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萱
摘要:幼儿生自我锻炼意识较差,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不高,增加幼儿教育之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运用,也是保证幼儿身体素质健康的前提。民间传统体育教育旨在让幼儿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缓解日常在学习上的压力,丰富课余生活。学校必须发展民间传统体育教育,增强幼儿免疫力,促进幼儿均衡发展,也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就幼儿教育之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运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幼儿体育;教学模式;完善与创新;方法探究;研究策略
幼儿教育作为学龄前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是对幼儿从认识世界到进入实际接受学习阶段的一个过渡,因此具有健康的体魄很重要,民间体育运动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有关键作用,因此体育课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的不断更新来适应如今多变化的生活和逐渐重视体育教育的社会。体育教学应该朝着提高幼儿对体育课参与度和积极性,利用学习民间体育来丰富体育课活动,增加幼儿运动量的教学目标不断发展完善,努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并实现幼儿生全面综合发展。
一、幼儿教育中民间体育教学的运用
1.1增加体育活动游戏,激发幼儿运动兴趣
体育教师需要多增加体育活动,不仅培养幼儿团结意识和合作能力,而且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活跃气氛,提高幼儿运动量,让幼儿在体育课上快乐的度过能大大增加幼儿对体育教育的興趣和上体育课的热情。例如,教师可组织两人三足游戏,让幼儿两两并排,用绳子把两人的其中一条腿缠在一起,看那一组幼儿先到达终点。又如,两班组织开展跳绳、拔河等。如此一来,幼儿对体育的积极性就增加了。
1.2重视师生配合,丰富民间体育教学活动
师生配合能力是进行体育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传统的幼儿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于体育教学课程本身并不是很重视,而且幼儿体育本就没有相关具体要求,从而导致其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师生之间的配合度和默契程度不足,而在进行民间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时,幼儿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示范。所以在幼儿民间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幼儿学不会的情况,从而使得整个体育课程教学效率比较低下。很多幼儿园教学并没有很关注这个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与幼儿之间的默契程度,加强师生之间的配合能力,做到正确示范并教会每一位幼儿。
1.3开设比赛,设置比赛项目和奖品
学校组织比赛,鼓励幼儿生积极主动参加报名,可大大提高幼儿对参加民间体育运动的激情,增加幼儿体能训练。比赛项目可仿照专业运动会设置,如踢毽子、跳绳、拔河、扔沙包等。相关项目设置奖品奖状,以班级奖励为单位,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也能为国家从小培育运动健将。
1.4增加对活动设施和体育器材的投资
在体育课上学校增加乒乓球场等活动场地,积极提供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毽子等丰富幼儿课余生活,这样幼儿体育兴趣培养起来,自由积极参加民间体育运动,提高身体健康素质,提高体育课质量。教师也要积极参入进来,和幼儿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注意维持纪律与安全,避免幼儿受伤,规范活动,保证安全。这样幼儿一旦受伤,教师可以马上发现并送往医务室。
1.5利用小组合作增加幼儿对民间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由于体育课和学习课不同,幼儿和家长重视度非常低,认为体育就是玩,重要的是早点学文化科目,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因此有关幼儿身心健康的问题,体虚体弱易晕倒等层出不穷。国家要大力培养综合发展人才,幼儿必须有一个好的身体,因此体育课必须增加幼儿的积极性。教师利用合作学习增加游戏环节和趣味性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比赛,提高全体幼儿对体育课的参与度,可以大大增加幼儿的运动量。小组合作进行体育运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带动,提高运动量,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二、教师对幼儿进行民间体育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不同幼儿的运动接受程度不同,身体状况也不同,教师在让幼儿进行体育运动时要注意幼儿运动量适度,布置合理的有氧运动,避免幼儿出现呕吐等不良反应。第二,在比赛竞争等活动组织小组时,小组分组非常重要,体育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运动程度对小组综合分组,也要考虑身才去和性格,保证小组交流和运动适合。第三,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对幼儿反复强调注意安全,如若出现身体不舒服等不良现象或者受伤,需要及时发现,严重时需要马上送往医务室。第四,夏季温度高,体育课运动量要减少,尽量让幼儿在阴凉处运动,避免中暑晕倒。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模式应与时代进步相适应,幼儿教育的要求和质量也随之提高,对于非文化课程来说,在日常教学中国家学校越来越追求德智体美劳教育比重逐渐均衡化,在幼儿体育教学中体育不仅起着强身健体的作用,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民间体育教学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完善和创新发展,让幼儿在高效和完善的教学方式下开展体育锻炼,更有助于实现幼儿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凌云.传统文化视角下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探研[J].成才之路,2020(19):103-104.
[2]柴君宜.幼儿教育与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融合路径探究[J].才智,2020(0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