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贺杰 赵巧丽 陈新星
随着医疗理念等不断进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不断受到重视,疼痛已经成为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之外的第五生命体征,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尤其受到重视[1-2]。疼痛是骨折的突出临床表现之一,骨折患者的疼痛不仅程度较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多伴随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3]。术后的疼痛会对患者情绪、神经内分泌功能、骨折愈合速度等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在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时,疼痛甚至会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4-5]。临床护理人员作为疼痛管理者之一,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方法较多,而规范、准确的疼痛治疗方式是有效缓解疼痛的关键[6]。为了有效地解除患者术后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治疗感受,我院近年来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采用综合疼痛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疼痛管理质量 。
选择我院2018年4月—2020年1月骨科124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单纯创伤性骨折经X线及其他物理影像学诊断明确;接受手术治疗;同意纳入研究。排除条件: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合并脑血管疾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合并外周神经感觉障碍;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28~72岁,平均46.9±12.5岁;其中上肢骨折23例,下肢骨折39例;小学文化程度12例,高中文化程度26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2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28~71岁,平均45.8±12.3岁;其中上肢骨折22例,下肢骨折40例;小学文化程度患者13例,高中文化程度患者25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24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内容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1 对照组 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和术后指导,辅助肢体功能锻炼,评估疼痛,介绍疼痛产生的原因、缓解方法等知识[7],如果患者疼痛程度难以忍受可以咨询主治医师后给予镇痛药物治疗。
1.2.2 观察组 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疼痛护理措施。
(1)疼痛认知评估: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对患者疼痛及认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表格的形式对患者的疼痛认知能力、疼痛控制需求、期望程度、家属认知能力及支持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估[8]。
(2)疼痛教育:小组依据评估结果制定患者及家属疼痛知识的认知度提升计划,通过进行疼痛知识面对面宣教以及疼痛知识手册学习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手册包括疼痛的相关理论知识、不同部位骨折的疼痛程度、体位缓解方法等,宣教结束学习后,利用评估表格评估患者和家属认疼痛知能力,优表示患者可以对教育内容进行复述率为70%以上,良则表示患者复述率在50%~70%,差则为患者对内容的复述率低于50%[9]。对于疼痛内容掌握较差的患者,责任护士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再次巩固,最终达到良好的住院状态[10]。
(3)加强疼痛管理: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方法的指导能力,如镇痛泵的正确应用方式,术后如何摆放骨折肢体体位,每间隔4 h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等进行一次评估及记录[11],如需进一步药物或其他镇痛措施干预时,随时与医生沟通,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4)心理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维护,对患者的情绪状态给予适度关注,伴有焦虑、紧张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给予适度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应对,采用音乐、看书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同时对患者的预后给予充分的肯定,避免患者过度担忧预后而加重焦虑情绪,甚至发生抑郁情绪,影响护理及治疗。
(1)疼痛程度评分:术后24 h、48 h、72 h及术后7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评分范围0~10分,其中0分为无痛感,随着分值升高则表示痛感增强,10分为痛感最强。1~3分、4~6分及7~10分分别表示患者的痛感程度为轻度、中度及重度。
(2)疼痛控制满意度:术后第7天采用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中的分表对患者疼痛满意程度进行调查[12],调查表中包括7方面内容,即疼痛减轻程度、受关注程度、疼痛护理、疼痛处理方法、疼痛处理速度、家属支持、受照顾程度等,以0~10分为评估范围,其中0分为非常不满意,随着分值升高则表示满意程度升高,10分为最满意。
(3)疼痛缓解程度:疼痛缓解程度依据相关文献进行评估[13-14],有效,治疗后完全无痛或疼痛与给药前比较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不受干扰,生活可以自理;无效,疼痛较给药前减轻,但有明显疼痛感觉,睡眠受到干扰,生活需要家属帮助。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24 h、48 h、72 h和术后7 d两组患者疼痛评分逐渐降低,但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对疼痛护理、受关注程度、疼痛处理方法、疼痛处理速度、家属支持、受照顾程度及疼痛缓解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比较表(分)
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为87.10%(54/62),对照组缓解有效率为51.61%(32/62),观察组疼痛缓解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缓解情况比较
疼痛是骨折术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虽然采用内固定等手术措施能够有效地固定骨折,改善骨折部位的反常活动等,但是在静息状态下,受到手术创伤、局部肿胀等因素影响,患者的疼痛往往缓解不明显,甚至在手术后早期加重,因此在术后对患者疼痛的管理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5-16]。
疼痛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疼痛的刺激下,能够引起患者的情绪紧张,发生焦虑等负性心理,长期疼痛刺激可引发抑郁状态,甚至患者对治疗及护理产生抵触。此外,疼痛能够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引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再次,术后疼痛能够导致肌肉张力增加,引起骨折固定部位的应力变化,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17]。在术后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疼痛进行综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也能够缓解患者而紧张情绪,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促进患者的康复[18]。
在对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过程中,综合的疼痛护理措施能够从多角度发挥作用,如在宣教及评估过程中,不仅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疼痛的认知程度,依据患者的认知程度和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价,采取不同的宣教策略和疼痛管理措施,并鼓励与引导患者及家属参与到疼痛干预的管理过程中,不仅更有利于患者的疼痛管理,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干预依从性[19-20]。在护理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疼痛刺激密切相关,同时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能够影响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对情绪紧张的患者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不仅有利于缓解患者的情绪状态,也更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疼痛[21]。此外,术后提高对患者疼痛的关注度,加强评估,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而不是等待患者难以忍受时进行药物镇痛,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平稳下降,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主观感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疼痛护理措施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疼痛控制满意度各因子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而且疼痛缓解率明显提高,也提示综合疼痛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疼痛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骨折患者围术期采用综合疼痛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对疼痛感觉的强度,提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