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钻井液在东海油气田M7 井的应用

2021-11-19 11:54付顺龙陈忠华谭枭麒
石油化工应用 2021年10期
关键词:抑制性井段反渗透

陈 晨,陈 波,付顺龙,陈忠华,谭枭麒,王 荐

(1.中海油服油田化学事业部上海作业公司,上海 200335;2.湖北省油田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荆州 434000)

东海油气田具有十分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1,2],但是在花岗组储层段的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起下钻遇阻,划眼困难,憋泵憋顶驱现象[3-5],影响了安全钻进,推高了开发成本[6]。同时,由于储层低孔低渗的特点,储层发现困难,且极易受钻井液污染导致产量降低[7-9]。因此,有针对性的研发一套钻井液体系,提高钻井效率,减少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保护储层,释放油气产能,对东海油气田的快速高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技术难点分析

通过调研邻井钻井资料及试油试气结果,M7 井的钻井技术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花岗组中下部井段泥岩水化严重

在钻入花岗组中下部井段时,钻井液黏切上涨明显,在短时间内漏斗黏度由49 s 上涨至58 s,PV 上涨10 mPa·s,表明H3 井段泥岩极易水化,造成钻井液般土含量上升,黏切上涨。钻井液性能不佳会进一步诱发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

1.2 起下钻遇阻

邻井主要复杂情况为起下钻遇阻,深度为4 100~4 261 m 井段多次出现划眼困难,憋泵憋顶驱。划眼过程中,砂岩段划眼相对较好,划眼困难多数发生在泥岩段,由钻具和钻头剐蹭返出小的泥岩薄片,棱角分明,质地偏硬,且扎手。

1.3 储层保护

根据井壁取心结果,储层段孔隙度范围10.9%~15.3%,渗透率范围7.4~13.7 mD;根据测井解释结果,储层段孔隙度范围10.6%~14.8%,渗透率3.0~13.4 mD。测试结果均表明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易受外来流体污染导致储层伤害。

2 室内研究

2.1 复杂情况分析

针对邻井出现的复杂情况,对花岗组的岩屑进行测试化验分析。

2.1.1 阳离子交换容量 对邻井花岗组岩屑进行了黏矿分析和CEC 测试(见表1),花港组泥岩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超过40%,且以伊蒙混层矿物为主,混层比超过50%,且阳离子交换容量大,由于岩石阳离子交换容量越大,其带负电量越多,水化膨胀分散能力越强[10],因此花港组地层泥岩具有较强的水化分散性,造浆性强,实钻过程中容易造成泥浆黏切上升,般土含量上升显著。

表1 岩屑黏土矿物分析及CEC 测试

2.1.2 岩心对K+的敏感性 为了控制黏土水化,提高钻井液的抑制性,通常在钻井液中加入K+以降低钻井液的水化分散程度,但是,通过对比钻井液中不同K+浓度下岩心的强度变化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随着KCl 量的增加,岩石浸泡后强度逐渐增大,但在3%加量以下强度上升幅度较小,而超过3%以后,岩石浸泡强度上升较显著,这就使得现场井壁变得更“硬”,同时在轨迹不好或狗腿度较大的地方造成钻具通过困难。

表2 不同KCl 加量下岩心浸泡后强度变化

2.2 技术对策

根据对现场复杂情况的分析,在M7 钻井过程中,在钻井液上采取以下技术对策,以满足安全快速钻井的工程需要和提高钻井过程中的储层保护效果。

2.2.1 提高钻井液包被性 通过将包被剂的加量提高至0.5%~0.8%(见表3),对体系流变影响不大,且热滚回收率达到90%以上,具有较强的抑制包被性,控制泥岩的水化分散。

表3 不同包被剂加量下滚动回收率变化

2.2.2 调整钻井液抑制性 通过采用键合剂HBA 与NaCl 配合使用的方式,调整钻井液的抑制性(见表4),使钻井液由使用KCl 通过“镶嵌作用”产生的“硬抑制”转变为键合剂与金属离子协同控制的“软抑制”,使体系滚动回收率保持在90%以上的同时,井壁不硬化,便于钻井过程中起下钻。

表4 不同抑制剂加量下滚动回收率变化

2.2.3 增强钻井液封堵性 针对储层低孔低渗的特点,采用微纳米封堵剂PF-HGW 与PF-HSM 进行封堵,同时,通过测试不同封堵剂之间的级配关系(见表5),发现封堵剂PF-LPF 与微纳米封堵剂配伍性良好,有助于控制钻井液体系的滤失量。

表5 不同封堵剂加量下钻井液滤失量变化

2.2.4 处理剂协同作用,形成反渗透效果 反渗透钻井液体系通过借鉴油基钻井液封堵、活度平衡原理[11,12],使钻井液具有反渗透功能。该技术应用了微纳米级封堵材料胶束剂HSM 和固壁剂HGW 对泥岩微纳米级孔喉进行有效封堵,建立渗透屏障;应用键合剂HBA产生反向渗透压差,配合NaCl 调节钻井液的活度,平衡液柱压差和毛管压力,阻止水向地层传递,阻止滤液的侵入[13]。通过定量控制井下渗透压差来平衡钻井液与井壁地层的水驱动力,控制水流方向,阻止水和钻井液进入泥页岩以及井壁地层,达到井壁稳定和储层保护的目的(见图1)。

图1 反渗透钻井液作用机理

2.3 体系构建

通过室内评价优化,确定反渗透钻井液配方为:3%海水般土+0.15%Na2CO3+0.3%NaOH+0.5%LVPAC+0.8%PF-PLUS+2%PF-SMP-HT+2%PF-LPF+2%PF-HGW+2%PF-HSM+8%PF-HBA+15%NaCl+2%PFLUBE168,重晶石加重至1.4SG。

3 现场应用

根据室内研究所形成的反渗透钻井液体系在M7井成功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反渗透钻井液体系显示出了以下特点:

3.1 钻井液性能稳定

在钻井过程中,反渗透钻井液保持了稳定塑性黏度(见图2),说明钻井液流变性易于调控,受钻屑污染影响小,具有较强的抑制性能。

图2 M7 井311.15 mm 井段钻井液性能曲线

3.2 抑制性强,携砂能力好

反渗透钻井液采用0.8%PF-PLUS、8%键合剂PFHBA 和15%NaCl 进一步提高了体系的抑制能力,钻遇泥岩时,钻屑成型;同时增强了钻井液携砂能力,钻井过程中动塑比、低剪切速率值合理,应用井段动塑比在0.35 以上,携岩能力强,井眼清洁,返砂情况良好(见图3)。

图3 M7 井3 580 m 返砂情况

3.3 井壁稳定效果突出

使用键合剂与NaCl 的“软抑制”,降低KCl 加量,控制K+浓度在0.5%以下,配合键合水技术,减缓了地层岩石的深部水化膨胀,提高了井壁稳定性。井眼清洁,一次下钻到底。钻井期间进行七次起钻均能实现直提,体现出优异的井壁稳定性和井眼清洁能力,套管一次顺利下到位。

3.4 井下复杂情况少,钻井时效大幅提高

通过配方优化,优化KCl 加量,减少了因钾离子的镶嵌抑制导致的井壁硬化问题,通过键合剂技术微纳米封堵技术,以及活度调节技术,使得泥浆的抑制性进一步提高,井径规则且井壁稳定,起下钻作业顺利,起下钻时效显著提高。本井311.15 mm 井段起下钻划眼时间仅为21 h,比1-1 区块前期已钻井的划眼时间大幅减少,与划眼时间最少的M9 井相比,划眼时间减少57.8%(见图4),且起钻效率提高达到1 倍以上,大幅提高了钻井时效。

图4 M7 井与邻井起下钻划眼时效对比

3.5 储层保护效果显著

钻进中储层段气测显示活跃,最大限度解放油气藏,在H4 地层又评价确定出新的数十米油气层,实现了地质发现的要求。

M7 井在投产产量为配产的3 倍,且采用不同工作制度后,油压稳定,这表明反渗透体系储层保护效果显著,能够最大限度保障油气流动通道的顺畅,有效解放油气藏,大幅提高油气井产量。

4 结论

(1)通过对花岗组黏土矿物特点进行分析,优化钻井液包被抑制性能,将K+镶嵌作用的“硬抑制”转变为键合剂和盐协同作用的“软抑制”,在满足抑制效果的前提下降低钻井液中K+含量,防止井壁过度硬化。

(2)借鉴油基泥浆油基钻井液活度平衡和半透膜理论,形成微纳米封堵和键合水技术,使水基钻井液具有类似油基钻井液的反渗透能力。

(3)反渗透钻井液体系在M7 井成功应用,在钻进过程中,钻井液流变性能稳定,抑制性强,携砂能力好,井壁稳定,井下复杂情况少,七次起钻均实现直提,起钻效率提高达到1 倍以上,大幅提高了钻井时效;投产初期产气量达配产3 倍以上,能够有效释放油气井产能,满足东海油气田勘探开发需要。

猜你喜欢
抑制性井段反渗透
抑制性建言影响因素研究评述与展望
摩阻判断井眼情况的误差探讨
反渗透系统节能减碳潜力研究
防斜纠斜技术在邑深1 井的应用
基于Cempro Plus的长封固段固井顶替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区块S7井为例
吐哈油田神泉8区块有机盐钻井液技术现场实践
反渗透在化学水处理中的应用
钻井液及油气层保护技术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脊髓背角III层甘氨酸能神经元投射至II层放射状神经元的抑制性环路发生功能障碍
反渗透技术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