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歌舞新剧”先河之开明社及其演剧活动

2021-11-19 12:46陈凌虹
关键词:新剧海啸

陈凌虹

文明新剧处于鼎盛时期的1914年前后,活跃在上海的六大剧团是新民社、民鸣社、春柳社、开明社、启民社和文明社,其中开明社与其他剧团相比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朱双云指出其特点为:“一是剧情的取材,完全是西洋的,故所演之戏,都是西洋服装。二是每出戏里,总有几支歌曲,几节舞蹈,实与西洋的歌舞剧,有些类似。”(1)朱双云:《初期职业话剧史料》,重庆:独立出版社,1941年,第9页徐半梅也说:“第一,他的剧团附有乐队;第二,他们擅演洋装戏,正场旦角史海啸,是个高头大马型的体格,扮洋装的女角,妙到极点;第三,这剧团到过南洋群岛,到过日本。”(2)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46—47页以往研究对自有乐团、擅长跳舞、擅演洋装戏的开明社均有提及,但多依据朱双云《新剧史》,记述多有讹误,也尚未对开明社的演剧活动进行过全面的梳理。本文以史料钩沉为基础,还原开明社成立始末、在国内及日本的演剧活动、解散后主要成员的演剧足迹,阐明开“歌舞新剧”先河之开明社的演剧特色及其对新剧发展做出的贡献。

一、初创期之开明新剧社

朱双云《新剧史》记述:“是月,李君磐、朱旭东合组之开明社演于大舞台。”“是月”指“壬子夏五月”,即1912年6月15日至7月13日,以往研究也都依据此记述,认为开明社创办于1912年6月。而我们发现1912年3月24日《申报》第七版刊登题为“提倡社会教育”的报道,宣告开明社成立。

教育为二十世纪立国之要素,今者吾民国政体虽已改革民智,仍多闭塞。潘君镜芙、朱君旭东、李君君磐等从事教育有年,知通信教育尤为急要之图。爰合学界同志,组织开明社于海上,编演新剧,现身说法,以为社会教育之助。兹复因顾君熙龄出而赞助,担任一切经费,特将社务扩充,礼聘西乐名师佟君,主任音乐,并添征同志,以期精益求精,日臻美备,转瞬开幕,必为舞台生一异彩,民智之启发,风俗之改易,大局赖焉。

曾为开明社社长的苏少卿也记述:

民国元年春,卑人脱离教育事业,来上海研究戏剧,入开明社新剧团,系苏州顾希龄先生主办(顾颇有文名,前清贡士,与王西神先生交甚深),本社与其他文明戏团体不同,功课有西洋装戏,西洋音乐,艺术跳舞,朱旭东、佟远峰任教授,有昆腔,名旦周凤林教授,有二簧梆子,毕富成教授,俨然是一戏剧学校焉。(3)苏少卿:《安乐窝剧谈录:与刘半农昆仲同事新剧社经过》,《中国艺坛画报》,1939年第7期。

由上可以确认:开明社成立于1912年3月,组织者除了以往提及的朱旭东和李君磐外,还有潘镜芙。潘镜芙(1876年—1928年),江苏吴县人,信奉佛教,在通俗教育研究会专职编修剧本,也是正乐育化会编辑人员之一,代表作品有《哭秦庭》《木兰从军》等,曾和陈墨香合著《梨园外史》。(4)苏移:《京剧发展史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321页。焦菊隐曾高度评价潘镜芙道:“他赋予民间戏曲以一种新的精神,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而这些一直到今天在民间戏曲里都还是缺少的。”(焦菊隐:《今日之中国戏剧》(1938年),杜澄夫编:《焦菊隐戏剧散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第316页。)苏州名士顾希龄(又称“熙龄”或“希林”)是开明社的赞助人。开明社不仅是一个剧团,而且还类似于一个戏剧学校:擅长音乐的朱旭东和佟远峰教授西洋戏装、音乐、舞蹈,名旦周凤林教授昆腔,毕富成教授二黄梆子。也就是说,开明社是一个涵盖现代与传统、西洋与本土戏剧要素的综合型戏剧团体。

接下来,1912年5月17日,《申报》第七版刊登了《开明社提倡国民捐》一文:“开明社顾希林诸君,以中国将以外债亡国,埃及前车可为寒心,议定五月十八号(即阴历四月初二日)午后一时,假座大舞台,特演警世新剧《青年镜》,暨滑稽旧剧《曼倩偷桃》,并请诸名伶合演好戏,是日售劵所得之货,除酌定十之二酬劳社友及开支临时一切费用外,余款悉充□项□囊提倡。”1912年5月18日《申报》第四版的大舞台广告中也出现了“开明社假座筹助国民捐”“开明社社员合演滑稽旧剧《东方朔偷桃》,诙谐百出,妙绪环生”“开明社全体社员合演欧洲社会新剧青年镜,奇巧布景,西国音乐,跳舞唱歌”等宣传语。朱双云称此次演出为开明社处女作,我们发现一篇堪称珍贵史料的剧评,记录了《东方朔偷桃》的演出内容,生动再现了开明社的舞台实况:

第一幕 (幕外)某君扮东方朔,衣衫褴褛,面形憔悴,上曰:“我东方朔乃东方国人氏,可叹吾国的利权将近要被外人攘夺尽了,一般盘踞高位的多不晓得将他(它)挽回过来,倒反在那里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我看见了这样的光景,所以就不愿出来,情缘(愿)退归隐逸,倒还逍遥自在。”

此时描摹呼嘘嗟叹之状活像活像。

又云:“我汉朝费了许多的血汗才把这匈奴异族逐出境外,不想逐出了以后,比那没有逐出以前日子更觉得难过了。国势越发的(地)弱了,钱财愈发的少了,债务愈发的重了,连我的粮食都没有地方去找了,这个原因都是不振兴的毛病。”

言罢饥饿难忍,遂引颈向东一望曰:“不好不好,极东国里尽多矮人,这矮人肚里必多诡计,我不能前去觅食。”闻者皆掩口。

复向西而望,不禁喜曰:“看西方国度里蟠桃长得很大,我可以采他几个充饥。”乃欣然而去。

此数言切中时事,尚可入耳。(5)孤泪:《开明社演剧记》,《剧报》,1912年5月22—23日。

《曼倩偷桃》作为“旧剧脚本”曾刊登在《春柳》杂志第四期(1919年),第一场“集仙”描写蟠桃成熟,西王母将要举行蟠桃大会;第二场“啼饥”是东方朔和妻子的对话,讨论如何充饥;第三场“偷桃”描写东方朔引开看守后偷吃蟠桃;第四场“赴会”描述织女、嫦娥等众仙姑来赴蟠桃会;第五场“上寿”讲述西王母抓住东方朔后,东方朔发挥其辩才,反获王母款待。(6)《曼倩偷桃》,《春柳》,1919年第4期,第53—63页。该脚本以白为主,唱白相间,注明通俗教育会编。潘镜芙是通俗教育会成员,因此开明社处女作选择演出《曼倩偷桃》应与潘有一定关系,只是所谓的“滑稽旧剧”其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旧戏,而是“登场之衣冠全用古装”的滑稽剧,符合文明新剧“趣剧搭配正剧”的演出模式。从剧评的记录来看,该趣剧选取了“偷桃”一场,主角为东方朔一人,虽有脚本,但表演重点仍然是“化妆讲演”式的即兴发挥,结合时事,发表议论,白话台词中融入引人发笑的诙谐,因此评者谓:“切中时事,尚可入耳。”趣剧之后的正剧题为《青年镜》,开明社后来在成都也演过,“讲述耶稣教育浪子回头的故事”。(7)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编:《中国话剧的重庆岁月: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文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4页。然而,现场观众未能理解剧情,认为“寓意颇为深奥”,仅对该剧分幕以及幕间奏军乐的演出形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幕数秩然有分,每于启幕闭幕间,奏以军乐,虽闭幕时,亦觉另生兴味。”(8)孤泪:《开明社演剧记》。当然,这次以助捐为目的的演出并不成功,“此举本属尽善,奈是日上下座客寥若晨星,较之七班合演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所得看资于开支尚歉不足,何能再为助捐,呜呼,辜负该社诸君之一片热心矣。”(9)孤泪:《开明社演剧记》。

处女作以失败收场后,开明社又酝酿了新的公演。1912年6月22日《申报》第七版刊登《新剧发达》:“开明新剧社前在大舞台、新舞台、张园等处演串各剧,因其兼重歌曲,又加之以跳舞,和之以音乐,颇为各界所欢迎。今该社徇各界之请,定于端午后三日起在英大马路东段谋得利外国戏园逐晚七时起开演中西新剧,想往观者必争先恐后也。”然而具体的演出内容未见有报道,仅1912年7月5日《申报》报道顾希林前日在谋得利戏园内遗失价值八十多元的丝绸衣物,可作为开明社在此公演的旁证。

此后是同年10月在中华大戏院的公演。中华大戏院于1912年10月1日开幕, 1日《申报》中华大戏院广告中开始出现开明社身影,“新剧团全体艺员倪惠连、苏寄生、陆子美、朱剑寒、刘半侬、徐品丹,音乐部佟远峰、朱旭东,头本《情痴》”;2日是“全本西剧《好事多磨》”;3日是“《多情英雄》”;4日是“头本高等歌剧《情痴》”;5日是“头本《情痴》”;6日开明社新剧从中华大戏院的广告中消失。当年10月3日《申报》刊登钝根在中华大戏院的观剧感想,其中提及开明社新剧:“中华大戏院新开幕,观者争先恐后,予尝于一号夜间往观其内容……更有新剧团排演新戏,惜是晚限于时间,半途中止。然观其背景画之精细,迥非沪上他舞台之粗劣呆板者可比,只憾地积太少,坐(座)位未能宽适耳。”(10)钝根:《附曲院闻评》,《申报》,1912年10月3日。此记述印证了朱双云所言,新剧“附在京剧之后,为京剧演员所嫉妒,不让你去发展”,“共分四幕,仅演了两幕,便因时间限制,突然中止,有头无尾,观众既不满意,剧中又偏重歌曲,而所唱又是西洋调子,不为观众接受。因此演了三天,院主便不容你继续下去”。(11)朱双云:《初期职业话剧史料》,第10页。

1912年10月26日,《申报》报道中国社会党将于11月1日下午1点在中华大戏院开纪念会,除演说、跳舞、游戏外,还有“该党开明社编演《缚虎记》新剧”。中国社会党成立于中华民国建立后的1911年11月5日,“纪念会”指中国社会党第二次联合大会。袁世凯复辟后,其党首江亢虎(1883年—1954年)因不满鄂督黎元洪在辖区禁止社会党活动的措施,发表讽刺黎的公开信后,南下汉口时被军警拘捕。江被释放后,社会党又恢复了在湘鄂的活动。开明社所演《缚虎记》即根据江亢虎抵沪后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分十幕,江且登台现身说法”。(12)吴相湘:《民国政治人物》,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第127页。文明新剧初创时期就以移风易俗、教育民众为己任,宣扬“剧场乃学校”,如春柳社黄喃喃为同盟会会员、刘艺舟为国民党和社会党党员,皆为为革命而演戏的典范;而民国前后成立的近代政党也积极利用新剧作为宣传和扩大政党影响的手段,如孙中山、黄兴等都曾在反清反袁运动中支持新剧演出。(13)关于文明戏和政党之间的关系,王凤霞《文明戏考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五章《文明戏发展的文化助力》中有具体论述。开明社与中国社会党的紧密结合也是文明新剧与政党组织相互呼应、扶持的另一例证。

开明社成立后举办了几次演出,然而并未在上海站稳脚跟。1913年3月底,受重庆章华大舞台邀请,开明社远赴四川演出。据《国民公报》(成都版)1913年4月15日报道,“中国社会党开明社新剧团佟远峰、朱旭东、张天狂、孙琴心等10余人,皆北京上海、南洋各学堂毕业生也,渝城章华大舞台以重资聘到,于4月1日在该园开演《都督梦》《新茶花女》等剧,慷慨激昂,能令座客动容,其有功于社会岂浅鲜哉”。(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重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70页。然而,开明社的演出仍然被安排在每晚川剧演出结束后,“由于语言的隔阂,营业状况不很理想”(15)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编:《中国话剧的重庆岁月: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文集》,第294页,演出期满后未能续约。1913年6月下旬,受成都唐濂江的邀请,开明社到成都演出,聘约为三个月。由于戏院修整未按期完成,直到中秋前后,开明社才得以在少城万春茶园开演。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上文提到的《青年镜》,“奇异的灯光布景以及身着西装的男女在舞台上相拥舞蹈,令观众惊喜若狂,咋舌而观止”。(16)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编:《中国话剧的重庆岁月: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文集》,第294页。开明社的演出开重庆及四川地区新剧演出先河,受其影响,参与演出的新剧爱好者唐濂江在成都组织了“建平剧社”,周慕濂等人在重庆组织了该地首个新剧团体“群益新剧社”。

二、重振旗鼓之“开明社改良新剧团”

结束四川公演后,开明社又在宜昌、沙市演出,于1913年年底回沪,并于1914年初开始在上海重振旗鼓。此时的上海新剧在新民社、民鸣社、春柳社等剧团的努力下,迎来了百家争鸣的“甲寅中兴”。1914年1月6日至8日,《申报》刊登了开明社改组为“开明社改良新剧团”的启事:“启者 开明社成立二载于兹,自去秋受重庆成都宜昌沙市各埠舞台聘后,所到各处极受社会欢迎。兹已返沪,同人等特重新整顿改组为开明社改良新剧团,以达普及教育之目的,而藉与今日新剧界同志互相研究,互相勖勉焉。”改组后的开明社仍然延续了创立之初“编演新剧,现身说法,以为社会教育之助”的演剧理念,于当年3月1日在谋得利戏园开演,凸显“音乐、跳舞、西剧”三大特色。(参见彩页图1)

音乐音乐一事,感人最深,而于戏剧关系尤为紧要。本社购置东西各国种种乐具,计数十种之多,悉心研究,为时已二载有余,演剧时谱以中国歌词,尤为世界上各舞台之一异彩。

跳舞跳舞一道,西人极为讲求,种类亦至繁迹不一。我国人士于体育素乏研究,故对于此事缺焉不讲,即间有一二演习者,亦大都学焉而不精然已等,若云霄之一羽。本社研求有素,所演跳舞各戏,久为中外人士所欢迎,现又加演法国最新式流行之各种跳舞,以答惠顾诸君之盛意,而一新各界之耳目。

西剧演剧本为开通民智代表文物之一事,若仅拘拘于本国历史及时事二者,则收效无多。然我国人扮演西剧,匪衣物不备,即礼节全非,殊为识者窃笑。本社对于此弊,极求剔除,且不惜费掷巨资,购置种种西服用具,以期惟妙惟肖。五洲风景,万国衣冠,观者盖不啻有如同亲历其境之感也。(17)《开明社广告》,《申报》,1914年3月1日。

开明社经过初创期的演出,特别是在深入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的巡演中积累了经验,认清了自身特色,即“以音乐歌舞演西剧”。开明社自有乐团,团长朱旭东、其子朱小隐、女婿史海啸、后来成为著名民乐家的刘天华是乐队的主要成员,他们能够演奏“东西各国种种乐具,计数十种之多”,可谓中西合璧。他们的“歌”多改编自外国歌曲,“演剧时谱以中国歌词”。而他们的“舞”也改编自欧美,如“法国最新式流行之各种跳舞”。1914年3月6日《申报》刊登开明社演剧广告宣传,“礼聘音乐琴乐毕业第一西装旦角史海啸”,“史君为朱旭东君音乐琴乐大家之高足,数年苦志研究,练成音乐琴乐西装旦角,向在长江一带,所奏之艺精美异常,且身才绝妙,音韵婉转,为新剧界不可多得之人才。今本社礼聘来申,择吉登台,再行布告”。

大概因为谋得利位置偏僻,影响营业,一个月后,开明社转移至法界歌舞台,当年4月4日开幕时打出的旗号改成了“新剧界第一人物任天知”。“任君天知,新剧界之泰斗,其提倡新剧,远在二十年以前,即就其现身说法而论,亦已在十年以上,大江南北有口皆碑,今之新剧界巨子似汪王凌诸辈,无不隶其门下,旬新剧中唯一无二之人物也。至其演剧之传神,形容之入妙,想一般曾见先生风仪者皆能知之,本社再三聘请,现已蒙允择于三月十六夜登台合演拿手好戏,爱观新剧者其速临,一睹为快。”其实任天知以“调梅”之名,一开始便存在于开明社演员表中,为何此时突然再以“任天知”之名号召观众?究其原因,新民社的“音乐、舞蹈、西剧”均移植自外国,虽“演剧时谱以中国歌词”,但这些新式音乐和舞蹈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新鲜感一过便有曲高和寡之嫌。因此,“洋派”要迎合观众,还得“土派”来坐镇,《血蓑衣》《都督梦》等曾风行一时的“天知新剧”都在此时重演。

关于这一时期的开明社公演,《申报》刊登了三篇剧评,分别评论《珍珠塔》(绮琴轩主:《剧谈》,1914年3月14日)、《杜鹃春》(蕙云:《记开明社之杜鹃春》,1914年5月11日)、《情仇》(振之:《记十七夜之开明社》,1914年5月14日)三个剧目。《珍珠塔》改编自弹词,讲述贫苦书生方卿向姑母方氏借钱未果,遭到羞辱后愤然离去。自幼定亲的表姐陈翠娥获悉,让丫鬟将方卿请至后花园,以送点心为名,暗将传家之宝珍珠塔相赠。方卿几经波折,中得状元,荣归故里。恰逢姑母方氏生日,方卿乔装改扮为卖唱艺人,被召至寿堂,借唱道情重提受辱之事,使姑母无地自容。幸亏方母深明大义,促使姑侄和好。《杜鹃春》是潘大隐编写的时事新剧,取材于1911年9月发生的“四川保路风潮”。“前清之亡,四川铁路风潮,实开其端。此剧即演路事始末真相,穿插美人之痴情,志士之热心,并侠客大义灭亲,义婢舍身救主,恶人施毒,官场现形。演来惟妙惟肖,可泣可歌。加以布景新奇,演员良美,诚未有之大观。”(18)开明社广告,《申报》,1914年3月1日。《情仇》讲述曾经芳参观女校,与冯月英相遇后,回家朝思暮想。因已年迈,遂托弟经芝替名求婚,月英允之。新婚之夜,经芳嘱弟出外旅行,新娘情知有异,哭拒经芳,外出寻经芝。尾随而来的经芳看见月英经芝二人相持而哭,愤恨交加,欲置二人于死地。以上三剧,分别为弹词剧、时事剧和爱情闹剧,都是当时新剧剧团热衷上演、观众乐于接受的类型。

从这一时期的广告也可发现,“音乐、舞蹈”逐渐淡出了开明社的宣传词。例如,1914年三四月份,3月8日上演的《侠恋情》,“剧中情节悲欢交集,且配有四式音乐琴乐”;3月9日《珍珠塔》的广告曰,“本社旦角繁多,并有音琴各乐奏合,较别社有特色之新”;3月12日《梅花落》(19)《梅花落》改编自包天笑所译的同名小说,是民国时期横跨小说、戏剧、电影界的“三栖明作”之一,笔者另有专文探讨其译本来源和内容特色。中,“史君海啸饰圆珠,自拉万哑铃琴,唱歌跳舞之特别,外加全班音乐合奏”;3月21日的广告曰,“新添布景,配以钢琴合奏”;4月7日的广告曰,“新添满堂灯彩,电光转台,布景随剧,配合音乐”。及至任天知成为招牌后,音乐元素逐渐减少,再到当年5月8日以后“音乐”二字彻底消失,除《珍珠塔》和《梅花落》两部融入音乐元素的典型剧目外,“音乐之洋洋盈耳,布景之色色宜人,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0)绮琴轩主:《剧谈》,《申报》,1914年3月14日。的特色已经不得不让位于“天知派”新剧。尽管如此,短短3个月,开明社便已经支撑不住,于5月底停止在上海的公演。(参见彩页图2、图3)

三、赴日公演及其影响

开明社终止了歌舞台的定期公演后,主要成员曾在春柳社搭班演出,此后受刘艺舟邀请,赴日公演。刘艺舟(1875年—1937年)原名刘必成,湖北鄂州人,1899年作为公费生赴日留学,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部师范科物理化学科。他在日期间参加同盟会,观看过春柳社《黑奴吁天录》等剧。回国后,他于1911年在北京和田际云的玉成班合作,与王钟声一起从事改良新剧公演。辛亥革命期间,他率领剧团成员攻占山东登州、烟台、黄县,南京政府成立后任烟济登黄都督。袁世凯复辟后,刘艺舟辞职南下,在上海新舞台搭班演出,擅长“言论老生”,每登台必演讲,通过演剧宣传新思想。刘艺舟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成立“光黄新剧同志社”,1914年得到日本松竹公司赞助,邀请开明社成员赴日公演。1914年11月5日至11日,刘艺舟打出“中华木铎新剧”的旗帜,在大阪中座举行公演,上演剧目有《豹子头》《复活》《西太后》,以及一部“泰西歌剧”(苏格兰歌剧《绿林仁侠》)。当年12月5日至11日,他又在东京本乡座开演,演出《豹子头》《复活》《茶花女》及一部“中国歌剧”。两次演出的主要观众是留日中国留学生,大阪“中座的中国剧,在迎得观众上彻底失败了,但演出内容可谓获得了成功”(21)《中座的中国剧》,《大阪日日新闻》(夕刊),1914年11月13 日。,而东京本乡座的演出“很受留学生欢迎”(22)青青园:《本乡座的中国剧》,《都新闻》,1914年12月8日。,史海啸等演员的演技也博得了日本剧评家的赞誉。(参见彩页图4、图5)

关于开明社受刘艺舟邀请赴日公演的具体情况,梅兰芳《戏剧界参加辛亥革命的几件事》(《戏剧报》1961年第6期)、吉田登志子《“中华木铎新剧”之来日公演——近代日中戏剧交流的一个断面》(《日本演剧学会纪要》29号,1991年;中文译文刊登在《中国戏剧》1992年第3期)、黄爱华《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岳麓书社,2001年)已做过详细考证,本文不再赘述。在此,通过一些新资料阐明几个史实。

首先,“中华木铎新剧”在东京本乡座上演的“中国歌剧”是《空城计》。据开明社员苏寄生回忆:“三年吾东渡日本,遇之于东京各埠,常共话言,并同台演戏,吾演空城计于本乡座,徐朗西在台下喝倒彩,此笑话另文记之。”(23)苏少卿:《安乐窝剧谈录:刘艺舟》,《中国艺坛画报》,1939年43期。苏寄生即前文提及的苏少卿(1890年—1971年),著名戏曲评论家、音韵学家,1912年在上海参加开明社,后被推举为社长。他扮演的角色有《珍珠塔》中陈翠娥的父亲陈连、《梅花落》中的男爵、《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等。根据《申报》的演出广告可知,除了参与开明社的演出外,他还于1913年11月26日至1914年1月1日参与高等新剧团在醒舞台(新新舞台原址)的演出,1914年6月23日至7月26日在春柳剧场、7月28日至8月20日在中华大戏园新剧场演出,1914年8月以后东渡日本与刘艺舟会合。在苏少卿眼中,刘艺舟“善雄辩,口若悬河,一个普通题材,及出于艺舟之口,则有理由,有条理,有气势,有姿态,能令听者眉飞色舞点首称是,真天才也”。(24)苏少卿:《安乐窝剧谈录:刘艺舟》。另一文章也说:“本社经刘艺舟之介绍,赴日本演剧一年,半农兄弟未往,卑人在东京本乡座大唱其《空城计》等旧戏,回国之后,绝口不谈新剧,遂住北平专习旧戏八年。”(25)苏少卿:《安乐窝剧谈录:与刘半农昆仲同事新剧社经过》,《中国艺坛画报》,1939年第7期。

第二,刘艺舟等人回国后,仍然继续经营“木铎新剧社”。据1916年10月21日《顺天时报》报道:“直隶国民协会为捐助其经费起见,此次特礼聘新剧巨子刘君艺舟、史君海啸及木铎新剧社全体社员假座湖广会馆,准于二十日晚起至二十九日晚,计十日间,每晚续演各种最新戏剧……闻该社社员全体四十余人,其技艺各有特色,其中最著名者如左:史海啸(花旦)、吕少棠(文丑)、徐光华(武生)、朱小浮(文生)、小钟声(花旦)。其所演戏目有《波兰亡国惨》《墨西哥》《巴黎茶花女》《黑奴吁天》《英国血手印》《最后五分钟》《多情之英雄》《假黄帝》《爱国血》等数出。”(26)听花:《菊室漫笔195 木铎社之新剧》,《顺天时报》,1916年10月21日。与日本公演时相比,虽然苏少卿已放弃新剧专门研究旧剧,刘艺舟和史海啸仍然是木铎新剧社的核心人物。同时,此处列举的《波兰亡国惨》《墨西哥》《巴黎茶花女》《黑奴吁天》《英国血手印》等代表作均为开明社演出过的翻译剧,可见木铎新剧社继承了开明社“善演西剧”的特色。历时十天的公演也得到了著名剧评家辻听花(1868年—1931年)的肯定:“京师从来所演之新剧悉归失败,无一成功,读此次刘艺舟史海啸等所演之新剧,每晚馆中人山人海,颇极热闹,遂收斯界空前之一大成功,木铎社人堪为新剧吐气万丈。兹考其成功之原因,固不一而足,然其中最大者为左列二因:技艺之精妙、时势之变化。”(27)听花:《菊室漫笔204 木铎社之成功 为新剧吐气》,《顺天时报》,1916年11月2日。除了王钟声等人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多次尝试外,北京剧坛的新剧演出向来不成气候,而爱美剧运动此时尚未兴起。“盖一般京人对于戏剧之观念从来非常顽陋,已成痼疾,唯知有黄皮,而不知有新剧。自此次刘史诸君排演,而新剧之为何物,甫浸入于京人之脑海,既晓个中滋味,势必逐渐推求,其于新剧前途影响所及,决非浅显”(28)听花:《菊室漫笔204 木铎社之成功 为新剧吐气》。,辻听花对木铎新剧社“为新剧吐气万丈”的评价应该说是中肯的。

第三,日本公演结束后,成员们于1915年返回国内,史海啸同陈无我、朱双云一道在北京新民大戏院演剧;1915年9月17至18日,史海啸等人假座民鸣社演出《巴黎茶花女》;1916年,在南京升平戏园,他与顾无为、李悲世等演出《西太后》。1915年至1916年间,开明社还曾赴南洋演出,据说“新加坡领事胡维贤君颁以旌奖状”。(29)笑舞台广告,《申报》,1917年2月15日。

四、笑舞台时代的史海啸

游历日本、新家坡、爪哇(印尼)等国,中国四川及香港、南京、北京“诸埠”(30)笑舞台广告,《申报》,1917年2月15日。之后,开明社主要成员史海啸、朱筱隐(朱小隐)回到上海,出现在1917年1月6日的天蟾舞台广告中。当年1月7日至8日的广告对史海啸的演剧经历做了详细介绍,史海啸既会拉小提琴,又擅长旦角,朱筱隐会钢琴、胡琴、管乐器,又擅演小生,因此广告特别强调的还是当初开明社的三大特色:唱歌、跳舞、西剧,演出剧目为“俄国虚无党侦探好戏《最后五分钟》(1月11日)”、“法国爱情悲情剧《巴黎茶花女》(1月12日)”、“墨西哥政治惨剧《牺牲子孙》(别名《国变》,1月13日)”、“《公子重申》(1月14日)”。《公子重申》有可能改编自陆镜若的《家庭恩怨记》,其他三个剧目均为西剧。

史海啸、朱筱隐在天蟾舞台的演出仅持续了4天,此后虽偶有间断,但在长达一年半左右的时间(1917年1月29日至1918年6月10日)内,一直在笑舞台参与演出。“笑舞台”时代象征着新剧演出从“剧团制”发展到了“剧场制”,是新剧发展的另一高潮。史海啸主要参演的剧目有:

翻译剧——《隔帘花影》(墨西哥剧)、《最后五分钟》(俄国虚无党侦探剧)、《巴黎茶花女》(法国剧)、《仁孩》(瑞典挪威剧)、《女律师》(英国莎翁剧)、《复活》(俄国剧)、《西皇后》(英国莎翁剧)等;

时事剧——《张文祥刺马》《蔡松坡》《皖北哀鸿》等;

小说弹词剧——《文武香球》《十三妹》《梅花落》《珍珠塔》等。

除此以外,他还出演欧阳予倩的新编“红楼歌剧”《黛玉焚稿》《鸳鸯剪发》等。1917年4月1日至5月7日,受“苏州民兴社”邀请,部分文明戏演员在苏州演剧一月有余,史海啸、朱小隐等人同行。徐半梅回忆:“我和史海啸,在上海笑舞台也一同演过戏,他的《巴黎茶花女》《十三妹》之类,真是无出其右。这一次在苏州,他这出《巴黎茶花女》演来更红,我是一向在剧中扮配唐的,我也觉得我这配唐,在苏州演得比上海好。这一出戏,复演过好几次。我有一位朋友的太太,最爱这出《巴黎茶花女》,她与我约定重演此戏时,前三天就得通知她,她一定要安排了其他家务,而来看这出戏的。”(31)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9页。再看看该社的广告:

新剧多矣,然多说说做做,从未有有歌有舞有音乐等之参杂其间者,独《巴黎茶花女》。《巴黎茶花女》为西洋最有价值最有声望之剧,哀感顽艳,悱恻缠绵,可以沁人肺腑,可以动人兴感,非旧剧家所演非驴非马、似通非通、光怪陆离、莫明其妙之《新茶花》所可比也。戏情之好,陈义之高,实为新剧中绝无而仅有,益以抑扬宛转之歌,飞燕惊鸿之舞,旷远绵邈之音,豪竹哀丝之尤有可观,尤多至趣。而且西装全新,异常夺目,爱观新剧诸君,不可不来新新耳目。(32)苏州民兴社演出广告,《申报》,1917年4月11日。

史海啸在笑舞时代的演出继承了开明社时代“音乐、歌舞、西剧”三位一体的特色,《巴黎茶花女》分别于1917年8月25日、9月16日、10月4日、11月4日、12月25日和1918年2月17日、3月30日、5月5日、6月5日演于笑舞台,是所有翻译剧中演出频率最高的。

结 语

开明社作为文明新剧鼎盛期的六大剧团之一,以自有乐团、擅长跳舞、擅演洋装戏而著称。自1912年3月成立后,该社在上海、四川等地演剧;1914年6月解散后,该社主要成员曾赴日本演出;1917年至1918年,史海啸等继续在笑舞台演剧;1919年,史海啸在北京成立“益世社”,集合开明社老同志在新世界演剧。正如朱双云所说,开明社“虽名誉不复存在,但它的精神,还继续地存留着”。(33)朱双云:《初期职业话剧史料》,第10页。开明社开创“歌舞新剧”之先河,不仅给国内新剧界带来新气象,而且影响力还波及日本、新加坡等地,“演于东京大坂等处,大受欢迎。日本著名剧子松井须磨子为日本剧界之泰斗,深为佩服,并实言于他人曰:我所不及海啸者多。自此交往甚厚,每一聚则共同交换新知识、研究学理。后受聘于南洋各埠,星(新)加坡总领事授以特奖状,华侨名报主笔特赠奖牌对联”。(34)笑舞台广告,《申报》,1917年1月6日。同时,有报道称“梅兰芳近颇研究新剧,常偕姚玉芙赴新世界观史海啸等排演,京人测为梅演新剧之预兆”(35)《小时报 附录余兴》,《时报》,1919 年11月2日。,因此史海啸等人的新剧演出还为梅兰芳演出改良新戏提供了参照。

开明社的演剧实践在营业上不能说是成功的,因而未能长期立足于上海新剧界。然而开明社孕育和培养了多位活跃于中国近现代文艺界的音乐、戏剧人才。创立者朱旭东,早年留学比利时,专习音乐,曾计划在北京开设音乐大学,参加过辛亥革命,入过狱,擅长各种乐器,著名京胡大师杨宝忠也曾拜其为师(36)梅绍武:《父亲梅兰芳》(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第397页。,尚小云《摩登伽女》的编舞和制曲(改编自《英格兰女儿曲》)均出自其手(37)吴晓铃:《吴晓铃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2页。。其子朱小隐亦为开明社主要成员,擅长钢琴和小号。女婿史海啸,擅长小提琴、钢琴,是开明社台柱子。李君磐乃开明社创始人之一,后担任笑舞台剧务主任,1908年前后任江苏旅京学校校长,在北京天乐园组织学生举办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中西合璧音乐盛会”的慈善音乐会,后从事电影事业。1912年开明社在中华大戏院演出,刘半农(1891年—1934年)于此时加入该社,参加演出并任文字编辑,他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旗手,任北大教授,是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天华(1895年—1932年)是开明社乐队主要成员,在开明社期间接触到各种西方乐器,以西洋弦乐演奏法演奏二胡,独树一帜,成为著名作曲家、民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参见彩页图6、图7)

猜你喜欢
新剧海啸
赵宝刚新剧《特工任务》发布杀青特辑
新剧欣赏
英伦海啸
海岩父子联手打造科幻新剧《昆仑归》
连续的海啸
引发海啸(下)
话剧史上的“三新”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