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金龙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传承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若能从“释义”“解码”“评鉴”教学解读的三个层级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自主、自愿、情理通透地学好传统语言的表达艺术,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和辨识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 文言文;释义;解码;评鉴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传承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却举步维艰。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重“文”而轻“言”,对文言知识进行硬性灌输,课堂沉闷乏味;另一方面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学生不喜欢读经典……因为他们和经典有历史距离,语言和形式可能隔膜,当然也有年龄因素,生活经验与理解力限制了对经典的了解。”但对经典文言文的文本教学又是必须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发挥教学智慧。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提出要从三个层级展开文本解读,笔者受此启发,以为通过三个层级的文本解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引领学生做好“释义”
释义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既包括对文本字、词、句、段的意义解释,也包括对学生语感和文感的培养。它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津梁,是起点。如笔者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读音障碍,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之美,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悟,这就为为后面的文本解读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边读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疑难问题由小组合作解决,并重点引导学生辨析“讥”“谏”“刺”“谤”“讽”等字词的区别,解决关键字词的释义。最后引导学生高声朗读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段落,让学生从语气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揣摩。学生从妻“私我”理解了夫妻间的深情厚谊,“君美甚”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要读得温柔、真诚;从妾“畏我”理解了中国传统社会里妾在家里低下的地位,要读出畏怯感;而客“欲有求于我”要读出敷衍、应付的语气。这样,通过诵读释义,既让学生获取了知识与信息,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文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做好“解码”
黄伟教授认为,所谓“解码”,就是解释、析取文本的艺术构造的奥秘,即对作品的思路、结构和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释义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基础阅读,解决的是较浅层次的知识问题和对文本的初步感受,解码则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解剖文本的结构、机关、奥妙等,是比较高级的阅读审美,指向的不仅是读懂文本,更是读透文本。这一层级要求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专业的深入阅读,不能完全依据教参的分析去进行讲解。它不是培养学生获取静态知识的能力,而是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取规律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某类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有益于学生提升文本阅读能力。
对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本解读,教师可以提纲挈领,抓住“讽”字,通过“邹忌为何而‘讽?怎样‘讽的?‘讽的结果如何?”三个问题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可以抓住“三”字,从“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分析文本结构,体会邹忌从日常生活小事引入国家大事的劝谏技术,从而深刻领会文本内涵。笔者在释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文本中哪几个字最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问题指向两个内容:把握文本结构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生所选之字必须包含这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算符合题意。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意见逐渐趋向统一,认为“思”和“善”两个字最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两个字是解读本文结构的一把钥匙,正是因为有了“思”才引出了下文邹忌“讽”齐王,使文章思路有了大的转折——由细小的闺中生活之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字既把全文推向了高潮,又引出了圆满的结果,拉开了齐国走上繁荣强盛的帷幕。同时,一个“思”字又刻画了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忠于职守的谋臣形象,而一个“善”字也刻画了齐王心胸宽阔、气量宏达、从谏如流等贤明君王的形象。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让学生理清了文章思路,分析了人物形象,又让学生欣赏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并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写作的一般结构技法。
解码也可以是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言語智慧。齐王纳谏的过程非常简略,只有一个“善”字,此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探讨“善”之前的过程以及齐王最终纳谏的原因,并适时补充介绍历史上真实的齐王的喜好,让学生体会邹忌进谏的险情,并领会“善”字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解析文本蕴含的机关奥秘,使学生感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
三、引导学生做好“评鉴”
黄伟教授认为,评鉴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辨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从文本的多个角度进行审美反思。很多语文教师在教读文言文时仅止步于前两个层级,少了指导学生深度品析即评鉴的环节,没有让学生深入文本字句的骨髓和底里,品悟出文本的真味。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做好评鉴,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而《战国策》是一部历史著作。古代史学家对历史著作一般都自言秉承记事、记言的实录传统。记事的实录性在历史著作中随处可见,但记言却难以做到实录。因为绝大多数的记言并非史学家亲历,且大多没有真实的文献根据。因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把记言称为“代言”“拟言”,即史学家把个人的情感态度志趣融入到史笔之中,使历史文本具有了文学的审美功能,让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互相渗透。邹忌善于讽谏在史书中多有记载,甚至有史书认为齐国正是在邹忌的讽谏之下才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由此可以看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善谏和齐王的纳谏以及齐国富强的结果等事件基本是真实的,符合史家的实录精神。但妻、妾、客的言语却像设计好的台词,邹忌“暮寝而思之”的心理活动也以语言形式呈现出来,这显然就是钱钟书先生所指的“代言”“拟言”了。所以,教师在教授本文时除了关注本文的文言知识以及曲折的情节外,还应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评鉴本文故事情节的虚实以及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了解史学笔法和文学笔法的运用。教师可以再把本文与七年级下册的《孙权劝学》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味“记言”的非实录性以及史学家“代言”的情志。教师再进行拓展阅读,选取《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乌江自刎”前的最后一战的文字,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引领学生读出项羽的英雄气概,读出战场的血肉横飞,读出司马迁通过“代言”“拟言”这种文学想象所表现的对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极力赞美。经过这样的评鉴教学,教师既能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字句品悟出文本的精髓,又能培养学生以审美鉴赏的眼光阅读作品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黄伟教授提出的“释义”“解码”“评鉴”文本解读的三个层级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把学生从单一的识记文言知识的窄胡同带到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让学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教师若能长期进行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学好传统语言的表达艺术,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和辨识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升。
[作者通联: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