区有多种声音呈现,但不是相同的品质,其技术通常包括纯实唱(pure belt)、轻实唱(light belt)、健康实唱(healthy belt)、胸声实唱(chest belt)、强实唱(power belt)、流行实唱(pop belt)、摇滚实唱(rock belt)、鼻音实唱(twangy belt)、高位实唱(high belt)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百老汇音乐剧都需要实唱,有时候会出现,有时候不需要,这视剧目的戏剧表达要求而定。但在某些特定歌曲里,这种质地的声音不可替代,拥有这种技巧的歌手有埃瑟尔·莫曼、塞莱斯特·霍尔姆(Celeste Holm)、丽莎·明内利(Liza Minelli)、劳瑞·比奇曼(Laurie Beechman)、帕蒂·卢彭(Patti Lupone)、珍妮佛·霍利迪(Jennifer Holliday),伊迪娜·门泽尔(Indina Menzel)、南希·奥佩尔(Nancy Opel)、亚当·帕斯卡(Adam Pascal)、托尼·文森特(Tony Vincent)等。
不论是《玫瑰舞后》(Gypsy,1959)中的《一切进展顺利》(Everythings Coming Up Roses),还是《魔法坏女巫》(Wicked,2003)中的《抗拒引力》(Defying Gravity),又或是《摇滚年代》(Rock Ages,2005)、《美国白痴》(American Idiot,2009)等当代音乐剧中的大量摇滚歌曲,都需要演员具备强大的实唱技术才能完成既定的戏剧表达。但是该技术必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科学地练习和实践,从而发现歌曲中何时且如何使用“实唱”,以及如何避免因过度“实唱”而引起的声带小结、息肉、囊肿、水肿、出血等病变以及疲劳、痛苦、嘶哑等不良问题。
百老汇音乐剧在20世纪历经革新、成熟、鼎盛、衰落、复兴,混声技术(Mixing)跟实唱技术一样被演员们广泛使用。不论是首个将歌曲和对白整合在严肃叙事中的《演艺船》,还是率先用大段叙事性舞蹈完成多个叙事任务的《俄克拉荷马!》,歌曲文本成为理解戏剧人物情感的关键。为了让演员的角色表演更加贴近戏剧要求,作曲家常选择更合适的音域来实现歌者“说话般”的歌唱。中、低声区的“实唱”可以实现作曲家的创作诉求,但是让“实唱音域”继续向高声区延展时,混声技术便成为有效手段。
混声技术可实现胸声与头声之间的“无缝连接”。例如音乐剧中的大女主或天真无邪女主,通常有较宽音域(F4-G5),在实唱技术与古典唱法之间会存在混声技术。作为一种声学策略,混声技术能够持续降低歌唱时所需的声带压力。音乐剧演员学会了如何将胸声与头声有效混合,可以使实唱技术支持的声音更为真实。一周登台8次对演员而言是个挑战,尤其是要发出剧中歌曲或特定音符所需的音色,调整头声和胸声的“比例”尤显重要。当音域往上扩展时,会要求更多的Legit品质,擅长如此表现的音乐剧演员有丽兹·卡拉威(Liz Callaway)、梅丽莎·埃里克(Melisa Errico)、丽贝卡·卢克(Rebecca Luker)、卡萝莉·卡梅罗(Carolee Carmello)等人。
音樂剧演唱中的混声,其含义不同于古典唱法的混声。音乐剧的混声音域是头声音域与胸声音域的混合,其中胸声音域占优势,而在古典歌唱的混声中,头声音域占优势。音乐剧歌曲演绎中,因为声区变化、语言表达以及戏剧需求,演员的混声品质有不同类型,如平衡的混声、混声/实唱(mix/belt)、胸声-混声(chest mix)、头声-混声(head m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