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21-11-20 19:10王理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1年17期
关键词:体积数学知识情境

王理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为日后发展打基础,生活情境方法能够将数学与生活相连,有效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学会主动探索,提高学习效率。

一、生活情境方法的意义

1.让数学知识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会令学生产生数学学习仅是在学校完成任务的想法,教师需要利用生活情境方法,减少他们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同时,数学是一门需要抽象推理能力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依然以直观思维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借助直观的事物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门槛,让数学知识直观化、生活化,从而提升他们数学学习的效率。

2.营造良好数学氛围,增添学习乐趣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逻辑性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抵触甚至是畏惧情绪,这些消极的情绪会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很难理解课堂知识点,长此以往便会对数学彻底失去信心。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入生活情境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数学世界,明白数学并非想象中那样晦涩难懂。

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時,教师用生活中去超市购物付钱举例,设置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怎样付款最简便,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到简便运算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更好地运用公式,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亲切感,淡化对新知识的恐惧。

3.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阶段的学习不仅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基础,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育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意识到数学学习是可以自己主动进行探究的,并具有实际意义。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生活情境方法的运用策略

1.运用生活情境方法引入新知识

生活情境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融合。抓住这一特性,教师在引入新的学习章节时,便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方法对章节内容进行简单铺垫,让学生燃起兴趣,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有大概了解。

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知识点时,需要学生学会运用排水法来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在课堂上出示半杯水,再在杯中加入不规则的铁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情景吗?有学生会笑着告诉老师:我洗澡的时候,躺入澡盆,澡盆的水就会溢出来……这样有趣的生活场景一下就能引发学生们的讨论。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原来水上升的体积或水溢出来的体积就是放入的那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只要运用排水法,就能计算出溢出水的体积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为多少。

学生们通过在生活中找到需要运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能够获得成就感,找到学习的自信和乐趣。

2.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活动

学校可以在数学课上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运用数学。

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的各种事物,让他们分辨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实现知识迁移;同时布置别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中的物品,分辨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出课堂活力,集中学生注意力,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情境

对活泼好动的学生,需要创设一种可以提升他们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情境,让他们有更好的参与度;对后进生,要鼓励他们在课堂外的生活中多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强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对只会做题无法良好地将数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的学生,需要及时引导,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活情境教学中,引导其发散思维,提升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生活情境方法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层次的不同将不同的教学法融入到生活情境方法中,创设出适宜的情境,同时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及发散思考能力,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保持敏感性,以增加自身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体积数学知识情境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