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娟
摘 要:计算能力是数学六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同时也是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联系最密切的一种。然而大部分学生却没有熟练掌握,更不知道如何快速运用计算方法,因此常常计算失误。在此背景下,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务必要学会科学地使用教学方式,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数学思维为归宿点,最终牢固地掌握常见的数学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计算技巧,从而能够从容不迫地解决问题。笔者主要从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等方面做了分析和探究,并给出了相关的提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升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但是根据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说,还是有很多教师没有彻底改变教学理念,采用僵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长期使用题海战术的灌输式教学手段极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创设故事情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中增强学生的简单计算能力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好情境教学法,在讲授新的数学知识时,可以设置对应的知识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情境内容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对应的问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老师教学生乘法运算这部分知识点时,就可以以一个故事情节进行阐述,抛出需解决的问题:“小李昨晚去水果店买苹果,苹果的单价是5 元每公斤,总共买了四斤,水果店老板很快就算出来小李所买的苹果总价,哪位同学知道小李买苹果一共花了多少钱呢?水果店老板又是怎么快速算出总价的呢?”在上述生活情境的问题提出后,老师可以随机挑选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水果店老板和小李的角色,将情境再现课堂,调动学生参与思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发现计算中的规律,以便快速得出答案的成就感。学生在参与或观看情境表演时,会主动积极地提高学习欲望,自然而然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认真思考、仔细分析解题思路,从而得到解题技巧,提高计算能力。学习主要就是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境性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计算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计算技巧。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提高,也是对生活技能的把握和加强,这也是对教学成果最好的检验。
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优化计算方法
现在很多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小学中的运算题目在考试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很多学生在这里丢分最多,一般来说在考试中最简单的,最基础的也是得分率最高的,那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在这失分最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审题不清,注意力不集中,数字看错或者加减乘除符号看错,加法算成减法,这都会导致运算错误。有的计算题可以用简便的方法,但学生急于求成看到题就做,没有观察算式中数字的特点,也会导致出错。比如1.28×8.6+1.72×8.6=?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速算出来,把8.6直接提出来乘(1.28+0.72),而有的学生却没有看出来,直接相乘,这无疑加大了学生的运算难度,也消耗时间,正确率也低,所以这些错误都是因为学生不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并且学生没有检查的习惯。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了,才能在考试中得到更高的成绩,不仅要求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效率。比如,在做题过程中哪些题可以用估算就可以得出答案,哪些四则运算可以相互合并和拆开,这样不仅准确率高,也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时常练习优化运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数字核心素养。
三、加强日常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要想提高数学成绩,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复习一下以前的基础知识,在不断地复习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可以加强日常训练,每天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出几道数学运算题,不会占用学生太长的时间,教师也可以课下给学生出几道运算题,这样长期积累,学生的运算能力会有很大提高,经过日积月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教师要讲究方法和做题技巧,让学生掌握简便的做题方法,在每天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训练。比如,在学习《两、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把几道题抄到黑板上,做完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为学生讲解一下,比如 25×18 怎么相乘,个位和十位怎么对齐,怎样借位等,教师在黑板上把算理要点给学生讲解清楚,平时课下多加练习,但也不要出过多的题,这样会拖课堂的进度,教师要科学地把握课堂进度,既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又要提高课堂效率。
四、基于数学计算特点,提升计算习题的正确率
对于数学计算的法则与算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能够掌握和熟知的,但这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的实际计算综合能力如何,还是要看计算习题的正确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广泛运用“课课练、天天练、周周练”等单一、机械的题海战术,学生快乐的童年可能就在无穷无尽的题海中度过,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有的学生“谈计算而色变”,有的“望计算而生畏”,有的“见计算而生厌”……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计算效率降低、学习兴趣不高等,学生的计算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为此,教师要科学规划、分层练习、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减轻学生压力的情况下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数加法”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小数加法的教学是建立在整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的,要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为学生科学地制订习题训练计划。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比如,“一個玩具狗6.55元,一个玩具熊19.2元,一架玩具飞机25.35元,三种玩具各买一个要多少钱?”教师要着重强调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要对齐”,并引导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遵守这一法则,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后再计算”的原因,最后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数学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非常基础的技能,并且在学生深入学习后会应用到很多学科上,因此要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才积.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9,26(46):302-303.
[2]孙炳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学周刊,2018,357(9):86-87.
[3]姚洪东.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才智,2018(9):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