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全娥
摘要:培育学生的文本思辨能力,可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对话,挖掘文本细节之处蕴含的语文资源。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从抓住关键词句、品味留白手法、探究矛盾语句、留意标点符号四个细节, 透过文字标点去体会作者暗藏的情感世界,拥抱精致的语文生活。
关键词:关注细节;关键语句;留白手法;矛盾语句;标点符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以文本为载体,对文本进行思辨能够培育学生的语文思维素养。如何培育学生的文本思辨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对话,挖掘文本细节之处蕴含的语文资源。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从抓住关键词句、品味留白手法、探究矛盾语句、留意标点符号四个细节,谈谈提升学生思维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关注细节,抓住关键词句
朱光潜先生认为:在文字上推敲就是对情感进行推敲。阅读教学中推敲词句、赏析词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作者都注重推敲词句,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须引导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结合语境的基础上细细咀嚼,力求甚解,方能理解一段话、一篇文章的意思,使阅读教学充满语文味,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和提升。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的结尾写舟子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句中的“痴”字是全文的关键词,它写出了张岱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的“痴行”;画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而人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的“痴景”;刻出了渴望“天人合一”,高雅与孤傲集于一人的“痴心”,这个“痴”字,似贬实褒,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同时抓住“痴”字让学生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痴人和痴文。这个拓展提问生发知识间的联系,再次调动学生的记忆和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举一反三,巩固了所学知识,思维得到了训练,帮助学生提升了语文素养。
二、关注细节,品味留白手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留白”是指课文中有意不写或略写之处,它虽然着墨不多,却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以明锐的眼光去发现留白之处,并加以补白,由此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桃花源记》中写渔人和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中留有大量的留白。作者只以浅浅的笔触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看似简单的句子,意蕴却十分丰厚。渔人在现实世界里的见闻遭遇不是作者要描述的重点,故而只说“一一为具言所闻”,而没有写出“具言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本去理解和想象“具言”饱含的丰富内涵。后半句“皆叹惋”只三个字,至于“叹惋”什么,也没有写出来,但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一边是混论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繁,一边是安定谐和等,种种对比,蕴含其间,愈读而感慨愈多,愈想,意味愈深。在教学中,只有切实抓住这些“留白”之处,深入品味,仔细把玩,才能体会到本文语言的简练,意蕴丰厚的特点,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关注细节,探究矛盾语句
学贵在疑,作为教者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需要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带着疑问和困惑走进文本阅读,才会有思想的碰撞与火花,才会焕发出新意与智慧的光芒!学生在这种带有挑战性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兴趣才会更浓,思维才会更深,更灵活。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写到:“独往湖心亭看雪”,下文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舟子”喃喃曰”。作者一开始说“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后面冒出了同去的“舟子”,“独”与“两三”岂非前后矛盾呢?此处细节正好引导学生深度研读文本,探究这一矛盾表达的深意。那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在他眼中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此处的矛盾表达恰恰让学生看到了一个高雅脱俗,清高孤傲的张岱!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也有貌似矛盾的表达:“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但结尾记载了同游者有五人,这又该如何理解呢?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柳宗元的《江雪》,相互讨论来理解柳宗元的孤独内涵。此文是柳宗元被贬官之后所写,内心充满了孤独、悲苦、凄怆,即使同去的人再多,也无法走进他那寂寥的心境,就像我们平时伤心时看到别人的快乐时更悲伤,因为快乐是别人的,与我无关。众人皆乐独我悲。遇到这种矛盾的地方学生有疑问时,切不可直接传授答案,我们恰好引导结合疑点探究与交流,使其深入文本之中理解感悟,在质疑中提升思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四、关注细节,留意标点符号
吕叔湘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它们是另一形式的虚词也不为过。”标点符号是无声的文字,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时有很大作用,但教者往往会忽视这个符号语言,更多关注文字语言。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文字语言,自己也要留意“标点符号”这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进而发挥标点符号对文本解读的辅助作用,为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提供“支架”,使无声胜有声。
鲁迅的《故乡》,文中出现了很多的省略号。一部分省略号出现在“少年闰土和我相处中”,另一部分省略号出现在“中年闰土和我见面时”。这两处内容都以闰土和我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少年闰土是他父亲到“我”家来帮佣时带过来的,虽然一开始很陌生,但很快與“我”熟悉起来,他给“我”这个城里孩子讲述了许多新鲜的故事:“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以上言语都是少年闰土在给我讲述他知道的乡下故事,如数家珍。讲述时读者可感知到少年闰土说话如连珠炮般连贯利落,一气呵成。因为闰土知道的实在太多,说也说不完,所以文中的“我”只能写出一部分,省略一部分。这些省略号和省略的内容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活泼、机灵能干、知识面丰富的农家少年,让读者一下子喜爱了这个可爱的孩子,所以“我”和少年闰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抛弃了等级,以“哥弟”相称!
第二处二十多年后“哥弟”见面时中年闰土的语言: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同样是闰土的语言,语言中同样运用了许多省略号,同样省略了一些言语,但这些话想说而没有说出来,不愿意也不想说,是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也是说一句停一句,有一句没一句的缓慢节奏,此处的省略号和语言鲜明地感受到让那个如风一样的少年变成了迟钝麻木呆滞的木偶人了!曾经的哥哥弟弟画上了不可逾越的等级界线,而造成这个变化的原因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教师在教读这两个情节时可抓住人物语言中的省略号这一细节加以研读和对比,使学生融入文本语境之中,生成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度感知,掌握了人物形象,探究了小说的主旨,引发了情感体验,提升了思维素养。
学生思维素养的熏习,来自点点滴滴的渗透,来自逐字逐句的品读。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做一名细致的教师,虽不能激起汹涌的巨浪,但也要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关注富有内涵的细节,透过文字去体会作者暗藏的情感世界,拥抱精致的语文生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张菊.立足教材细处 孕育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通讯,2020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