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波
(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德阳 618000)
引起井斜的主要原因有地质条件、底部钻具组合、钻井参数、设备安装及操作技术等因素,有学者将井斜控制量化为对钻头侧向力、钻头倾角、地层造斜力的控制[1]。随着井斜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现有的钻井方式已不能满足钻井施工需要。
目前,国内外的防斜纠斜技术概括起来可分为静力学防斜、动力学防斜和工具防斜[2]。静力学防斜即常规满眼钻具组合防斜技术、常规钟摆钻具组合防斜技术等,动力学防斜即偏轴(心)钻具组合防斜技术、柔性组合防斜技术、复合钻进防斜技术等,工具防斜技术有自动垂直钻井系统等。静力学防斜和动力学防斜技术均属于被动防斜,成本较低,但在髙陡构造和大倾角地层中防斜效果不理想;工具防斜技术属于主动防斜,防斜效果好,但使用成本昂贵且国产化程度较低。
邑深1 井一开φ444.5 mm 井眼分别采用钟摆钻具组合和复合钻进防斜技术,配合电子多点测斜监控井斜,较好地实现了对井身轨迹的控制。一开井段最大井斜角0.96°(对应井深623.00 m),最大全角变化率0.45°/30 m,一开井段井底水平位移9.62 m。
被广泛应用的钟摆钻具可分为光钻铤钻具、塔式钻具和带稳定器的钟摆钻具等[3],现场使用中也经常将塔式钻具与带稳定器的钟摆钻具结合使用。其使用要点可概括为“一大、一高、一小”,即组配钻具时,“钟摆力”尽量大,转盘(顶驱)的转速尽量高,钻压尽量小。为使“钟摆力”尽量大,现场可采用大尺寸钻铤,即增加钻铤的线重量,或在适当位置加稳定器,即延长钟摆段长度。另外,为实现“一高、一小”,在井下工具和井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高转速“轻压吊打”。
邑深1 井一开57~747 m 井段,采用钟摆钻具钻进,钻具组合:φ444.5 mm PDC +730×830 配合接头+φ279.4 mm 钻铤×2 根+831×730 配合接头+φ 438.0 mm 螺旋扶正器+φ228.6 mm 钻铤×6 根+φ 203.2 mm 钻铤×6 根+731×630 配合接头+631×520配合接头+φ139.7 mm 钻杆;钻压40~60 kN,转速70~80 r/min,排量60 L/s,泵压7~8 MPa。
复合钻进防斜技术近年来在现场得到广泛应用,在钟摆钻具防斜机理的基础上,复合钻进时钻头钻速大大提高,即相同情况下单位进尺内钻头对井壁的侧向切削次数显著增加;在地层条件、钟摆力(即降斜力)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复合钻进防斜技术的防斜效果要优于传统钟摆钻具的防斜技术。
邑深1 井一开747~1 106 m 井段,采用复合钻进防斜技术,钻具组合:φ444.5 mm PDC+φ286.0 mm New-Drill(直螺杆)+731×830 配合接头+φ 279.4 mm 钻铤×2 根+831×730 配合接头+φ438.0 mm 螺旋扶正器+φ228.6 mm 钻铤×3 根+φ203.2 mm钻铤×6 根+731×630 配合接头+631×520 配合接头+φ139.7 mm 钻杆;钻压40~60 kN,顶驱转速60 r/min,排量60 L/s,泵压12~13 MPa。
邑深1 井一开井段钻进过程中,钟摆钻具钻进井段,井斜角总体控制较好。从图1 可以看出,钟摆钻进阶段,井斜角呈缓慢增长趋势;复合钻进井段,井斜角控制明显优于钟摆钻具钻进井段,且井斜角呈缓慢下降趋势。
井眼轨迹之所以能够朝降斜的方向发展,是因为钻头处有垂直向下的分力,并且由此分力产生了垂直向下的分位移,位移的产生则来源于力的作用下钻头对地层的不断切削,钻头对地层切削的总体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等于钻头对地层的单次切削体积与钻头对地层的切削次数之积。复合钻进期间,钻时相同的情况下,单位进尺内钻头对地层的切削次数明显多于钟摆钻具,能够更好地控制井斜。邑深1 井复合钻进后期,随钻时的不断增加(钻时增加后,单位进尺内钻头对地层的切削次数增加),井斜角的降低趋势较前期更为明显,也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上述分析。
图1 邑深1 井0~1 106 m 井段井斜角、钻时变化情况
邑深1 井二开井段主要采用弯螺杆配合欠尺寸扶正器防斜纠斜技术,该技术可以看作是钟摆钻具组合防斜技术、偏轴(心)钻具组合防斜技术及复合钻进防斜技术的结合。其主要的防斜机理可概括为:①弯螺杆配合欠尺寸扶正器在钻进过程中,可以使钻头倾角发生周期性变化,克服钟摆钻具等钻头倾角朝向上井壁带来的増斜效果;②钻头倾角随拐点位置周期性变化过程中,钻头对四周井壁都有冲击切削作用,但对下井壁的冲击切削作用最强,进一步加强了钻具的防斜纠斜效果;③仍具有钟摆钻具防斜、偏轴(心)钻具防斜及复合钻进防斜的优势[4-9]。因其防斜效果较好,近年来在现场得到广泛应用[10-12]。
邑深1 井二开井段φ320.6 mm 井眼采用弯螺杆配合欠尺寸扶正器防斜技术,配合机械式随钻测斜仪测斜技术,较好地实现了对井身轨迹的控制。二开井段最大井斜角2.12°(对应井深1 755 m),最大全角变化率0.72°/30 m,二开井段井底(对应井深3 874 m)水平位移83.08 m。
邑深1 井二开1 106~3 874 m 井段,采用弯螺杆配合欠尺寸扶正器防斜技术,钻具组合:φ320.6 mm PDC+φ244 mm New-Drill(0.75°)+回压阀+φ 228.6 mm 无磁钻铤×1 根(机械式随钻测斜仪)+φ 228.6 mm钻铤×1根+φ314 mm螺旋扶正器+φ228.6 mm 钻铤×5 根+731×630 配合接头+φ203 mm 随钻震击器+φ203.2 mm 钻铤×5 根+631×520 配合接头+旁通阀+φ139.7 mm 钻杆;钻压60~80 kN,顶驱转速80 r/min,排量60 L/s,泵压18~19 MPa。
机械式随钻测斜仪的工作原理与现场广泛应用的MWD 相似,可实现对井斜角的实时监控,但不能实现对方位角的监控。在井斜角较小的井段使用,可大大降低钻井成本。
单弯双稳钻具相对于其他防斜纠斜钻具,一是能够实现在旋转钻进工况下的防斜打直[13],二是在井斜角、方位角超出预计范围的情况下,配合MWD和滑动钻进的方式,实现对井身轨迹的主动干预。
邑深1 井三开钻进前期,3 874~4 557 m 井段使用弯螺杆配合欠尺寸扶正器防斜钻进,井斜角控制较好,最大井斜角3.17°(对应井深4 475 m),但方位角基本维持140°不变,造成井底位移增速较快;三开钻进后期,用单弯双稳钻具纠斜纠方位后,根据井斜角及方位角变化趋势预测,5 254~5 704 m井段继续使用弯螺杆配合欠尺寸扶正器钻具防斜钻进,期间井斜角逐渐回归至3°左右,方位角逐渐漂移至140°,井斜角及方位角最终趋于稳定。
邑深1 井三开井段4 557 ~4 685 m,由于机械钻速不理想,试用常规钟摆钻具钻进,井斜角由3°以下迅速增至4.90°,方位角仍维持140°左右不变。
钻具组合:φ241.3 mm PDC+双母接头+回压阀+φ177.8 mm 钻铤×1 根+φ177.8 mm 短钻铤(机械式随钻测斜仪)+φ177.8 mm 无磁钻铤×1 根+φ238.0 mm 扶正器+φ177.8 mm 钻铤×12 根+φ177.8 mm 随钻震击器+φ127.0 mm 加重钻杆×21 根+旁通阀+φ 127.0 mm 钻杆+411×520 配合接头+φ139.7 mm 钻杆;钻压100 kN,转速70 r/min,排量25~27 L/s,泵压20~21 MPa。
邑深1 井三开4 685~5 254 m 井段采用单弯双稳钻具配合MWD 钻进,滑动钻进期间纠斜纠方位效果明显。复合钻进期间单靠钻具组合自身不能完全抵消地层的造斜力,井斜角逐步向3°回归,方位角逐步向140°漂移。
井段4 685~4 888 m,钻具组合1:φ241.3 mm PDC+φ197.0 mm New-Drill(1°,带φ238.0 mm 近钻头扶正器)+回压阀+φ238.0 mm 扶正器+座健接头+φ177.8 mm 无磁钻铤×1 根(MWD)+φ177.8 mm钻铤×12 根+φ177.8 mm 随钻震击器+φ127.0 mm加重钻杆×21 根+旁通阀+φ127.0 mm 钻杆+411×520 配合接头+φ139. 7 mm 钻杆,钻压100 kN,转速60~70 r/min,排量25~27 L/s,泵压20~21 MPa。
井段4 888~5 254 m,钻具组合2:φ241.3 mm PDC+φ185.0 mm New-Drill(1°,带φ238.0 mm 近钻头扶正器)+回压阀+φ238.0 mm 扶正器+座健接头+φ177.8 mm 无磁钻铤×1 根(MWD)+φ177.8 mm钻铤×12 根+φ177.8 mm 随钻震击器+φ127.0 mm加重钻杆×21 根+旁通阀+φ127.0 mm 钻杆+411×520 配合接头+φ139.7 mm 钻杆;钻压100 kN,转速60~70 r/min,排量25~26 L/s,泵压21~22 MPa。
图2 为不同井段井斜角、方位角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邑深1 井三开钻进过程中,常规钟摆钻具钻铤尺寸小、线重量轻,其产生的“钟摆力”小,导致井斜角迅速上升,不能满足三开施工要求;弯螺杆配合欠尺寸扶正器结合钻井参数的优化,基本能够实现稳斜钻进,但由于岩层产状的影响,方位角较为稳定,最终可能导致井底位移超标;单弯双稳钻具组合,复合钻进期间的使用效果与弯螺杆配合欠尺寸扶正器效果相当,再配合MWD 通过滑动钻进的方式,可实现对井斜角、方位角的人为调整。
图2 井斜角、方位角随井深变化情况
邑深1 井四开井段为5 704~5 968 m,主要进行钻井取心作业,为防止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应对钻具结构进行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井身轨迹的控制方法。施工过程中主要采用钟摆钻具组合防斜,钻具组合:φ165.1 mm 牙轮钻头/取心钻头+330×310 配合接头/取心工具+回压阀+φ120.0 mm钻铤×2 根+φ158.0 mm 扶正器+φ120.0 mm 钻铤×13 根+随钻震击器+旁通阀+311×4A20 配合接头+φ 101.6 mm 加重钻杆×14 根+φ101.6 mm 钻杆+520×4A21 配合接头+φ139.7 mm 钻杆;钻压60~80 kN,转速50 r/min,排量18~20 L/s,泵压21~22 MPa。取心钻进钻井时,钻压10~30 kN,转速50 r/min,排量11 L/s,泵压11~12 MPa。施工过程中井斜角由不到3°逐渐增加,方位角稳定在125°左右。因前期井斜控制相对较好,四开井段最大井斜角及井底位移均符合设计要求。
(1)井身轨迹的控制应集中在上部井段,一是因为在不使用自动垂直钻井系统的条件下,单靠钻具组合的力学性质防斜纠斜时,钻具尺寸越大、线重量越大,越容易实现对井身轨迹的控制;二是因为一旦上部井段井身轨迹控制不好,下部井段的施工将会变得十分困难。
(2)复合钻进防斜技术明显优于传统钟摆钻具防斜技术,大邑地区一开井段可采用复合钻进防斜技术,实现对井身轨迹控制的同时能提高机械钻速。
(3)弯螺杆配合欠尺寸扶正器防斜技术优于复合钻进防斜技术,增强了钻头对下井壁的切削作用,可满足大邑地区二开井段井身质量控制要求。
(4)大邑地区地层造斜力较大,单靠常规防斜纠斜钻具组合的优化和钻井参数的调整,很难满足井身质量设计要求,建议大邑地区三开全井段使用单弯双稳钻具防斜打快技术,配合MWD 实时监测井斜,以复合钻进为主,适当通过滑动钻进调整井身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