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开创性地发展起来。诞生于1940年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党在革命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类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延安自然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成就及其积累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延安自然科学院;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
1940年,创建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类高校。自成立开始及其在华北辗转办学时期,延安自然科学院始终坚持开展思政课教学,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师资配备、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革命时期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体系,积累了弥足宝贵的历史经验。
延安自然科学院思政课教学的鲜明特色
1.党的高度重视是开展思政课教学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学院开设有中国革命史、联共(布)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学院在讲授思政课的同时,也经常举办时事和形势讲座。当时,党中央的负责同志大多数都曾到学院作过指导,徐特立等人还亲自兼任思政课教师或莅临举行报告。例如:徐特立曾讲授“中共党史”等课程,并在哲学课程中开辟“自然科学概论”“自然科学史”等章节。学生们深情回忆道:“徐老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落后、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制度、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美妙未来的报告与讲授,大家听后‘如得春风、如沐春雨”。周恩来总理从大后方重庆给学院收集大学课本、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还亲自到学校看望师生。朱德总司令也亲临学校视察,他在国民党反共高潮时期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气壮山河,振奋了师生的士气。陈云在建校过程中亲自召开会议、研究建校事宜。贺龙经常路过学院在杜甫川的教室,他慈祥地和大家交流思想,鼓励大家不光要学习好,还要学游泳、打球,把身体锻炼好。叶剑英参谋长在毛泽东主席去重庆谈判时曾到校进行形势报告,使大家深信党一定能够战胜反动派[1]。
1944年5月,延安自然科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毛泽东主席在开学典礼上讲话,动员师生们为边区的工农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而学习、工作。他还指示大家,“科学院学生要一面在工厂实习中学习实际知识,一面改造思想”[2],给学生们指明了思想学习的方向。1945年11月,在离开延安前夕,延安大学校长周扬带领延安自然科学院全体教师接受毛泽东主席的专门接见。毛泽东主席讲了国内形势及党中央的战略方针,指出学院到东北去的主要目的是开辟新解放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特别是要在文化教育战线上做开辟工作,使东北青年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参加解放斗争[3]。毛泽东主席对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关心、信任令师生备受精神鼓舞。
2.育人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
1940年9月,延安自然科学院举行开学典礼,首任院长李富春宣布,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革命通人,业务专家”[4]。“又红又专”的育人目标是学校一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深刻注脚,师生们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家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成为共同奋斗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把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回忆认为,学校的熏陶与教化终生难忘,使自己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5]。
1945年以后,学校转战华北,期间几易校名。虽然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要求及时调整教育方针;但是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这样的教育目标却始终没有发生变动。例如:在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时期,学校以正面教育为主,狠抓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群众观点,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能力,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引导学生胸怀全局,认识世界,珍惜革命成果,从而解决为谁而学、应该怎么学的思想问题。在华北大学工学院办学时期,始终把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延安自然科学院及其辗转办学时期,本着“为革命办学、办学为革命”的原则,不同时期尽管专业、学制、教学规模和教育形式不同;但是始终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出来的学生经受住了战争与和平的双重考验。
3.服务于抗战建国的国家战略需求
1939年5月,党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研究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协助边区政府发展经济、军事、文化等建设事业,解决抗战物资困难,改善边区人民生活。1940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从“抗战建国”的实际出发同意将其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任务是“培养既通晓革命理论又懂得延安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员、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人才”。在延安自然科学院招生启事中明确规定,本院以培养抗战建国的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为目的①。
1943年,延安自然科学院和其他高校并入延安大学,根据中央的指示调整制定了《延安大学教育方针暨暂行方案》。方案指出,学校教育以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培养服务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际工作的干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中国革命历史与现状的教育,以增进学员的革命理论知识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并进行人生观与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培养学员的革命立场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6]。此后,延安自然科学院在辗转办学的不同阶段,思政课教学一以贯之地贯彻这一价值取向,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教育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文化水平与业务技术水平,所有工作围绕服从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具体展开。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
徐特立在延安时期提出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经济建设“三位一体”的正确思想[7],深刻影响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及党在革命时期教育事業的办学内涵和发展目标。从创办之初,延安自然科学院坚持实践取向的办学特色,积极组织各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坚持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理论水平,在理论学习中实现技术创新与人才发展,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又红又专”的目标。学院与附近的农场、工厂建立密切联系,组织师生去边区的造纸厂、棉织厂、被服厂、军工厂、家具厂、碱厂以及中央医院、印刷厂、化学厂、火柴厂等参观或实习。这些实践和劳动,对于学生认识中国的国情、革命形势、党的宗旨及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华北解放区办学时期,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政治活动、社会运动和政治斗争,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及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例如:在张家口,组织师生积极参加议员的竞选活动,参加“四八”烈士追悼会,参加反对国民党破坏“双十协定”、制止国民党发动内战、争取和平的运动,以及慰问解放军战士、教部队唱歌和帮助老乡劳动等拥军爱民活动。学生们的思想觉悟由此不断提高,有学生后来深情回忆,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结合,基础理论与产业理论的结合,教育、生产、科研的结合……,至今仍常常引起我美好的回忆”[8]。
延安自然科学院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成就
1.服务经济建设
延安自然科学院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办学目标,全院师生积极参加边区的经济建设工作,服务于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边区经济建设、为增强抗战建国的物质力量作出重要贡献。师生们在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和有关经济建设部门加强联系,为边区的经济建设作出切实贡献。他们能够生产多种实验用具,用西北的野生马兰草成功造纸,用沙滩筑盐田的方法制盐,发现并垦殖了南泥湾,制造了“丰足牌”火柴、玻璃、肥皂和几百万枚军装用铜钮扣,指导炼铁厂、火药厂的生产,探明开采油井、气井,提供生产玻璃、肥皂、酒精、制碱所用的设备,设计修建了边区水坝、安装了水轮机,设计建设了杨家岭“七大”会议大礼堂等。师生们利用自身突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集中力量解决边区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军工、民用和农业生产等边区经济和服务抗战的多个领域,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2.致力人才培养
延安自然科学院按照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通才的办学目标,为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和抗战需要培养了科技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且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兼具业务能力、政治品质和管理才能的高质量的科技干部,这些科技人才同时也是接受了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任和革命精神的红色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过的学生约有五百多人。在全国解放以前,这些革命的青年学生,经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锻炼,绝大多数政治觉悟、思想认识、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不断进步提高,他们分布在不同领域,许多人成为业务专家和领导骨干,有大学教师、革命军人、研究机关的研究员、生产部门的工程师,也有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各级政府的党政领导干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9]。这体现了延安自然科学院服务于陕甘宁边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抗战建国的价值追求,深刻诠释了党领导下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红色人才的价值取向。
3.锻造革命精神
延安自然科学院在办学实践中不仅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发扬创业创新的精神,而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精神,注重共产主义信仰的培养,传承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也参与锻造了战时光辉的延安精神。延安自然科学院不仅针对学员的学习基础、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方案,而且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安排学习内容。例如:大学部注重国防与经济建设密切关联的学术研究,中学部偏重实用科学技术的学习[10],实现理论与实际的配合教育,并教授社会科学,使学员对革命前途有正确认识,愿意为新生的光明的中国而奋斗。教与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体现了党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
尽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与阻力;但是伟大成就的取得鲜明地体现出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自然科学院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在受到国民党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书籍、师资、教材、仪器、文具等无一不缺,而且要自己动手解决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广大师生自己动手整修道路、平整场地、修建窑洞教室等。在教学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下雨天在窑洞里上课;太阳出来了在树上挂块黑板;写字用石笔在石板或地上画。学生自己做黑板,帮助化学厂做粉笔、墨水;教师自己动手写教材,刻蜡版,印讲义。晚上五六个人在窑洞里围着一盏小油灯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师生具有高涨的革命热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思想品格方面得到积极的塑造和锻炼。
延安自然科学院曾传诵这样一首诗:“我们的生活艰苦而又紧张,我们的革命热情却日益高涨。谁说我们没有课堂?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课堂。蓝天是我们的屋顶,高山是我们的围墙。谁说我们没有教具?自创的教具更加漂亮。谁说‘土包子不能办大学办大学堂?我们的信心比泰山还稳固,我们的意志比钢铁还坚强。为了祖国的新生,为了民族的解放,任何困难也不能把我们阻挡”[11]。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里,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拥有的革命性、创造性、科学性的优秀品质,谱写了延安精神鲜活的一页。
革命时期党领导下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
实践证明:延安自然科学院走过的路是对的。学校在困境、逆境中坚持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优秀做法、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为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一是始终牢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合格的革命者和建设者为至高目标,培育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的优秀人才是思政教育者的奋斗目标。党在亲手缔造的高校中坚持对师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今天,思政课教学暴露出一些泛娱乐化、形式化甚至庸俗化的問题,我们要继承党在革命时期思政教学的优良传统,不能背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12],推进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
二是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思政教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着方向性和统领性的关键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办的高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学校各方面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组织的关怀及支持、指导下进行。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证。
三是始终坚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不偏离办学初衷,不改变为人民办教育的初心。服务于抗战的需要、为抗战胜利后国家的建设而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是以延安自然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在革命时期建校办学、开展思政教育的崇高宗旨,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党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宗旨在思想教育领域的深刻体现,凸显了高校“与党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的优秀品质和时代担当。
四是始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竭尽所能地开创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格局。革命时期各高校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通过多途径、多手段、多方法指导广大学生投入到火热的劳动实践和革命洪流当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體魄,具有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五是始终注重精神引导和共产主义价值观教育,注重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战时革命的延安精神的发扬光大。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要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13],学习和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工作者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情怀,教育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成长为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危机情境下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VSZ02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参见1940年5月17日、21日的《新中华报》.
参考文献:
[1][8]北京理工大学校史委员会.北京理工大学校史丛书:第二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36-37,5-6,120,34.
[2][10][11]北京理工大学校史委员会.北京理工大学校史丛书:第八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27,8,13.
[3][9]北京理工大学校史委员会.北京理工大学校史丛书:第九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27,23-24.
[4][6]北京理工大学校史委员会.北京理工大学校史丛书:第一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17,179-180.
[5]北京理工大学校史委员会.北京理工大学校史丛书:第六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99.
[7]武衡,谈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5:202.
[12]肖贵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9(3):80-84.
[1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8.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