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
诗歌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教师会感到无从下手,要么套路式教学,要么干脆视而不见。但实际上,诗,尤其是现代诗,有时又不仅仅是诗,它让我们找回对世界的热爱,让我们的灵魂自由呼吸。开展项目式整合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同时也可以避免单篇教学对诗歌内容的肢解和破坏。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它是通过驱动问题或真实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内驱力,并以此来评估学生对知识和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它类似于探究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在实际操作上,项目化学习以课本为根本,以学情为依据,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不仅“知”,而且体验如何“行”,并做到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思维得到提升。
那么,如何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如何把项目化理念融入实践,打造优质语文课堂?我们必须站在“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下,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单元教材解读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有《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六首现代诗歌。这一单元的诗词有的借描绘雪景抒伟大理想和抱负,有的表达了无限缅怀之情,有的赋予土地象征意蕴,有的抒发了游子浓浓的乡愁,有的唱出了一首爱的赞歌,有的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之情。结合诗歌教学的任务,这一单元主要是学习鉴赏诗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尝试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提升审美意趣。据此,本次单元学习进行大单元整合,通过先行的项目任务驱动整个单元的诗歌学习,将诗歌知识建构在一定的实践运用中,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课堂以“诗歌鉴赏——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的教学模式呈现。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鉴赏,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进一步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重音、停顿、节奏。
3.学习诗人借景、借物抒情的写法,尝试小诗写作。
三、课时安排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把握基调
第二课时 学习鉴赏 把握意象
第三课时 自主实践 诗歌朗诵
第四课时 赏析诗歌 探究写法
第五课时 学以致用 尝试创作
第二课时 学习鉴赏 把握意象
【课时目标】
学习鉴赏诗歌作品,通过找出诗歌的意象并分析其内涵及特点,体会作品的感情基调以及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诗歌阅读策略
回顾学过的当代诗歌,为下面的诗歌选择可运用的阅读策略。(填序号,可多选)
二、捕捉诗歌初读感受
本单元的《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这六首诗歌,你印象最深的是《 》。(填写诗歌名)要求学生根据下面的思考框架,在表格上写下你的初读感受。
三、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旁批,在课文中圈画出饱含诗人情感的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共同特点,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可以选用下面的词语,也可以从课文中选择。
四、鉴赏诗歌意象
诗歌的意象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它最能体现诗歌的本质,把握了意象就好似打开了诗歌鉴赏的大门。那么,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诗歌中所写到的自然之景或物象。简而言之,客观物象+诗人的主观情感=意象。
课堂示范:
1.找出意象
找出意象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能够把握意象传达的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鸟的意象有多种意蕴,比如大雁予思乡,燕子予惜时,杜鹃予忠心。古代文人往往赋予鸟新的力量、新的使命,用它来寄托自己纷杂的情感,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这样一来,这只鸟就有了文化意味了。
比如,诗中说,假如我是一只“喉咙嘶哑的鸟”,一只喉咙嘶哑也要歌唱土地的鸟,一只死了都要把羽毛腐烂在土地里的鸟。这只“鸟”在诗人的笔下,便拥有了献身于土地的精神,这只饱经磨难的鸟,拼尽全力发出了生命的歌声。我们通过赏析“鸟”的意象,就能体会到作者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2.加工意象
我们知道诗是通过用文学手法加工意象,营造出一个人人都能产生共情的意境,虽然同一首诗在每个人的心中所产生的意境并不完全相同,但人人不同的意境却能产生共情与共鸣,就是诗意的魅力。
例如《我爱这土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_______________的土地,
這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河流,
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黎明……
上面截取的四行诗,分别描述了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它们是鸟儿歌唱的对象。诗人在这四个意象前面加上了长长的修饰语,进行了意象的加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当时的中国大地,正在经历日寇铁骑侵略的危机,这是当时的现状。“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在日军铁蹄之下,人们内心充满着对日军暴行的悲愤。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中国的国土大地上,即便是吹刮的风,也饱含人民对日军暴行的愤怒。“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国土被践踏,全体中国人民将投身革命,献身于民族战争,为独立自由曙光的出现而战斗。
3.组合意象
最后,我们还要把作品中出现的多个意象进行组合。艾青将土地、河流、风、黎明作为歌唱的对象,这些意象具有共性,诗人选取宏大的自然景物或宇宙为意象,或动或静,或远或近,拓展营建了开阔的境界,诗歌的气势更为宏大。
作者在意象前都特意用多个形容词或修饰语加以限定,使意象所营造出来的画面,更具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作者紧紧扣住“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祖国赤诚忠贞的情感,歌颂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
每一位诗人都有着他对世界的独特敏感,他用自己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创造出他独特的诗歌意象,在这些意象中凝聚诗人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思想和感情。《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是最核心的意象,凝聚着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大地母亲,对祖国至死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在祖国风雨飘摇的时期,爱国主义是诗人歌颂的永恒的主题,将这种情感诉之于笔端,便有了这首凝聚着对祖国无比赤诚的爱的诗篇《我爱这土地》。
品味意象
师:以《乡愁》为例,请同学们思考,诗人余光中把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哪几个具体的意象上?分析一下,余光中为什么要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为意象表达乡愁?这四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又怎样的妙处?
生1:从形态上来看,都不是很大的,难以逾越的。
生2:“邮票”、“船票”是帮助人们疏解乡愁的桥梁,传递爱的载体,而“坟墓”、“海峡”是阻隔,是鸿沟,是障碍。
生3:“邮票”、“船票”是轻的,“坟墓”、“海峡”是重的,就像乡愁,以前是可以化解的,现在却是无奈痛苦的。
生4:“邮票”、“船票”是明亮的,连接的,而“坟墓”是黑暗的沉重的,“海峡”是割裂的。
生5:“邮票”、“船票”是前半生,我们离开故乡,后半生我们思念故乡,想回到故乡。
师: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阶段分别有一个具体的对应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随着时空的阻隔与变化,“母子分离”“夫妻分别”“母子死别”“大陆相隔”诗人的情感得以逐层深化。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浓浓的家国之情,我们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学生演练:
找一找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中的意象,并说说其意蕴。
诗歌 意象 意蕴
《乡愁》 邮票…… 代表书信,表达亲人间远隔的思念。
五、关注诗歌形式
诗歌在外在形式上的变化代表着诗人在表情达意上的突破和创新。诗歌的换行还有一种独特的形态──跨行,即一个完整语意被人为地切分为两 行或两行以上。这样的处理能够制造出奇妙的空间或时间的阻隔,产生吸引读者注意的悬念和张力。
课堂上,请同学们组成6人小组,初读诗歌的基础上,每人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小组交流、筛选、整合,之后将以投影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
问题示例:
生1:诗歌中很多的句式用到了倒装,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处理?
生2:本诗为什么运用特别的断句和转行?这有什么好处?
生3:本诗在断句方面很有特点,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断句,把握节奏?
课堂上,很多学生就提出了关于诗歌跨行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后,然后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一个诗节为例,品读跨行给诗歌表达带来的特殊意味。
教师补充,《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全诗共五段,每段分为三行,作者通过句式与字数的变换,达到形式与情感的高度结合。作者故意进行“陌生化”的断句,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放慢朗读节奏,有一种阻断感,这其实也更利于作者传达自身的情感。
六、课外诗歌赏析
结合前面的学习任务,赏析诗歌。
1.6人小组确定一个主题,小组合作,完成一份诗歌鉴赏小报(限现当代诗歌),张贴在班级的展示墙上。
2.小组交流,每个成员提交自己喜欢的诗歌,自主诵读,读出画面。并分享推荐理由,为下一节课的诗歌朗诵做准备。
七、教后反思
诗歌单元项目化整合学习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把握意象 理解意境”。所谓意象,指的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换言之,意象就是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如果不了解意象的特点,很难真正读懂诗歌。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在诗歌的学习鉴赏中,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为了结合学生的学情,更好地进行教学,我让同学们分成6人小组,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每人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小组交流、筛选、整合,以投影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然后在教师的辅助引导下,解决问题。这是根据学情解决问题,还原了课堂的真实,而不是教师的课前预设牵着学生走,这也本堂课比较令人满意的环节。
诗歌单元是九年级新开出的一个“任务·探究”单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张任务单,将学生的“探究”真正落实下去,使其发现“意”和“象”之间的关系,去探究他们之间存在的那种神秘而又意思的关联,就好像从桥的这边走到桥的那边,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教师要对任务活动进行设计,在学习任务中解决文本细读的问题,在文本细读中推动诗歌朗诵的任务,既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又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创写表达,成为一个拥有有趣灵魂的人。在整个项目阶段,教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和资料搜集,鼓励学生读写、抒写和创写。
通过项目化诗歌整合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青春世界,孩子们也打开了一扇通往诗意的大门。让我们的学生从语文课堂开始爱上诗歌,走进这充满诗意的世界,那么,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更会获得一种敏锐感知生活的幸福能力。愿“诗与远方”,永远是我们追寻的梦想。
參考文献:
[1] 钱理群.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辽宁师专学报》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