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婧媛
摘要: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日益提升,各中学纷纷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心理健康课程如何开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文章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学习,提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心理健康理论为依据,以体验式教学为手段,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心理健康;体验式教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正确对待与同学的交往;帮助学生提升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等方面进行教育。这些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思考的出发点和实践的动力。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思考。
一、以学生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高中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逐步成人化的过渡时期,其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对人生、社会等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升学压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依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例如,学生在面临分科和填报志愿两大选择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生涯的探索和决策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知道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和性格等方面选科和填报志愿。课堂中,开展“霍兰德的职业兴趣岛”测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助力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认知。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有些学生还伴有考试焦虑。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尝试以“与压力作伴同行”和“带着焦虑进考场”为主题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压力和焦虑的好处,与它们为伍,共同迎战。另外,有些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和谐,甚至还很紧张。对此,教师可以尝试以“说说我们的父母”和“如何与父母相处”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更深入地理解父母,共同创造和谐家庭。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顺应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较好的启发教学。
二、以心理健康理论为依据
人本主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基于该理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值得信赖的学习环境。当然,对于学生发表的偏颇的观点,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构成。高中学生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呈现的问题更多的是表象。教师要挖掘问题背后的缘由,让他们在无意中透露出潜意识里的真实想法,以此为契机,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例如,对学生进行房树人绘画测验。在学生画的房子、树和人上会折射出他们的情绪状态和对自我的认识。利用OH 卡去探索潜意识,小组成员利用OH 卡说故事,把感知和想象结合起来,没有任何限制,追寻内心最直接的感觉和意识,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展现出自我意识中最深层次的想法,也有可能发现学生未显露出来的问题。总之,用心理学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会让课堂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三、以体验式教学为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的体验,主张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领会。学生刚进入课堂比较松散,教师可以组织“大风吹”“按摩操”等热身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放松身心进入课堂。进行青春期教育,利用“口香糖”这一心理游戏,让学生感悟同性、异性之间要相处有道。生涯价值观的主题教学,开展“价值拍卖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清自我的職业价值观。价值观的明确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师生之间能和谐相处,教师可以设计“今天我来当老师”活动,让学生扮演教师,让“教师”感受教师的心理,体会教师的不易。体验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去探索、领悟,进而引发他们心理的变化,促进行为的改变。
四、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高低则在于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发挥感召力,通过提升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心理处理好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通过明察秋毫的观察,充分抓住学生身上的情绪、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时加以疏导。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书籍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素养,并且掌握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的具体方式与方法,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学校要组织教师多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与论坛,通过多渠道获取更多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教育的质量,从而应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学会采取适宜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惑,拥抱蓝天与阳光。
五、集合力量壮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硬软件条件保证之外,更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支持与帮助。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优势,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与科普,不断对教育教学制度进行完善,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引发学生重视和认识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做好监督管理。为了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多组织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专家讲堂等活动,丰富教师的知识涵养以及内心世界,同时也为教师增加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机会,从而有效教育学生,科学施策。
总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心理理论的指导下,以体验式教学为手段,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
参考文献
[1]王永娟. 中学心理健康课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 西部素质教育,2016(8).
[2]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