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明清古村 回归田园生活

2021-11-19 13:15王诗怡李枝秀
老区建设 2021年18期
关键词:田园生活旅游开发

王诗怡 李枝秀

[提 要]寻觅明清古村的原始风貌,回归恬静自然的田园生活,一直是许多旅游者的梦想。以旅游开发为视角,依据流坑古村空间重构的定位、原则,从明清建筑、文化传统、民情风俗、居住环境、自然生态等方面建构一个梦里家园,重现明清古村风貌,回归田园生活,提出流坑古村空间重构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流坑村;旅游开发;田园生活;空间重构

[作者简介]王诗怡,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李枝秀,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西南昌 330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村落空间再生与乡村伦理文化重构的社会学研究”(20BSH089)

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聞名,其建筑类型之完整、格局之古朴、文风之氤氲,被誉为中国古代乡土聚落文明的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流坑古村是在上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建筑群和传统文化特征的村落。流坑古村建筑的结构、形态和完整性是我们进行空间重构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主要对象。

一、流坑村现状分析

(一)流坑村偏僻的地理位置

流坑村,古称流溪村、瑶石村,现为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所辖。流坑村距离省城南昌206公里,距离抚州市城区136公里,离乐安县城38公里,离流坑高速收费站22公里,下高速后驾车行驶需27分钟车程。近些年,江西省的铁路和公路陆续修建,距离流坑村较近的公路有抚吉高速、昌宁高速、广吉高速等,但能直达乐安县流坑村的铁路却并未开发,外地人来流坑村旅游在交通上有些许不便,从而使得流坑村在旅游开发方面相对困难。

流坑村总面积为3.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余亩,山地面积53400亩,全村现有1200多户,人口为6000余人,绝大多数为董姓。[1]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远远落后于城镇,青年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村落人口流失,留守的主体人群为老人和儿童,村落空心化的现象日益严重。

(二)流坑村优美的自然环境

乐安境内多低山、丘陵,形成了许多群山环抱的小盆地。流坑村处于其中一个盆地中,这块宝地群山合抱,峰峦雄伟,气势磅礴。东南西北四座山包是“城墙”,乌江环绕着大半个流坑村,成为流坑村天然的“护城河”。[2]流坑村就坐落于东南北三面环水、西侧依山的“半岛”上,完全符合风水理论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选址原则。[3]流坑村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山环水绕,山水相依,乌江两岸香樟古树绵延十余里,枝叶扶疏,莺歌燕语,形成一个山环水抱、古树成荫的绝佳之境,是理想的度假之地。乌江河水,平静舒缓,清澈见底;河堤上下,青草碧绿,野花烂漫。优美绝佳的环境使得流坑村具有天然的优势,适合深度的旅游开发。

(三)流坑村独特的文化结构

流坑村由于行政上属于抚州,但村落位于乌江上游,与吉州地区水系同属赣江流域,地理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文化既有吉州(庐陵文化圈)的传统,又受抚州(临川文化圈)的熏陶,是庐陵文化圈与临川文化圈共同作用的产物。[4]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使流坑村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结构,涵泳了流坑人开放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

流坑村在建村前期基本以农耕经济为主,到了北宋时期,流坑村兴起科举文化,“五子登科”“六子联科”等盛事不断,各种类型的文化建筑遍布全村,如文馆、状元楼、五桂坊、“理学名家”宅等,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建筑系统。到了明代时期,董氏依靠乌江经营起了竹木业,同时带动了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商业经济的繁荣支撑着流坑村的农耕经济。[5]流坑村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流坑董氏家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组织,并形成了严密的宗族制度。今天的流坑村依然留存着大量的宗祠家庙、宗族族谱以及族规和族训,这些都是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流坑村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村中分布着大量的庙宇,如三官殿、武当阁等宗教建筑,用于开展民间祭祀活动,傩戏、傩舞就是伴随着宗教祭祀而产生的民俗活动。此外,还有一些极具特色的地方民俗及特色产品,如游神、装故事、竹编、木雕、针绣和蛋雕等。世代累积的农耕文化、科举文化、宗法文化、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流坑村的文化系统,反映了流坑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流坑村单一的产业结构

乐安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流坑村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随着政府对流坑村开发的重视和学者对流坑文化的挖掘,才渐渐发展旅游业。流坑村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以个体耕作为主,无特色产业。农民大多外出务工,农业发展滞后,产值少。二是旅游开发不够完善,人气低。外省的游客极少,游客游览全村所需的时间仅需半日,村内没有开发与游客互动的项目,游客在村内消费低,古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三是文化宣传不足,知名度不高。极少在国内各地举办流坑村的宣传活动,也极少发布流坑村的宣传广告,与流坑古村相关的文创产品极少。

二、旅游开发视野下流坑村空间重构的定位与原则

(一)对流坑村进行空间重构的定位

对流坑村空间重构所进行的基本定位是文化古村、生态古村、旅游古村——梦里家园,并提出重回明清古村的构想——重现明清时期流坑村的原始风貌。

针对流坑村文化保护的定位。在流坑村文化保护方面,定位为文物保护维持原样,文化传统适度创新。古建筑保护坚持能留尽留,修旧如旧,嵌入原件,保留原貌,重建照原,架构照原;文化传统保护坚持传承旧传统,发扬新传统,融旧入新,适度创新,全民参与,共同维护。在尽可能保护流坑古村原始风貌的前提下,通过建设村史馆、博物馆,将流坑村的古建筑、古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开发,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将古文化保存下来,将流坑村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打造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在网络上进行广泛的宣传。要提高村民对于流坑村文化传统的认同感,有意识地参与到保护传统民俗的行动中,定期举办民俗活动,使古村民俗文化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传承。

针对流坑村旅游发展的定位。在流坑村的整体规划中,定位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应根据流坑村的发展定位,适度开发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有乡村特色的土特产品,开发古村生活体验的旅游项目。开发私塾教育、乡村喜宴、乡村养老、乡村民宿、农家乐体验等旅游产品,开发田园观光、野果采摘、山间戏水、竹筏漂流等娱乐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延长游客的旅游时间,打造一个乡村文化的旅游综合体。

针对流坑村产业投资进行的定位。在保护流坑村文化的同时,流坑村的发展需要引入产业投资,大力开发古村的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使得流坑村具有更强的旅游吸引力。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引导村民开发特色农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让农产品在本地实现增值;鼓励企业打造流坑村的文化品牌,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塑造成本地的核心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引进现代农业的發展理念,生产富有特色的有机农产品,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

(二)对流坑村进行空间重构的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生态为主,适度开发为辅的原则。传统古村不要过度开发,古村就是古村,古村过度开发,不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会破坏原生态,使古村千篇一律,失去自身原有的魅力,变得不伦不类。流坑古村重构要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保持其原生态。要拒绝商业化,拒绝现代化,拒绝城市化,拒绝过度美化,再造流坑古村的原始风貌,重回明清古村,重回田园风光,重现自然山水,尽可能呈现其古意盎然的乡村风貌。在保护古村原生态的基础上做到适度开发,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尽可能小的改造,获得一定的收益,这有利于流坑古村的长远发展。

坚持文化保护为主,产业发展为辅的原则。流坑村的重构要以保护古村文化遗产为先决条件,系统整理流坑村的古代文化遗产,保护实物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及其装饰图案,保护古建筑上各类字画等文化产品。在搞好文化保护的同时,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使古村具有经济活力。

坚持农业经营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原则。流坑村的重构要以农业经营为主,开发有机农产品,开发地方农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开发观光农业,重构古色古香的乡村风貌,重构明清时期的田园风光,创造恬静自然的田园生活。开发深度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到流坑来体验乡村的田园生活,吸引游客到流坑村来举办传统的乡村婚礼和乡村生日喜宴,吸引各地游客到流坑村来养老休闲,享受怡然自得、其乐融融的养老生活。

流坑古村旅游开发应该以文化保护为目标,以旅游开发为契机,以产业发展为动力,推动流坑的持续发展。在开发田园农业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开发私塾教育、休闲养老等特色产业,使之成为流坑村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三、旅游开发视野下流坑村空间重构的初步设想

流坑古村街道巷陌、山水格局、节点空间都有其传统的特质,对流坑古村的重构,不只是空间本身的设计,还要结合古村的历史沿革、内外的自然环境、村民的生活习惯、节庆的特色活动等方面思考流坑村的空间重构,立足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产业布局来重构流坑古村的山水格局、生活空间与人化自然。

(一)立足文化旅游重构流坑村的生活空间

流坑村因龙湖一分为二,东侧为明清古建筑群,西侧为早市、商街。形成“七横一纵”八条街巷,奠定整个村子的基本格局。每条巷的巷口都直对乌江河岸,并且都建有一个码头。每两口池塘之间,都有一座桥和码头贯通,每个码头又连接一条古街的巷口。[6]对流坑村要进行整体的重构,完善古村的基础设施,改变古村的公共环境,修缮古村的内部建筑,重现流坑村昔日的建筑群落,使人们看到流坑村昔日的辉煌。

各类建筑的重构。流坑村古建筑成群连片,进入一栋栋古建筑内部,随处可见匾额楹联、泥塑砖雕、木刻彩绘、斗拱壁画等明清文物。古建筑群中艺术作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其中不乏艺术珍品,如著名书法家朱熹为董德元所书“状元楼”匾、罗洪先的“高明广大”真迹、刘绎撰行楷长联、五伦图砖雕壁画群等文化古迹。[7]村内需要重点保护的建筑,应该针对不同的年代、功能、保存完整程度,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力求保护古建筑的原貌,针对破坏程度不同的建筑作不同形式的修缮。村内部分房屋存在墙体风化、外墙脱落开裂、门窗破旧等情况。对面临倒塌的古旧老宅可进行修缮,对屋顶瓦面可进行翻修;只是轻微的外皮脱落,小部件的损坏或老化,可不做任何形式的修缮,尽可能保留古色古香的风貌。如果影响居住或使用,可将脱落的墙体进行修补、加固,对于古代建筑的修缮始终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古村的原始风貌。对于村民新建的民居建筑,尤其是影响古村风貌的建筑,欧美式二层洋房等风格的建筑,可进行外观上的改造和内部结构的重构,使这些新的民居建筑整体上达到与古村风貌协调或一致。流坑村古建筑群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也是历史文脉之所在。这些古建筑,是明清时期的遗存,集建筑、环境、传统文化为一体,流坑古建筑的重构要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古村记忆的重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是传统村落文化记忆物化的结果,将无形的文化记忆寄托于有形的具体物质和空间之中,为无根无本的文化记忆提供场所支撑。可以是一栋建筑、一件家具、一尊雕塑,也可以是一棵古树、一口古井、一则传说,只要能够引起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共鸣,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就是这些点状记忆单元的集合。[8]根据不同的文化内容设置不同的展馆,形成不同的文化记忆场,收集这些点状记忆元素,通过文化展示墙、场景营造、影片放映室、VR技术等方式向游客和村民讲述当年流坑村的历史典故,让游客和村民更加深刻地了解流坑村的文化。

公共设施的重构。公共空间不只是一个实体的活动场所,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向往,作为村内重要历史建筑、历史要素等的标识性节点,公共空间还承载着村落变迁发展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村内保存完好的公共古建筑,适当调整建筑的内部结构,并加入新的功能,用于满足村民公共交往的需要,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引导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密切村民之间的关系。建设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包含图书馆、阅览室、棋牌室、观影室、茶艺室、村民会议室等多种功能。在流坑村开办私塾教育、文化讲堂,吸引周边儿童与文人来此学习交流。这些公共设施将为村民提供饮茶、聊天、学习和娱乐的空间,增强村民的归属感。

养老机构的重构。开辟一些公共场所作为独居老人养老的居所,挑选一些荒废的民居进行修缮,将其建设成养老的场所,使居民在古村内颐养天年。吸引外地游客来流坑村休闲养老,村民定期服务老人,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结合养老产业的需要,提升流坑村的医疗服务水平,使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完善的医疗服务。

(二)立足生态旅游重构流坑村的生活环境

流坑亲水景观的重构。流坑村民通过人工挖渠,将乌江之水引入人工开凿的龙湖中,一方面将好风水纳入村中;另一方面满足村民的用水需求。村民在龙湖两岸建造民居,形成“七星伴月”的美好意向。通过理水艺术将周围水系进行处理,使之与村庄内部联系紧密、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天人合一风水观的体现。[9]流坑村可以根据乌江、龙湖两条水系空间分别设置景观环线,在乌江沿岸设计自行车赛道和观光游步道,把樟树林与流坑村连成一片,在龙湖沿岸设置亲水平台、景观连廊、滨水休闲步道,并在湖中设置竹筏,增强人与水域空间互动。沿岸的地面材料,可以青石板或鹅卵石为主,增强人们记忆中的传统村落的感觉。

流坑道路设施的重构。完善路网系统,将流坑古村道路分为车行道、主要步行道和次步行道三个等级。要将游客的路线和村民的路线区分,避免影响村民的生活。新开辟旅游道路,将游客观光出行与流坑村民生活出行分流。在车行道路的重要节点,考虑交通的需要,增设会车、停车等所需空间。道路设计中要结合古村环境,与周围景观协调设计,采用传统乡村元素来重构景观小品和观赏植物,延续流坑古村纯朴自然的历史风貌。

流坑文化综合体的重构。流坑村的西侧为古村商业街,朝朝街是村内非遗文化展示的商业街,沿街店铺展示了流坑村的文化创意产品。流坑古村的科举文化、商贸文化、农耕文化都可以開发利用。例如农耕文化馆可以展示石磨、牛车、打谷机和竹筐等具有民俗色彩的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具,流坑村具有民俗色彩的各种农耕用具强化了村民的情感联系,有助于流坑村民形成认同意识,也是游客体会农耕文化的重要媒介。

宗祠是宗族聚会、举行仪式的重要场所。董氏大宗祠是流坑村最大的宗祠,占地面积宽广,对宗祠内部空间进行重构,设计成董氏宗族文化博物馆,设计好完整的博物馆游览路线,结合大宗祠遗址与村中留存的宗族族谱、规约等资料,展现出流坑村的宗族文化,增强宗族社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

戏台是宗族血缘村落中常见的一种娱乐设施,流坑村留存的戏台遗址有仰山庙戏台和五王庙戏台。戏台与流坑村的傩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过去戏台主要用于村民在节日里举办各种活动,每逢年节庆典,傩戏班就会在戏台上进行傩戏表演。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人流量的增多,现有的戏台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展演活动的需求,因此可以从两方面重构戏台空间,一是对现有戏台进行修缮,完善其功能,以便进行小型的演出活动;二是打造新的戏台,设置现代所需的设备空间,满足现代表演活动所需的功能及技术需求。同时,定期举办傩舞演出活动,丰富流坑村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立足产业布局重构流坑村的生活方式

传统工艺的重构。大力开发传统手工艺,通过手工产品的产业化,重现传统手工艺时代的生活方式。在古村开设一些手工艺的店铺,设计手工艺展示区,吸引游客互动体验。例如竹编是流坑村的特色手工产品,在竹编工艺的店铺中,设置竹编的制作与展示空间,手工编织展示、陈列接待、商品售卖、手工艺体验等功能分区,手工艺展示区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串联形成整体的文化空间,展现当地手工艺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价值。开设人工榨油坊、人工舂米作坊、手工酿酒作坊、手工豆腐磨坊、水动磨坊等原生态乡村手工艺作坊,开发一些流坑古村的传统美食,如霉鱼、酸辣椒、酸萝卜、酸豆角、水豆腐、油炸花生、油炸豆子等地方特色小吃,展现流坑村手工艺产品的独特魅力。

田园风光的重构。通过建设有特色的果园,大力发展流坑的种植业,用果园装点人们生活,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在古村周边打造橘树园、李子园、桃树园、梨树园等特色果园,不求果园规模,只求自然纯朴,设置小树篱笆、小树围栏等原生态景观;在山野之间随意播种野杨梅、野蓝莓、野板栗、野梨树等原生态植物,重现昔日的乡村风貌。吸引人们参与清理果园、收获果实和自由采摘野果的活动,重拾逝去的美好时光。

大力发展白莲产业和水产品养殖业,把栽种荷花与养殖鱼群结合起来,采用传统养鱼方式,形成有机养鱼产业。建造回归自然的荷塘,以曲径通幽的设计理念来开发荷塘旅游项目,使荷塘合乎自然山水,又具有观赏性。在一些池塘里养水浮莲、水紫萍等水生植物,可作为家庭养殖业的饲料,散养河鱼、塘鱼、田螺、泥鳅、鳝鱼等原生态的水产品,适度养殖田鸡、甲鱼等原生态动物,吸引人们参与钓河鱼、捡田螺、抓塘鱼、捉泥鳅等乡村娱乐项目,重拾童年时的美好记忆。

田园生活的重构。在原有田园风情的基础之上,开发一些有特色的田园风情景观,如曲折的流水、沿岸的柳树、散落的果树、山间的野花等自然风貌,重构田园村舍、观光果园、自然古村、天然荷塘、景观田园、四季花园、十里香樟等田园风光,使这种人造自然与原生态田园更有机地融为一体,共同营造诗意的田园生活。

发展传统家庭养殖业,重回传统生活方式。在果园周围养殖鸡、鸭、鹅、猪、牛等原生态家畜家禽,使流坑村呈现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风貌,重现牧童放歌、牛群暮归的田园生活图景,这既为果园提供肥料,还可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再现昔日的乡村生活。

通过以上方式可追寻记忆中流坑村的古村风貌,重构失去的田园生活,流坑村将显得更加古意盎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樟树林设置景观小品,提供给村民休憩娱乐;开发河里游、塘里游、山间戏水、畅饮山泉的体验项目,开发乡村新婚宴、乡村生日宴、乡村圆工宴等项目,使游客享受农村喜宴的生活情趣;开发骑牛过河、放牧田园、采割猪草、樵夫放歌等项目,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大力发展民宿产业,让田园生活与民宿体验融为一体,使民宿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流坑民居建筑内包含了菜园、果树,可在民宿的设计中加入院落、菜园和果树等构成元素,使民宿设计回归自然,让游客切身体会乡间田园的生活方式。

流坑村是江南乡土聚落资源体系中最具人文历史价值的特殊类型,它在中国现存的传统乡土聚落中已属凤毛麟角。其质朴淳厚的文化痕迹遍布乡野,郡邑冠冕,古风犹存。它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更是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10]流坑村是董氏村民世世代代聚居的家园,恬静自然的田园生活是流坑村民世代享受的生活方式,通过对流坑村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重构,可使流坑村散发着更加迷人的魅力。

別具一格的建筑形态、幽深宁静的街巷布局、淳朴真诚的民风民俗、散漫恬淡的生活方式使流坑村成为一处诗意的栖息地,吸引人们前来寻找心中向往的田园生活,呼吸乡村清新自然的空气,游客在流坑古村可以放慢脚步、净化心灵,追求身心的愉悦和释然。人应该诗意地栖息着,让我们的身心都回归田园、回归自然吧!

[参考文献]

[1]流坑历史文化资料集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2]韩锋,徐季丹.古村流坑的风水格局与环境意象[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9]闵中荣,黄萍,段亚鹏.传统村落理水智慧浅析——以江西省流坑村为例[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18,(1).

[4]许飞进、刘强.乐安流坑村传统聚落形成与演变的特色探讨[J].农业考古,2008,(3).

[5]姚妍.江西乐安流坑村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文化解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6]刘华斌,古新仁.传统村落水生态智慧与实践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西抚州流坑古村的启示[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18,(4).

[7]周銮书.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8]韦宝畏,穆佳宁.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空间重构探析——以龙井市明东村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10]周景崇.乡土遗失——流坑村的聚落文化调查[J].文艺研究,2013,(9).

[责任编辑:马丽莎]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旅游开发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实境教育:田园生活的精彩瞬间
论陶渊明式的生活态度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亚历山大·蒲柏的田园思想与辛弃疾的田园思想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